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主页 > 高僧大德 > 古代高僧大德
导航频道

应能(龙袍换袈裟)

来源:网络整理|发布时间:2022-06-17|浏览次数:
应能

(龙袍换袈裟)

明朝的时候,广西横州(今广西横县)有一座著名的寿佛寺,寺里有一位慈眉善目、慧心深厚的大和尚,他自称俗时姓杨,昄依佛门之后,法号应能。于是,大家都管他叫应能禅师。

其实,这位应能禅师俗时并不姓杨,而是姓朱!

他不是别人,正是那位在与自己的叔父——燕王朱棣的权位斗争中未能取胜、而被迫焚毁宫殿、鬼门逃生的明朝第二代皇帝——建文君!也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嫡孙、懿文太子的长子、明太祖御笔亲封的皇太孙朱允炆!

据史传记载,允炆太孙刚刚生下来的时候,顶额扁扁的,全不见“天庭饱满、地阁方圆”的福寿之相。太祖见了,却无不慈爱地用手轻轻地拍了拍他的顶额,笑着说:“这多象一顶弯月儿!”

后来,允炆太孙渐渐地长大了。等到他发蒙,开始读书的时候,表现出非同寻常的聪明,一般人难以望其项背。再加上老师的严格要求,聪明好学的允炆太孙饱读诗书,明晓各朝各代的典章律法,应对、作文,出口成章,一挥而就。

一天晚上,懿文太子和允炆太孙父子俩一起在皇宫大内服侍太祖,大家欢宴畅饮,品茗听曲,一派合家欢乐的幸福美满景象!

这时,一弯新月欲说还羞似的从薄薄的云雾中探出头来,驱散了袅袅烟霭,正如一弯玉钩,悬浮在夜空之中,洒一地清辉,生万种情趣。太祖一见,诗兴勃然涌起,于是命懿文太子和允炆太孙同用《新月》作题,各赋一诗,已表心志。

懿文太子和允炆太孙全都受过皇家内的绝好的诗文教育,个个又都聪敏异常,加之今晚又是太祖御前献诗,所以,父子俩争先恐后,各显诗才。

懿文太子当仁不让,早已吟咏完毕。他吟咏的是一首七绝:

昨日严陵失钓钩,谁人移上碧云头;

虽然未得团圆相,也有清光遍九州。

太祖听罢,沉默不语。接着听允炆太孙的诗。

允炆太孙在太子吟咏时,早已构思完毕,只是出于尊敬父亲,他才跟在太子身后吟咏诗句。他吟咏的是一首五言绝句:

谁将玉指甲,掐作天上痕;

影落江湖里,蛟龙不敢吞。

太祖听罢懿文太子的七绝,尚只是沉默不语;等到听完允炆太孙的五绝,满脸的不高兴已毕现于色。因为,明眼人一眼便可看出,太子、太孙二人所赋之诗,“未得团圆”、“影落江湖”都非吉利之辞。这在讲求谶讳、预兆的古代,尤其是在凡是向来都疑神疑鬼的明太祖朱元璋看来,绝非什么好兆头!

这之后,明太祖又令允炆太孙对句。太祖的出句是“风吹马尾千条线”,允炆太孙脱口而出“雨打羊皮一片膻”。太祖听了,面色顿时为之一沉。

当时,正好太孙允炆的叔父、太祖之子、燕王朱棣在场,他看见父皇满脸的不高兴,就走上前来,对了一句“日照龙麟万点金”。太祖听了,禁不住大声赞叹:“对得好极了!”但随即却又陷入沉默之中,半晌无语。

到了太祖皇帝洪武三十一年(即公元 1399 年),太祖皇帝的病渐渐严重起来。他已经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了,就特地差遣宫中近侍将太孙允炆召进大内密室,递给他一只封锁得十分严密的铁匣子,反复告诫他说:“当你日后遇到什么急难的事情,自己的确无法排解的时候,你就把这个铁匣子打开!记住,一定是非常急难而又无法排解时,才可将它打开!平时千万不要轻易动它!”交代完毕,没过多久,一代雄主明太祖朱元璋便溘然仙逝。

明太祖逝世以后,因为懿文太子早已先于太祖逝世,所以,太孙允炆凭借他的太孙身份,理所当然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当时,他年仅二十三岁。

第二年,太孙允炆改元建文,所以人称建文皇帝。

建文皇帝即位之后,就诏令自己的老师方孝孺为翰林侍讲。方孝孺因而得以经常在文渊阁侍奉皇帝,并给皇帝讲解、传授周官礼仪制度,进而商讨起变更太祖旧制,消藩减王。

消减各藩王的权势与封地的消息传了出来,各地藩王无不哗然,多不逊服。这之中,又尤以燕王朱棣为最。

建文皇帝为了推行自己消减藩王的政策,就特别优宠重用侍讲太常卿黄子澄、兵部尚书齐泰等人,执行消藩大计。要想消除其他藩王的权势使他们听命于自己,首先就要对付燕王朱棣;如果把燕王朱棣制服了,其他诸王便都不在话下,因此建文与近臣议定,准备从朱棣下手。

大家商议已定,建文皇帝就钦命侍郎张昺、都指挥使谢贵北上燕王封地,查看燕王动静。在这种情况下,燕王朱棣杀死钦差,兴兵起事,假托靖难,南下讨伐黄子澄、齐泰等人,一时内战骤起。

建文帝于是匆忙征调军队,阻挡燕王的南下之师,但终于未能阻挡住勇武善战、神机妙算的燕王。燕王率领北燕之兵,势如破竹,横渡黄河,直逼长江,杀奔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市)而来。建文四年,(公元 1403 年) 六月十三日 ,燕王劲旅攻破应天府金川门,建文皇帝已成为燕王朱棣的瓮中之鳖,只等燕王前来捉拿了。

建文皇帝众叛亲离,走投无路,面对太祖皇帝流传下来的帝位宝座,不禁放声恸哭。之后,慌乱之中,就准备殉国葬身。

这时,对他忠心耿耿的几位大臣拦住了他,提醒他说:“太祖驾崩之时,不是传给陛下一个铁匣子,还反复告诫说,等到发生了什么急难之事而又无法排解之时,就将它打开吗?现在的情景,真可谓火烧眉毛,此时再不打开,更待何时?!”

建文皇帝一听,恍然大悟,赶紧命人将一直都小心翼翼地保藏着的铁匣子搬了出来。由于时间久远,铁匣子的锁已锈坏,无法打开了。忙乱之中大家好不容易才用斧子将匣子砸开。打开一看,发现内面装着写着“杨应能”名字的度牒一张,另有剃刀、袈裟、缁服等出家之物,一应俱全。

建文帝一见,先是一愣,继以大喜。赶紧命人将自己的头发悉数剃去,又脱下衮龙袍,穿上袈裟,揣好度牒。一面又命人在皇宫中四处焚火,趁着宫中大乱,带着几个侍从,顾不得皇帝的身份,从御沟里慌慌张张地爬出来逃走了。

建文皇帝只顾自己逃命,哪还管得了他人?“只可怜一座金碧辉煌的皇宫大殿,顷刻之间,便浓烟四起,烈焰涨天;马皇后投火自尽,嫔妃们大多毙命。

至于太祖皇帝遗留给建文皇帝的那个铁匣子,大概还是当年吟诗作对之时,太祖皇帝就预感到建文皇帝难保帝尊,燕王朱棣有可能夺权篡位,所以为太孙的身家性命考虑,特地为他准备好度牒、袈裟,好让他存身佛门,以躲脱杀身之祸吧!

建文皇帝从御沟逃脱之后,为了摆脱燕王朱棣——此时,他早已成为明成祖永乐皇帝了——的追捕,马不停蹄,云游四方,只求离京都越远越好。

开始,建文皇帝——现在已经是应能和尚了——从湖南一路颠簸,迤逦来到四川、云南;后又辗转来到福建,最后,吃尽千辛万苦,终于来到广西横州。

就在这横州的南门外,有一座远近闻名的寿福寺。应能见这里古木参天,环境幽雅;尤其是这里地处蛮荒之野,天高皇帝远,所以就决定不再游走居止在这里。

他在这里一呆就是几十年!

头十五年,应能禅师他就像完全变了一个人似的,日夜诵念经律,毫不松懈。好在他本来就十分聪颖,慧心深厚,所以,十五年后,当他升座设坛,演律说法之时,来听他说法之人,竟然比以前和当时其他所有禅师说法时来得都要多,成为一时盛事。大家无不被他恢宏的法旨、畅达的演说深深吸引和打动,争相一睹慈容、聆听法音!只道这应能禅师了得,却哪里知道他就是昔日那位建文皇帝呢?

后来,应能禅师又来到南宁(今广西南宁),居停在一萧寺。听说是大名鼎鼎的应能法师法驾到,附近各地的僧侣、民众无不潮涌而来。于是,应能禅师在这里也开坛弘法,听众无不欢洽愉悦。

几十年过去了,永乐帝已经作古。一天,应能禅师来到思恩州(今广西武鸣县),故意站在州治的大道正中,正碰上知州外出巡查。开路的仆役厉声呵骂应能禅师。应能禅师就说:“我不是别人,却正是你们口中一直传说中的建文皇帝啊!我从云南一路颠踣,转道福建,好不容易才来到广西。现在,我的年纪太大了,我又不想老死异乡,只想把这尸身送还京都——你们赶紧给我上报朝廷!”

知州一听,惊骇不已!却又不敢相信,就一面派人秘密地看守着应能禅师,一面飞马上报朝廷。

巡按御史闻听这一消息后,马上奏明皇帝知晓。皇帝于是下诏,赐号“老佛”,命令各地官员小心伺候,通由驿路,将应能禅师护送到京都来。

应能禅师听到这一喜讯,十分高兴,同时却又无限感慨,就赋了一首七律:

流落江湖四十秋,归来不觉雪盈头;

乾坤有恨家何在,江汉无情水自流。

长乐宫中云影暗,昭阳殿里雨声愁;

新蒲细柳年年绿,野老吞声哭未休。

应能禅师被人们护送回到京城,朝廷内外的人却又因为事隔久远,人世沧桑,当年的永乐皇帝早已作古,无法判断眼前的这位应能禅师便是那位传说纷纭的建文皇帝。于是,几经寻找,终于找到了当年一位服侍过建文皇帝用膳的一位名叫吴亮的老太监,便派遣他前去仔细查看。这天,吴亮带着一大帮人刚刚来到应能禅师歇息的殿堂里,应能禅师便一眼认出了他,说:“你不是吴亮吗?”

“禅师,您认错人了,我哪里是什么吴亮!”为了弄清楚应能禅师的真实身份,吴亮装得十分肯定。

应能禅师知道朝廷正在审查自己的身份,就接着问吴亮说:“吴亮,我做皇帝的时候,有一回,我驾幸便殿,曾经将一片肉扔到地上,你就趴在地上,用舌头舔着吃了那片肉。这件事,你难道也忘记了不成?!”

吴亮一听,不觉回想起当年服侍建文皇帝时,的确有过这么一件小事。于是,他便忍不住倒地便拜,眼泪也哗哗地流了出来。许多感慨,人世兴替,一时发诸心中,不知从何谈起!

朝廷见应能禅师果真便是当年的建文皇帝,也十分高兴。就命宫人洒扫庭除,收拾出一座殿堂,将他供养在大内之中。

过后不久,这位极富传奇色彩的建文皇帝——应能禅师,便老逝于皇宫之中了。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粤(2022)0000014 [佛教日历] [佛学辞典]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芙蓉大道北1号,客堂电话:020-86993026
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华严寺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案/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0083178号
网址:www.fzfjxh.com 技术支持:华严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