在佛教寺院中,大雄宝殿就是正殿,也有称为大殿的。大雄宝殿是整座寺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僧众朝暮集中修持的地方。大雄宝殿中供奉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佛像。大雄是佛的德号。大者,是包含万有的意思;雄者,是摄伏群魔的意思。因为释迦牟尼佛具足圆觉智慧,能雄镇大千世界,因此佛弟子尊称他为大雄。宝殿的宝,是指佛法僧三宝。
大雄宝殿中间供的是释迦牟尼佛。两边供的每个寺院各有不同。有的是供三方佛,即中间是释迦牟尼佛,两边分别是西方阿弥陀佛,东方药师琉璃光如来。
有的是供华严三圣,中间释迦牟尼佛,两边分别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
有的是供佛陀的大弟子,中间是释迦牟尼佛,两迦分别是迦叶尊者和阿难尊者。
每个地方的因缘不同,所以供的佛菩萨圣像自然就不同。我们下面就按照比较一般普遍会供的佛菩萨和尊者进行一个介绍。
1、释迦牟尼佛
佛,梵语,全称为佛陀耶,中国人好简,简称为佛。译为觉者,即觉悟宇宙人生真谛的智者。有三义:
(1)自觉:能够自己觉悟;
(2)觉他:能够令众生觉悟;
(3)觉行圆满:觉悟的智慧和所做的行愿都圆满。
(1)、家世:释迦牟尼佛,俗名悉达多·乔达摩,乔达摩是姓,悉达多意为吉祥及一切功德成就。父净饭王,母摩耶,妻耶输陀罗,生子罗睺罗。“释迦”是佛陀的种族姓,意为能仁,“牟尼”意为寂默。
(2)、籍贯:佛是北印度迦毗罗卫国太子(今尼泊尔南部提罗里克附近、拉布提河东北),其母分娩前依习俗返娘家天臂城待产,途中于蓝毗尼园无忧树下产下太子(今尼泊尔境内洛明达),即是世尊。
(3)、时代:释迦牟尼佛诞生于周昭王二十四年(公元前一〇一七年四月初八),甲寅年,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四种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灭度于周穆王五十二年。
2、文殊师利菩萨
文殊师利菩萨,音译文殊师利或曼殊师利。意译:妙德,妙吉祥。又译:妙首,普首,濡首,敬首。新旧有六译:一、《无量寿经》、《涅盘经》译作“妙德”;二、《无行经》译作“妙首”;三、《观察三昧经》、《大净法门经》译作“普首”;四、《阿目经》、《普超经》译作“濡首”;五、《无量门微密经》、《金刚璎珞经》译作“敬首”;六、《大日经》新译作“妙吉祥”。曼殊意为妙,师利意为吉祥,故称妙吉祥。为中国佛教四大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地藏菩萨)之一。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他们合称为“华严三圣”。文殊菩萨是古佛再来,在过去称为“龙种上如来”,在过去曾做七佛之师,智慧、辩才第一,为众菩萨之首,,被称为“大智文殊菩萨”。
文殊菩萨有代表的道场
文殊菩萨在中国比较著名的道场是山西的五台山。五台山一直是文殊菩萨有代表的场所,而这在经典上是有依据的。《华严经·菩萨住处品》说:‘东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亦说:‘尔时世尊,告金刚密迹菩萨言:我灭度后,于此瞻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邦,其国有山号曰五顶,文殊童子,游行居上,为诸众生,于中说法。’
文殊菩萨的生辰和成道日
文殊菩萨的生辰为四月初四。成道日为十二月二十二
文殊菩萨的形象
文殊菩萨的形象,通常是手持慧剑,骑乘狮子,比喻以智慧利剑斩断烦恼,以狮吼威风震慑魔怨。有时候也会手持如意,比喻吉祥如意之意。
文殊菩萨形象多变,依照其形象,可分为一字、五字、六字、八字文殊,其中最常见的是五髻文殊。五髻文殊是因头顶绑了五个髻而得名,这五髻代表的是五种智慧。一般右手握「智慧剑」,左手持的莲花上放置「般若经」。智慧之利剑表示能斩断种种愚痴,智慧犀利如剑;青莲花则代表纯洁无染,花上放有般若经,作为智慧与慈悲的象征。菩萨亦常乘坐狮子座骑,表示智慧威猛无比;或以莲花为台座,代表清净无染。
文殊菩萨助佛弘法的事迹
《宝箧经》里记载,佛在舍卫国时,有一年,一连下了七天大雨,许多农田和住宅都被洪水所吞没,祇园有八百比丘,万余菩萨,面临著饥饿的惨状。阿难请求文殊菩萨设法予以救济,文殊菩萨使众多佛弟子都得到饱足,安心于道。
在佛陀时代的僧团中,婆罗门种姓占的比例比较多,他们多数人是厌离心切,习惯于苦行,如迦叶等。对大乘法,行于世间而不为世间法所染,与外道和睦相处而不为其知见所动,虽断烦恼而不舍菩萨行,虽不住有为亦不住无为。文殊菩萨协助佛陀做了大量工作,使许多声闻众回小向大,接受大乘教法。如灵山会上五百比丘,得通未得忍,以宿命智,各见过去杀父害母及诸重罪,于自心内,各各怀疑,于甚深法,不能得入,于是文殊菩萨仗剑逼佛,佛说:“文殊住住!吾必被杀。我被害矣,谁害吾子。”于是五百比丘,自悟本心,了法如梦,皆得法忍说偈赞曰:“文殊大智士,深达法源底,手自握利剑,逼持如来身。如剑佛亦尔,一相无二相,无相无所生,是中云何杀?”文殊用“杀佛”的办法,来教育五百比丘,使之悟解大乘宗义,证得法忍,堪称佛陀得力的助手。
又一次文殊菩萨对众生宣讲大乘空义说:“不用见佛,不用求法。”时有二百比丘,以为错乱说,舍佛而去。文殊菩萨于中途,化作大火,比丘欲以神足飞空(跳过去),上见铁网,生大恐怖。回视祇园途径,遍布青莲。比丘即至佛所,白上所见。佛告比丘:“内火未尽,欲度外火,无有是处。汝诸比丘,堕在见网,欲度铁网,亦无是处。.........”二百比丘,听到佛的教导,余漏永尽,成阿罗汉。
还有一次僧团自恣日,文殊三处过夏,违反了僧制,迦叶尊者以长老的身份,想拿起槌子把文殊菩萨赶出去。当迦叶尊者刚拿起槌子时,见千百亿文殊顿时出现,迦叶这时用尽一切力气,拿不起槌子。佛此时对迦叶说:“迦叶,这么多文殊,你要摈除那一个。”迦叶顿感自惭。
舍利弗尊者,在佛陀的十大弟子中为智慧第一,有一次文殊菩萨与他游诸佛土,有一佛土,到处都是大火弥漫,人行其中,顷刻化为灰烬,舍利弗见之惶恐万状。文殊以神力令无数莲花遍布其中,踏上而行,如履坦途。
3、普贤菩萨
普贤菩萨 ,音译为三曼多跋陀罗,意思是具足无量大行深誓愿,示现于一切诸佛刹土,曾译为遍吉菩萨,大乘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象征着理德、行德,与象征着智德、正德的文殊菩萨相对应,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毗卢遮那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被尊称为“华严三圣”。
名字的由来:
菩萨因何名为普贤?《悲华经》说:‘我行应当胜诸菩萨。宝藏佛言,以是因缘,今改汝字,名曰普贤。德无不周曰普,调柔善顺曰贤。’
普贤菩萨的生辰
普贤菩萨的圣诞为中国农历二月二十一。
普贤菩萨的形象
普贤菩萨一般是身骑六牙白象,手持如意,表行愿如意圆满之意。有时候也会手持经书或莲花,代表智慧和清净。
普贤菩萨在中国有代表性的道场
中国四大名山之一的峨眉山,是普贤菩萨示现教化众生的道场。峨眉山在中国四川省,峨眉县之西南,与嶍山相对,宛如两眉,因名峨眉山。其山脉自岷山分出,蜿蜒南来,至县境突起三峰,故有大峨、中峨、小峨之称。
《华严经》:有善财童子伫立妙高峰上,观此山如满月,大放光明,因此峨嵋山又称大光明山。峨嵋山在晋代创有六大佛寺。晋隆安三年(西元399年)慧持和尚从庐山入蜀,在此修建普贤寺,供奉普贤菩萨。传峨嵋山成为普贤菩萨道场,即由此而来。宋太宗派大夫张仁赞,以黄金三千两,购买赤铜铸造普贤骑象铜像一尊,高7.4米,长4.7米,净重62吨。普贤像头戴五佛金冠,身披袈裟,手执如意,神态庄重,趺坐象背上。大象造形逼真,四肢健壮,粗鼻下垂,目视前方,似欲启步远行。整个铜像,铸造精良,实属罕见。伏虎寺是峨嵋山最大的佛寺,建筑面积一万平方米,寺内‘华严铜塔’铸佛像四千七百余尊及《华严经》全文。
峨嵋山的最高处是金顶,上建金顶寺,威镇全山。金顶寺又称光明寺,因山顶常有光明而得名。每当午夜,在金顶上看群峰中,有千百万点晶莹闪耀的光亮,从山沟里慢慢地升起来,像一盏盏明灯,忽上忽下,灿若明星,人称此奇景为‘万盏明灯朝普贤。’
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
普贤菩萨摩诃萨在华严大法会之上,宣说十大行深誓愿:
一者、礼敬诸佛,
二者、称赞如来,
三者、广修供养,
四者、忏悔业障,
五者、随喜功德,
六者、请转法轮,
七者、请佛住世,
八者、常随佛学,
九者、恒顺众生,
十者、普皆回向。
弘化事迹
据史书记载:中国佛教古德拾得大士,是普贤菩萨的化身。天台山国清寺的丰干禅师,一日行经赤城道旁,闻草丛中有儿童啼哭,趋前视察,见一小孩约十来岁,询其姓名,答:‘我无家、无姓、亦无名。’丰干禅师愍其无依,带回国清寺,交库房当茶童。因是拾来,名之拾得。
由于拾得聪明伶俐,三年后升任斋堂香灯,及执掌出食等杂事。一日,四顾无人,竟登座与所供奉的圣像对坐而食,还呵斥圣像小果,焦芽败种。事被知库灵熠禅师看见,责其对圣像不恭,可能头脑有毛病,罢其香灯职,派往厨房洗碗碟,常将多余饭菜,盛于竹筒,赠其挚友寒山子。
有一次,寺中饭食花果被鸟啄食,拾得竟执杖打寺中供养的山神像,责其守护伽蓝不力,有失职责,枉受沙门供养。当晚寺僧,皆梦见山神说:‘拾得打我,骂我。’灵熠禅师至山神像前视察,果见山神像有杖打痕迹,始知拾得来历不凡。
拾得与寒山子时相往来,还常对人说佛法。但人不信,反而讥诮怒骂,甚至打之。寒山对拾得曰:‘世间人秽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我该如何对他?’拾得答曰:‘那只有忍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后拾得掌牧牛之职,一日,正值寺中半月布萨,律师正为僧众在堂中说戒。拾得驱牛群到法堂前倚门而立,并抚掌笑曰:‘悠悠哉,聚得作相,这个如何?’说戒和尚怪其不敬,怒斥曰:‘下人疯狂,破我说戒。’拾得见其嗔心起,即说偈曰:‘无嗔即是戒,心净即出家;我性与汝合,一切法无差。’戒和尚见拾得嘻皮笑脸,气得下堂来打拾得,要他驱牛出去。
拾得曰:‘我不赶牛了,这群牛,皆大德前生的知事僧,它们都有法号,不信,且看我叫它们出来。’随即对牛群说:‘前生律师弘靖站出来。’即有一白牛作声而过,又曰:‘前生典座光超出来,’又有一黑牛应声而出。拾得又叫:‘直岁靖本出来,’又有一牯牛应声出来,最后,拾得牵一牛说曰:‘前生不持戒,人面而畜心,汝合招此咎,怨恨于何人,佛力虽广大,汝却辜佛恩。’
自此,僧众始知拾得,并非凡间俗子,不再以疯子看待。后因阿弥陀佛化身的丰干禅师,对丘太守说: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的化身,圣迹显露,与寒山子同离国清寺,后不知所终。
观世音菩萨
观世音菩萨,玄奘法师新译为观自在,佛教四大菩萨之一。在西方极乐世界,与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合称为西方三圣,次补佛位。观世音菩萨是佛教中慈悲和智慧的象征,无论在大乘佛教还是在民间信仰,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观世音菩萨具有平等无私的广大悲愿,当众生遇到任何的困难和苦痛, 如能至诚称念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而且,观世音菩萨最能适应众生的要求,对不同的众生,便现化不同的身相,说不同的法门。在《观世音菩萨普门品》里面讲到,观世音菩萨有三十二应身度化众生。
在《千手千眼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记载,观世音菩萨亦称观世音自在,具有不可思议的威神力,于过去无量劫中已然成佛,名为正法明如来。然以大悲愿力,现菩萨身,以菩萨行广度众生。
菩萨的圣诞、出家日和成道日
观世音菩萨的圣诞为二月十九、出家日为九月十九,成道日为六月十九。
菩萨的形象
观世音菩萨有许多的形象。平时比较常见的是手持净瓶杨柳,或手持念珠。有时是站着,有时是坐在莲花台上。
观世音菩萨的示现身也有非常多,有四臂观音、六臂观音、十二臂观音、千眼观音、二十一度母、绿度母、三十三观音等。每一个菩萨的示现都有不同的形象,这里不一一尽述。
观世音菩萨的道场
南印度普陀山:补怛洛伽山。普陀洛迦山,简称为普陀山,义净译名海岛山,或小白华山,又名光明山。在此娑婆世界,南印度海边普陀落伽山,是观世音菩萨的古道场,《华严经》说,光明山有菩萨叫观世音。《华严经探玄记》说,光明山在南印度南边,山上的花草树木常有光明,是观世音菩萨大悲光明的示现。《千手经》提到释迦牟尼佛曾在补陀落山,而此地是观世音菩萨道场。《大唐西域记》说,观自在菩萨居住在环境危险的布呾洛迦山(Potalaka),而有人不顾危险前往求见菩萨。
中国浙江普陀山:
本名梅岑,受《华严经》补怛洛迦的影响,改名为“普陀山”。古时我国与日本、高丽、新罗等诸国来往,多以为此岛为转站等候风信扬帆。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来华求法的日本僧人慧锷,在五台山请到一尊观音像,想带回日本供养。慧锷从四明(浙江宁波境内)出海,当船经过舟山群岛时,被狂风恶浪阻住了归程,传说当时的海面伸出了许多铁莲华,船不能前航,被迫将圣像留在岛上结庐供奉。观世音菩萨与此岛有缘,朝拜的人日渐多了起来,终更名为普陀山,成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现在的普陀山与洛迦山,是属于舟山群岛的两个小岛。普陀山的面积为11.82平方公里,呈南北走向,其地势中间高四周低,最高点为佛顶山白华顶,海拔288.2米。现存有三十多座寺院散布于全岛各处,其中以普济禅寺、法雨禅寺、慧济禅寺,并称为三大寺,其余尚有梵音洞、紫竹林、福泉庵、梅福庵、杨枝庵、大乘庵、广福庵、圆通庵、海澄庵、祥慧庵等较为知名。
西藏普陀宫:西藏拉萨的“普陀宫”(即布达拉宫),也被视为观音化身处。布达拉之得名,同普陀山得名一样,由梵文的补怛洛迦而来。
菩萨的三十二化身
观世音菩萨为度化众生,示现种种身相利益众生:佛身、辟支佛身(即是独觉和缘觉)、声闻身、梵王身、帝释身、自在天身、大自在天身、天大将军身、毗沙门身、小王身、长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婆罗门身、比丘身、比丘尼身、优婆塞身、优婆夷身、长者妇女身、居士妇女身、宰官妇女身、婆罗门女、童男、童女、天龙、夜叉、乾闼婆(乐神)、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及非人等身、执金刚神身。
阿修罗的起源:据《观佛三昧经》说,世界刚刚形成山海大地时,光音天上贪玩的仙人便到人间游戏。其中一位仙人在大海洗浴时,因「水精」入身而生一肉卵。这肉卵经八千年后,终于生出一个女怪,身长有如须弥山,具一千支眼睛、二十四只脚,头、口与手数皆为九百九十九,样貌好不骇人,即为阿修罗始祖。女怪后又产下一男怪名毗摩质多,因有无比威力可自由来去天上人间,所以在看到天人身旁皆有无数美女环绕后,也想娶妻。女怪便替其子向美冠群芳的乾达婆女求婚,结果乾达婆欣然同意婚事,于是阿修罗一族日渐繁盛。
菩萨的修持法门:
1、持名法门:《普门品》:“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认为观世音菩萨具有广泛利益众生的大威神力,所以劝众生常念观世音菩萨名号。据《普门品》说,观世音菩萨可随类应现、处处化身、救苦救难、无求不应;若至诚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即能入火不烧、入水不淹、恶鬼远离、刑器自毁、怨贼消退、除一切障、免一切难、满一切愿、成就一切福德。持念观世音菩萨名号的法门,也被认为是最易修,人人可修,时时可修,处处可修的法门。
2、大悲咒持诵:大悲咒出于《大悲心陀罗尼经》,共八十四句。观世音菩萨在无量劫前千光王静住佛处初闻此咒,顿从初地越登八地。并受命普为未来恶世一切众生,以此心咒作大利乐。嗣后观世音菩萨又于无量佛前,无量法会中,重闻此咒。因诵持此咒,故所生之处恒在佛前,莲花化生。经上记载,若能深信不疑诵持此咒,可得无量利乐:临命终时,十方诸佛皆来援手;不堕三恶道;生诸佛国;得无量三昧辩才;现在生中所愿皆遂;转女成男;消灭侵损常住的重罪;能除十恶五逆、谤法谤人、破斋破戒、破塔坏寺、偷僧祗物、污净梵行等罪;能得十五种善生,除十五种恶死。《大悲心陀罗尼经》说,诵持此咒要发广度众生的大菩提心,身持斋戒,于诸众生起平等心。
持《大悲咒》得十五种善生:
(1)所生之处,常逢善王,(2)常生善国,(3)常值好时,(4)常逢善友,(5)身根常得具足,(6)道心纯熟,(7)不犯净戒,(8)所有眷属,恩义和顺,(9)资具财食,常得丰足,(10)恒得他人,恭敬护持,(l1)所有财宝,无他劫夺,(12〉意欲所求,皆悉称遂,(13)龙天善神,恒常护卫,〈14)所生之处,见佛闻法,(15)所闻正法,悟甚深义。
诵《大悲咒》,不受十五种恶死:
(1)不为饥饿困苦死,(2)不为枷系杖击死,(3)不为冤家仇对死;(4)不为军阵相杀死,(5)不为虎狼恶兽残害死,(6)不为毒蛇蚖蝎所中死,(7)不为水火焚漂死,(8)不为毒药所中死,(9)不为蛊害死,(10)不为狂乱失念死,(11)不为山树崖岸坠落死。(12)不为恶人魔魅死,(13)不为邪神恶鬼得便死,(14)不为恶病缠身死,(15)不为非分自害死。
诵此陀罗尼者,世间八万四千种病,悉皆治之。若在山野诵经坐禅,如有山精魑魅鬼神恼乱,诵此咒一遍,诸鬼魔悉皆被缚。如法诵持者,观音菩萨,一切善神,金刚密迹,常随护卫,不离其侧。
3、大悲忏:《大悲忏》为宋代天台宗僧四明知礼法师根据《大悲心陀罗尼经》所编制的仪轨。此忏法包括了忏悔、发愿、礼敬诸佛菩萨名号、持咒、回向等部分。仪轨内容不长,易于修习,且功德殊胜,不可思议,通过礼拜《大悲忏》,可以达到消除无量罪业、增长福德和智慧、善愿成就、临命终时随愿往生净土等功德,加之因拜《大悲忏》而获得的感应非常多,所以在世间广为流传。
4、六字大明咒:是观世音菩萨心咒,出自于《佛说大乘庄严宝王经卷四》是诸佛慈悲智慧的音声显现,其中涵摄了佛所教授八万四千法门的精义。代表了无量的智慧、无量的慈悲,蕴藏着无量的功德利益。
六字大明咒的功德利益:
一、世间利益
(1)得一切福德寿命等自在。
(2)能得无尽辩才。
(3)会具有无比威猛力。
(4)九十九恒河沙数如来、微尘数菩萨、三十二天天子众都会聚集;四大天王与四方护法、众多龙王、药叉神祇护念此人,化除一切凶事,俾令诸事吉祥。
(5)消除一切地水火风等世间灾难。
(6)除一切病痛、延年益寿。
(7)去一切鬼魅妖魔等害。
(8)历代祖先皆得超生。
(9)七世子孙也会受益。
(10)若有人将大明咒六字真言佩戴在身上,此身即为金刚身,如舍利塔,也成为世尊种族中人。
二、 出世间利益
(1)净化累世业障。
(2)断除无明、嗔恨、吝啬、嫉妒、我慢等诸烦恼根。
(3)得清净智聚。
(4)每日都具足六波罗密圆满功德(布施、精进、忍辱、持戒、禅定、智慧)
(5)九十九倍恒河沙数诸佛世尊会聚集其处。
(6)微尘数菩萨众聚集之,令其安住六度上。
(7)成就观世音菩萨之六种功德(身、口、意、福德、事业、功勋)
(8)得到六种次第的功德(资粮道、加行道、见地、修道、无学道以及遍知一切)
(9)关闭六道门(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旁生)打开极乐净土之门。
(10)会得到持明转轮圣王的地位。
(11)究竟成就,得证佛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