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4-16 | 栏目:佛教新闻 | 点击: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对统战工作作出全面部署,推动统战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全国佛教界要自觉站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完整、全面、准确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高举爱国主义精神旗帜,以佛教中国化生动实践,助力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致力画好最大同心圆、谋求最大公约数,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大联合,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心聚力。
以佛教中国化方向为指引,坚持全面从严治教,切实加强佛教自身建设,锻造纯正清净教风,不仅是新时代佛教健康传承的必由之路,也是佛教界助力提高宗教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的具体举措,更是佛教积极发挥净化人心、涵养道德作用,履行社会责任的有效途径。
(一)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社会大众的道德模范。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支持引导宗教界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全面从严治教,带头守法遵规、提升宗教修为。”佛教界人士应该秉持道德自觉,涵养道德品质,坚守道德定力,严格守法遵规、依教奉行、以戒为师,努力行善断恶、少欲知足、慈悲利生、知恩报恩,以自己的清净行业和崇高品德,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铸牢社会伦理道德的根基。佛教界既要做爱党爱国、守法遵纪的好公民,也要努力成为社会大众的道德模范。
(二)净化人心、弘扬道德,做中华美德的宣传窗口。佛教寺院是佛教僧众生活修行、信众开展集体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窗口。历经两千多年的中国化演变,佛教寺院已经发展成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以寺院为主体空间,汇聚着中国传统建筑、雕塑、绘画、书法、音乐、文学、民俗等丰富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内涵,生动鲜活地彰显着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追求、价值取向和审美观念。全国佛教界要不断促进佛教活动场所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努力建设清净寺院、文化寺院、生态寺院,积极发挥寺院净化人心、涵养道德、陶冶情操、公益慈善等社会功能,为提升社会整体道德水平、培育良好社会风尚作出积极贡献,为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营造清风正气。
中国佛教协会作为我国各民族三大语系佛教徒联合的爱国团体和教务组织,是党和政府团结、联系佛教界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加强佛教团体自身建设,大力提升佛教团体履职能力和业务水平,是全面从严治教的重要抓手,也是发挥党和政府桥梁纽带作用的重要保障。
中国佛教协会要牢记初心使命、立足职能定位,将自身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着力打造政治上可信、作风上民主、工作上高效的高素质领导班子,建立完善管理制度,创新工作方式举措,提高教务指导、教风引领、社会服务能力,团结带领佛教教职人员、佛教活动场所、佛教院校大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不断增进“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确处理国法和教规的关系,牢固树立国法大于教规的观念,自觉将个人的信仰追求融入国家、民族发展的大业之中,自觉将佛教的前途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始终将全国佛教界和广大信教群众紧密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为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民力。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以下简称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我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人民政协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巨大的包容性。中国共产党领导各党派团体和各族各界人士协商建国、共创伟业,真正实现了近代以来整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大联合。
七十多年来,一代一代佛教界领袖及代表人士,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中,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认真履职尽责、建言献策,体察民情、反映民意,为促进科学决策、有效施策,为保障最广大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民族复兴伟业凝聚广泛共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刻阐释中华文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培育涵养中华儿女共同的文化记忆和思想底蕴,是强化海内外中华儿女政治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文化认同,增强国家感召力、向心力、软实力的有效举措。
新的历史时期,佛教界既要传承好佛教文化这一宝贵遗产,同时也要深入挖掘佛教文化资源,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港澳台同胞对祖国的向心力,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培植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文化根基、情感认同和精神家园。
长期以来,中国佛教协会及全国各地佛教界在海内外举办一系列以“梵呗音乐”“茶禅文化”“书法绘画”“雕版技艺”“腊八习俗”“孝亲文化”“素食文化”等为主题的文化交流活动,让中华文化深入人心、走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是佛教界讲述中华文化故事的生动实践。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涵,深深植根于中华儿女心中。爱国,是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主题,也是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壮丽旗帜。佛教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思想底蕴。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国涌现出一大批爱国佛教界人士,成为佛教爱国优良传统的践行者和塑造者,同时也激励着后世佛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继续奋勇前行。在抗日战争爆发、民族危亡之际,太虚大师电告日本佛教界厉声谴责日本侵略行径,奔赴东南亚各国宣传抗日,争取国际支持援助;“爱国每垂忧国泪,感时深抱救时心”的圆瑛法师在上海发起成立佛教“灾区救护团”,号召僧侣成员以“大无畏”“大无我”和“大慈悲”的精神配合抗战救护工作,劝诫佛教四众应当“为法为人证菩提,爱国爱教爱和平”;弘一大师秉持崇高民族气节,拒绝与日伪合作,呼吁佛教界“念佛不忘救国”;“爱国老人”喜饶嘉措大师奔走呼号助力西藏和平解放、捍卫祖国统一;巨赞法师成立南岳佛道救难协会,“上马杀贼,下马念佛”,发出佛教界抗日爱国的“狮子吼”;赵朴初居士在中国佛教协会成立之时高喊出“佛教这一滴水当融入祖国大海”“只有做一个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才能够做一个好的佛教徒”的时代强音。这些爱国事迹和言行,升华了我国佛教爱国优良传统的精神内涵,更是进一步强化佛教界人士与信教群众爱国情怀、助力发展壮大爱国统一战线的强大精神动力。
佛教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成果的重要范例,国际友好交流是中国佛教优良的传统。历史上,法显、玄奘、义净、鉴真、隐元等众多中国和亚洲国家的高僧大德西行东渡、梯山航海,往来于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传播佛法信仰,播撒友谊种子,交流中外文化,成为人类文化交流的使者、友好和平的纽带。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佛教界立足服务国家内政外交大局,积极发挥民间外交的独特作用,大力开展国际友好交流,为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搭建相互了解与友谊的桥梁,促进与各国佛教界、各国人民之间友好情谊;以佛教为纽带,以“和合共生”人类共同体理念为感召,扩大中国朋友圈,壮大知华友华爱华力量,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营造和平稳定的周边国际环境,为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凝聚磅礴力量。
(一)促进中外佛教界友谊。中国佛教协会多次护送北京灵光寺佛牙舍利赴缅甸、斯里兰卡、泰国接受供奉瞻礼,增进民心相通相知,促进睦邻友好。积极开展与韩国、日本佛教界友好往来,发起创建“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机制化交流平台,缔结东亚民间文化交流“黄金纽带”。深化拓展中国与澜湄流域各国佛教界交流合作,定期举办“澜湄流域佛教交流会”,助力构建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不断加强与美洲、大洋洲、欧洲佛教界友好交流,联合主办“中美加佛教论坛”“中澳新佛教论坛”等交流活动,对外友好交流的足迹逐渐全球化。发起举办“世界佛教论坛”,致力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级别佛教国际多边交流平台,取得显著成果。
(二)参与国际佛教、宗教和平组织活动。中国佛教协会秉持独立自主、平等互利、和平友好的原则,广泛参与世界佛教徒联谊会、联合国卫塞节委员会,以及“中宗和”“亚宗和”“世宗和”等团体组织活动,积极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展现中国形象,在交流中增进了解,在互鉴中共同提高,同时也厚植了中外友好的社会民意基础、营造了良好的国际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心是最大的政治,统一战线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强大法宝。”立足新时代,奋进新征程。全国佛教界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关于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团结带领广大信教群众,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高举爱国爱教旗帜,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佛教、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佛教,坚持我国佛教中国化方向,弘扬人间佛教思想,全面从严治教,扎实推进佛教自身建设,努力为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伟业凝心聚力,真正做到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
本文原载于《中国宗教》杂志202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