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问答第六辑

 

如本法师著

 

1.佛教见性后,其境界如何?

2.佛教二乘人从因地小乘,如何才能转向大乘佛道,因而成佛?

3.女众欲出家,但无女性特征(无月经、胸部平坦),可否剃度出家?

4.在家修行受持何等经典较为适当?

5.若欲修持净土法门,应先从何经入门?净土思想又依据何经立宗?

6.何谓往生净土三资粮?

7.诵持楞严咒有时间的限制吗?是否只能在清晨诵持此咒?其他如中午、傍晚、……

8.在家修行与出家修行有何差异?

9.平常生活布施、持戒、诵经、闻法、念佛、参禅、作功德等等都很精进,但是遇上逆境……

10.何谓楞严大定?何谓楞严咒?何谓楞严经之大意?

11.何谓生相无明?

12.若心动念,起贪欲、憎恨、嫉妒、淫心、名利等,但未付出行动造作,是否构成犯戒?

13.何谓菩萨行?如何才能成就菩萨道因而成佛?

14.平常皆能注意自心动态,并观自心无常的情绪变化,是否已达明心?见性又是如何?

15.念佛往生净土,常听到说有种种瑞相,瑞相情况如何?如何辨识此人往生西方?

16.往生者可利用媒界和阳上眷属联络,此一说法正确吗?见到的是否真实可信?

17.菩萨有分十地,从初地至十地中,是否初地菩萨比十地菩萨境界差呢?……

18.佛门之教义,请出家法师为新人证婚,是否得当?

19.畜生道的众生,可否今生往生西方净土?

20.佛教说对人要行慈悲,那么别人欠我们的钱,是否要他还钱呢?

21.平常什供时,都会唱诵“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养。”,何谓三德?…

22.食肉十过,何等为十?

23.佛教为何不烧纸钱(冥纸)?有咒语折成莲花钱可以烧吗?如法否?

24.未学佛之前,我曾经从事过特种行业(当妓女),现在有福报接触到佛法,……

25.何谓“六即佛”?

26.为何说:“未学佛前,看山是山;学佛三年,看山不是山;再学佛三年,看山又是山”。……

27.何谓“四加行”?

28.开悟证果的阿罗汉都具有神通吗?

29.诵经念佛为亡者作功德回向,是否可令堕入地狱的亡者,亦能往生到净土?

30.受完菩萨戒后,不能再吃鱼肉荤食,但是西藏喇嘛出家众还是跟;一般人吃众生肉,……

31.我已受过在家菩萨戒,当百岁命终往生时,归依证、戒牒、海青、缦衣、经书、佛像、……

32.为什么往生刹那,邀请法师开示助念那么重要?实际意义如何?

33.火葬与土葬有何差别?何者殊胜有意义?该如何选择?

34.何谓“无相心三昧”?

35.请师父开示对美国2001年911事件之看法?

36.美国当地报载某宗教集体自杀,死后升天,这种行为举动正确吗?

37.既然命终后,快则刹那即随业投胎转世去,慢则四十九天即投胎转世去了,……

38.我遇到不如意、逆境时,动不动就生起嗔恨心,容易发脾气,不知该如何降伏?……?

39.学佛数年,有心净化贪心,但是越改越贪心,如何方能顿断贪心?

40.何谓参禅悟道?参何禅?悟何道?

41.佛为何说淫欲是生死轮回之本?意义何在?

42.我的嫉妒心很强烈,看到别人比我美貌、有才华、有地位、有财富,我内心很难过,……

43.早课课诵时,有一句“三门清净绝非虞”,三门如何解释?

44.如何把“空观、假观、中观”等三观,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又何谓“一心三观”

45.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时,身旁有人在讲话,或走动,自己是否能自觉?

46.我常夜间外出,甚至经过坟墓之处,心常惊怖不安,念佛意义何在?有效果吗?

47.人生苦短,有心往生极乐净土,如何才能构成往生净土的条件?

48.何谓“大乘佛法三大体系”?

49.何谓“灰身灭智”?

50.何谓意生身?法性生身?

51.经典中常见四有、七有,何谓四有七有?

52.“真布施不怕假和尚”,请问师父,正信佛弟子应如何看待这个观念?

53.我一心学佛,但是周遭亲朋好友都说我很消极,我该如何面对这个事实?该如何调整……

54.我一生当中,安分守己,奉公守法,为何会被人冤枉、嫉妒、打压,令我心痛……

55.念佛之时,欲静反动,不念佛还好,一念佛反而妄想丛生,为何如此?该如何对治?

56.何谓“衙门好修行”?意义何在?

57.我特别喜爱参悟本性,请问性在何处?如何见性?

58.我学佛多年,儿女长大,陆续要结婚,喜宴上该用荤食或用素食,我难以下决定,……

59.人生苦短数十年间,我有心出家,但出家的意志力不坚强,如何是好?

 

1.见性后,其境界如何?

 

修行以见性为宗,任何不宗一派若不以见性为其根本,当视其不了义、不究竟之法门,永远滞留生灭法中,于有为幻化染污之心起伏动荡而不得自觉,乃属三界内迼作有相法,若欲出离生死(梵语samsara),成证菩提终无是处,与外道法更无有异也!

 

六祖惠能大师云:“但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本意即在此也,各人在多生累劫修因有浅有深,有广有狭,因人而异,故今世见性之境界深浅广狭亦有异也,有见性究竟圆满者,有见性未得圆满者;譬如夜观十五夜之月与初一之月,十五夜之月喻如见性究竟圆满者,初一之月喻为见性未究竟圆满者。

 

菩萨(梵语bodhisattva)修证次第第五十二阶位中,若证得初地以上,当下便是见性之圣者,初地菩萨见性逊于二地,三地胜于二地,四地胜于三地,如是演推即知修证过程的确有见性之深浅广狭之异也。

 

修行应以见性为宗趣,见性者即是得见自己本来面目,此本来面目即是不生不灭之涅槃(梵语mirvana)自性是也,行持佛道,修持法门应以不生不灭之佛性做为修行之基础,也唯有依不生灭心之修证方得不生灭之涅槃自性,因而顿断生死,永脱六道。

 

楞严经云:“因地不真,果招纡曲。”

 

开悟圣僧云:“一念清净绝千古,十界依正无纤尘,识得此念是何物,世间忽然少一人。”

 

见性后此人之心地常处见闻觉知,不断不常,不生不灭,不来不去湛然常寂,自由自在,二六时中为人处事中道圆满,不落恶知见,行为不沾不染于尘欲,觉性特强,渐入圆满佛道是也。

 

2.二乘人从因地小乘,如何才能转向大乘佛道,因而成佛?

 

佛法以佛道为究竟圆满,二乘人、三乘人皆是佛陀度生权宜之便因而所创设,最后还是以佛道为其宗旨。

 

法华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便说,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说佛智慧故。”

 

法华经云:“自证无上道,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化,乃至于一人,我则堕悭贪。”

 

大圣佛陀悲心无尽,如是一一导归二乘三乘行者入于无上菩提,频频斑斑可见佛陀出世度生本怀,用心良苦也。二乘行者其心境虽是悟道,但其性亦多有异,瑜伽师地论将声闻(梵语sravaka)分类为四种:

 

一、决定声闻,又作一向趣寂声闻、种性声闻。谓其久修小乘之法,故今闻小乘教而得证果位,既证小果,就不再进求大乘之法,停留小乘(梵语hinayana),亦称定性声闻。

 

二、退菩提声闻,又作回向菩提声闻。此声闻本是菩萨(梵语bodhisattva),曾经发过菩提心,积劫修道,忽因疲厌生死,退失大道之心而证小果。

 

三、应化声闻,又作变化声闻。应化者即是应现变化之意,此声闻本是诸佛菩萨内秘真实之行,外现声闻之身,而能引接前二种声闻归于大乘,及广化众生令入佛道。

 

四、增上慢声闻,此声闻自称已得增上之法而轻慢于他,此声闻厌恶生死,欣乐涅槃,因修戒定慧之道,稍有所得便谓证果,此乃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故谓增上慢声闻。

 

由以上所举之实例,即知声闻缘觉二乘人之心性类别,皆有各自来龙去脉,各有其因由,倘若欲令二乘人回小向大,亦须有诸多增上缘之助成,方得于小向大,譬如要有大乘善知识(梵语kalyanamitra)的悲智感召,诸佛菩萨之度化,二乘人自己也应回光返照,心存感恩三宝,一心一意感念四重恩,将心比心,自己能证得二乘果位,皆由佛之所化,理应感念,若欲感念,唯一不二门即是发大慈悲心广度有情,如此便能发起大乘心念,又能视同四生六道之轮回(梵语samsara)如同自己之轮回,众生之生死痛苦亦如自己之痛苦,如是将心比心,大乘慈悲心油然而发,又见圣教之衰微,众生福浅薄,沉沦苦海,当下亦能发起大乘之心,总而言之,小乘行者,欲得转入大乘佛道,各人无量劫来所遭遇皆有所不同,兴根器胜劣亦有所不同,因此,由小乘转向大乘(梵语maha-yana)之迟速深浅广狭也就有所不同了。

 

3.女众欲出家,但无女性特征(无月经、胸部平坦),可否剃度出家?

 

这个问题问得很好玩,也很奇妙,剃度出家(梵语pravajyaj)是人人平等皆可行可为,女性无月经有二种:一、因病况而无。二、因更年期后而无。若因先天性或后天性之病况而无,也须视情况而定。胸部平坦或高隆发达,实乃各人业力所使然,只要身心健康,思想正见(梵语samy-agdrsti),胸部平坦有何不可;相对的,如果胸部高隆发达如须弥山,但此人邪知邪见,行为怪异,若一旦剃度出家,这也是佛门之不幸,会把佛教搞得乌烟瘴气,鸡飞狗跳,成为佛门中之罪人是也。

 

若身体严重先天性小儿麻痹症、跛脚、盲聋喑哑、六根不全、双性人、同性恋者,一一佛陀在戒律里所规定不行剃度,若行剃度出家,为人剃度者与被剃度者皆有无量罪过与堕落之因。

 

毕竟这是形象问题、威仪问题,避免让无数之人起讥嫌、诽谤、造口业、退道心、善根不起,劣比胜多,众生反感造口业者比好感赞叹者远胜数倍,得不偿失。乃佛陀大慈悲心方便之教也,身心残障,在家修有何不可,何况人人皆有佛性,有佛性依佛所教而修,成佛人人平等哩!

 

4.在家修行受持何等经典较为适当?

 

三藏(梵语trini pitakani)十二部(梵语dvadasanga-buddha-vacana)教典,一一无非欲令法界一切有情普皆成佛为目的,但佛法是一味的,成佛是唯一的终极目标,二乘三乘皆是佛陀当初之权巧方便教化,是故经典有大小二乘、权实二法、了义与不了义之门,兹当受持经典之际,实在有须要选择了义正法之经典而修证,当今社会逢遭末法,邪师邪法挥舞,乱象缤纷,让人有莫衷一是之感,甚至你拥有可贵的善根(梵语kusala-mula)被邪师邪法所导向错误之极端旁门左道,自己不能自觉,还感谢对方的恩典,此人实乃可愍可怜也!

 

若真诚要学佛修道,理应事理圆融并进:事者先三归(梵语tri-sarana-gamana)、五戒(梵语panca silani)、菩萨戒循进而上。理者即是受持经典,听闻了义正法,若欲研读经典者,可依循下列程序细腻参究阅览佛经即可:四部阿含经(杂阿含、中阿含、长阿含、增一阿含)佛教三经、六百卷大般若经、维摩诘经、净土三经、八十卷华严经、圆觉经、法华经、楞严经。一旦对一代如来圣教已能体解大道之际,就可一门深入,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

 

学佛之人应提起大智慧观照诸法实相,莫令一切邪师邪法入心,干扰你的知见,影响你的行为,形成无法救度因而堕落之不归路。提倡消灾解厄、特权改运改命、谈玄说妙、经忏度亡、诡异悚然邪说、符咒驱邪魔、自谓佛菩萨罗汉来示现、为人广说三世因果、炫耀自己,这些可怕的佛怪,皆当远离,如此邪见诸经也应弃之太平洋,若遇如此邪师也应慧剑斩情丝,不留祸患是也!

 

5.若欲修持净土法门,应先从何经入门?净土思想又依据何经立宗?

 

净土乃十方诸佛欲令众生成就佛道因而大悲愿力所成之净土,净土宗所依据之三部经典,皆赞叹净土清净庄严之正依报,皆有详备阐述,即是佛说无量寿佛经、佛说观无量寿经、佛说阿弥陀经,再加世亲菩萨所造之往生论,共称净土三经一论,是净土宗所立之往生净土思想是也,今将三经一论之大意概说叙述如下:

 

佛说无量寿佛经:说明阿弥陀佛(梵语Amita-buddha)在过去世中,在世自在王佛座下发大菩提心,愿成佛度生之弘愿,因而佛为之剃度出家为比丘,法名法藏。世自在王佛为满足法藏比丘度生之大愿力,将十方无量世界所有之净土最殊胜处,变现二百十亿佛之净土让法藏比丘亲自目睹其神圣庄严微妙净土,法藏比丘亲眼所见后,具足五劫思惟精取二百十亿最微妙、最庄严、最殊胜之净土而组合,当下于世自在王佛前发下四十八大弘愿,最后成佛,也由他之弘愿建设了清净庄严微妙之极乐世界(梵语Sukhavati),接引九品往生之九法界众生来其清净国土。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本经指示我们用观想之法门,观想极乐世界正依报之庄严,达到心入观想极乐正依报庄严光明,观想得清清楚楚,无惑无动,入境三昧,因而自力与佛力接引往生净土。

 

佛说阿弥陀经:释迦牟尼佛(梵语Sakya-munibuddha)介绍极乐世界清净微妙庄严之举,并说明往生净土者皆与阿弥陀佛之寿命一一皆无量寿,以持名念佛而达念佛三昧即得往生净土,一旦往生极乐净土人人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语anuttara-samyak-sambodhi) ,直至成佛之殊胜法门,共有六方诸佛称赞西方净土殊胜难得之金言,末了释迦牟尼佛也劝化五浊恶世之众生发愿愿生极乐之恳切婆心。

 

往生论:乃世亲(梵语Vasubandhu)所造论,北魏菩提流支译,全部称为无量寿优婆提舍愿生偈。又称净土论、往生净土论、无量寿经论、无量寿优婆提舍经论。

 

本论是依无量寿经作愿生偈,赞叹极乐净土之殊胜微妙庄严,阐说修习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等五念门,劝往生西方极乐是也。

 

若欲修持净土法门者,应从净土三经著手研习,次第即:佛说阿弥陀经、佛说无量寿佛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往生论是也!再加上楞严经之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如是而受持更令净土法门具备圆满无碍。

 

6.何谓往生净土三资粮?

 

信愿行即是信仰、发愿、修行。净土宗依此三者作为往生净土根本愿理,称为往生净土三资粮。资粮者,譬如远行,一者须要资财,二者须要粮食,若缺此二事,绝对难以到达,于此三种资粮中,又有带带关系,先由信生愿,由愿生行;若信不具,则愿与行皆无从成立。

 

现在深入而论之,信仰者应具足四种信心:一者深信娑婆是苦海,幻化无常,苦多乐少,离多聚少,秽多净少,五浊(梵语panca kasayah)恶世,轮回六道四生,苦不堪言。二者深信极乐清净微妙快乐,但受诸乐,无有众苦,西方净土正依二报庄严神圣,寿命无量,一生成佛。三者深信释迦无虚言,三藏十二部圣典,依之修证即可成就无上菩提,九法界有情依之而成道,依净土法门奉行念佛三昧,一一如愿得以往生净土。四者深信弥陀无虚愿,阿弥陀佛履行四十八大愿,愿愿度众生,只要虔诚一心称念佛号,无有一位不被彼佛接引往生者。

 

发愿者,即是发心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心不犹豫,归心似箭,纤尘不染,一心(梵语eka-citta)向极乐,唯是弥陀慈父是依怙也。

 

修行者,既已信仰坚固,毫无动摇,而且发愿已定,紧接著即是念佛修行,达到妄想不生,念佛三昧,如此一来,往生净土必成,顿断生死,永脱三界(梵语trayo dhatavah),毕竟成佛矣!

 

7.诵持楞严咒有时间的限制吗?是否只能在清晨诵持此咒?其他如中午、傍晚、夜间、午夜是否不可诵持呢?

 

持诵楞严咒或佛门中之咒语是修持法门之一,因持咒而得定,因定发慧,因慧破妄想无明(梵语avidya),而证一心,因一心逐渐见性,因见性起修,究竟成佛为宗旨,这才是持咒之本意,佛弟子若拾离持咒本意,另外有其它想法与作用,一一皆是权巧之宜,譬如驱魔、消灾解厄、求福延寿之类,这是令中下根基之辈之所受用而已!并非佛陀令弟子持咒之实际意义也,所以持诵咒语绝对没有时间限制,任何时刻皆可持诵本咒,不论中午、下午、傍晚、什夜皆不受限制。

 

在楞严经所记载阿难尊者受摩登伽女淫难未逞,事因是由佛陀诵楞严咒,由文殊师利菩萨(梵语Manjusri)护送到淫室,佛之威德神力特强不可抗拒,当下把婆罗门外道之邪咒破得粉碎,把阿难尊者在迷糊糊中拯救而出,此时大约在早上八、九点之时刻,正是沙门托钵乞食之际,符合佛制,也就是佛陀在早上八、九点许持诵本咒,因人、因时、因地一一皆可持设咒语,佛弟子怎可把持咒划分何时可,何持不可之有乎?若不明事理真相妄加臆测,有违佛陀为何持咒之真实意义,岂不是佛门中之外道或逆子之罪耶!

 

的确佛门中有极少数出家众与在家众有如是不明事由之真相,对本咒前因后果,不甚理解而一知半解令正法学子有心生堪虞之疑虑也!正信佛弟子既明真相,对于持诵本咒就不该犹豫何时可诵持,何时不可持诵!毕竟持诵咒语之本质意义,是令心不松散而得专注一心,达成念咒三昧,如是一步步循进,终极以无上菩提为归也。

 

8.在家修行与出家修行有何差异?

 

佛佛道同,法法平等,法门无量,归元无二。修行究竟目标都是为了成就佛道,这是没有什么异议的,但是在在家份与岗位上与出家身份岗位上的确有因人而异;往往在家修行者,因为有家庭累赘,要经理事业,筹谋人际,应酬交际,巩固家计,维持家庭大大小小情感,照顾儿女妻子眷属等等,如此的牵绊、压力、执著、烦恼(梵语Klesa)、痛苦,已经难以喘气翻身之下,处处又难以分身,在家众欲于在家修行,实在雪上加霜,火上加油,凭以如此环境之下,焉能自在自由修行上道乎!难怪社会人士诸多善根深厚者,欲勤令他学佛,十之八九皆以宛转拒绝抗推,正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之感,无奈业力所牵,但业力又是自己所作所为,足见在家修行也是修行,仅能学习莲花出污泥而不染之大乘精神,修证多少算多少,但是薄地凡夫之福慧有限,禅定(梵语dhyana)功夫如空中羽毛而随风飘动,无根不定,处处染境生心,随境所转,内心起伏动荡不安,进进退退,时喜时忧,情绪不稳定,如是道业欲得成就,实有如空中楼阁之美梦,难以实现;在家修行毕竟是与社会打成一片的有欲法门,众生之所以众生(梵语bohu-jana),就是多生累劫皆与尘欲周旋至今尚未出离,如此有欲修行法门,欲跳脱净化欲行实在要付出数倍功力,勇气、毅力、耐力、精进、代价方得有稍少之道业成果。

 

的确有极少数在家修行者,由于自己的福报因缘相当好,譬如婚姻美满,事业顺利昌旺,人际周圆,儿女上进成就,出人头地,社会上拚出一片天,无有后顾之忧,这种条件是不错的,也能以在家修行而立足。佛弟子应扮演先知先觉,应正觉世间是无常的、生灭的、梦幻的、可坏性的、再多好条件环境也抵挡不了无常生灭的洗礼,兹当逢值年老之际,或事业、人际、儿女、婚姻起了无常变化之时,又是一波令人足以堪忧的悲剧。

 

所以佛陀慈父言谕有情众生云:逆境是无常(梵语anitya),顺境亦当无常,无常变化不可抗拒,诸法生灭不已,毕竟此乃娑婆五浊恶世也。

 

出家修行是无欲行之法门,是断欲修行,所以佛陀说明若要出家行道,理应割爱辞亲,识心达本,解无为法,方得称为沙门(梵语sramana),既然发大勇猛心欲出离生死,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就要行无欲行,不得婚嫁,经营事业,交际应酬,与人拚名望地位,为财为利,为妻子家庭,这一切皆与正法不相应,普令顿断,专注一心参禅悟道,念佛三昧,克期取证,成就菩提涅槃,如是从假入空则成大智,从空出假则成大悲,悲智圆满,佛道不求自得,这就是出家修行殊胜不可思议之处。

 

开悟圣僧云:“出离生死名出家,不受后有名得道,不生不灭名涅槃,无明顿断名智慧(梵语jnana)。佛上实无一物,虚通寂静,明妙安乐,深自悟入,直下便是,圆满具足,更无所欠。”

 

开悟圣僧云:“出尘离俗非易,抛弃恩爱甚难;如无冲天大志,焉能入圣超凡。”

 

开悟圣僧云:“海阔天空渺无涯,三衣一钵饭千家;自性自在尘不染,菩提种子自开花。”

 

9.平常生活布施、持戒、诵经、闻法、念佛、参禅、作功德等等都很精进,但是遇上逆境考验时,心中仍然纷乱无序,是否用功不够,该如何应对?

 

用功修行,精进佛道,这是无庸置疑应履行修证的必要,平常很虔诚而行布施(梵语dana)、持戒、断恶行善、诵经、闻法、念佛(梵语buddhanusmrti)、参禅、作功德等等,这是力行佛道的前方便,已证得阿罗汉的圣者,也有微细的习气,又何况凡夫遭受逆境考验,在在心中仍有纷乱无序之状况,这不代代表你无修行,或功力没有进步,应该要明白!水滴虽微,渐盈大器,细水常流,则能穿石。譬如你未学佛前,平常一天骂人十次,兹因你学佛后,有心改善你的口业(梵语vak-karman)而不骂人,已经一日仅骂人三次,乍看之下虽然还会发火动怒骂人,但是我们可肯定,你已经有进步有突破了,最起码你已经改掉七次不骂人了,是吗?小境界能安定不乱,大境界虽被考倒,功力不够,不足以挂齿,又何况你骂人之后,你心地具足强而有力的自觉,我骂人是不对的,会无形中遣责自己刚才骂人的不是,有痛改前非的美德,毕竟你的心地有心学道故。希望仁者您给自己多一点时间,来逐渐净化你的无明烦恼、习气(梵语vasana),何以故?十方诸佛之所以成佛,亦须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证而成,诸佛如是,我辈佛子亦当如是,仁者有如此正见实义,您之勇猛精进、布施、持戒、诵经、闻法、念佛、参禅、作功德等等,亦将福不唐捐,今植福之本,未来际必当开花结果,遭逢逆境心不乱又能转境,心静如水,永处涅槃,禅定深固如须弥山,三觉圆满,正与十方诸佛功德正等无异是也。

 

唐朝布袋和尚云:“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开悟圣僧云:“人人有个真面目,须离知解与见闻;扫却情执入真际,当于言下悟己灵;从此不落凡尘位,振臂一吼绝古今。”

 

10.何谓楞严大定?何谓楞严咒?何谓楞严经之大意?

 

诸佛最深最广最大最尊之大定也,楞严大定出生一切诸佛,能演化无量禅定,一切禅定皆由楞严大定所生出,此楞严大定唯佛所证所得,三乘二乘人未得未证此大定,六道众生更沾不上边缘,唯佛独有也。

 

楞严咒者,乃出自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之第七卷经文内,又称大佛顶首楞严经、大佛顶经。此咒之由来,乃是阿难尊者至外地托钵(梵语pindapata)行乞,遭受摩登伽女之诱惑,将近破戒,佛陀知阿难尊者被淫术所困,遂派遣文殊师利菩萨以此神咒护持之,令外道邪咒术破碎,将阿难尊者带回佛陀精舍后,摩登伽女也尾随而至。此时佛陀大慈大悲也为摩登伽女开示法语,此女也随之出家学道,不久也证成阿罗汉果位,此乃希有旷世之美谈,更成为佛门中罕有之出世善举。

 

楞严咒之由来就是如此情况而诞生,持诵楞严咒其功德(梵语guna)利益之大不可言喻,赞叹莫能尽,今引经据典节录如下:

 

楞严经云:“阿难!是佛顶光聚,悉怛多般怛罗,秘密伽陀,微妙章句,出生十方一切诸佛;十方如来因此咒心得成无上正遍知觉,十方如来(梵语tathagata)执此咒心降伏诸魔,制诸外道;十方如来乘此咒心坐宝莲华,应微尘国;十方如来含此咒心于微尘国转大法轮,十方如来此咒心能于十方摩顶授记,自果未成,亦于十方蒙佛授记;十方如来依此咒心能于十方拔济群苦,所谓地狱(梵语naraka)、饿鬼(梵语preta)、畜生(梵语tiryagyoni)、盲聋喑哑、怨僧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大小诸横、同时解脱,贼难兵难、王难狱难、风火水难、饥渴贫穷,应念销散;十方如来随此咒心,能于十方事善知识,四威仪中供养如意,恒沙如来会中推为大法王子;十方如来行此咒心能于十方摄受亲因,令诸小乘闻秘密藏不生惊怖;十方如来诵此咒心,成无上觉,坐菩提树,入大涅槃;十方如来传此咒心,于灭度后,付佛法事,究竟住持,严净戒律,悉得清净。”

 

楞严经、楞严大定、楞严咒,是大乘佛法之殊胜特色,楞严经其精神内涵,解脱之道含概大乘法三大体系,所谓性空唯名系、法相唯识系、真常唯心系是也!

 

是故!楞严经有所谓如同一部小藏经之美谈,毕竟本经含概有阿含思想,大般若思想,华严思想,天台思想,净土思想,密乘思想,律宗思想,禅宗思想,又具大小二乘思想,权实二教,思想逻辑严密,组织周圆,文学素养高节,理事圆融无碍,实乃希有难得之大乘出世法宝,汝如是问,吾如实答也。

 

11.何谓生相无明?

 

生相无明又作无始无明、元品无明、根本无明(梵语mulavidya),相对于枝末无明。就是一切烦恼之根本,不觉迷妄之心。于真如(梵语bhuta-tathata)之海中,起动最初之一念者,即是此根本烦恼。

 

胜鬘经云:“阿罗汉、辟支佛智所不能断,唯如来菩提智之所能断。”

 

无始无明就是无始以来即恒常存在之无明,为生死流转之根本惑体。平等法界之理不达,妄隔平之理性,称为无明;又如是闇惑之心,隔离理性,故又作间隔。依此无明之间隔而生种种烦恼,造种种业,受种种果报。胜鬘经、大乘起信论等诸经论称为无始无明,菩提心论则称为无始间隔。

 

天台宗将之分为三惑:

 

一、见思惑。

二、尘沙惑。

三、无明惑。

 

顿断见思惑即证阿罗汉果位,顿断尘沙惑即证菩萨果位,顿破无明惑即证无上佛道之果位是也。

 

12.若心动念,起贪欲、憎恨、嫉妒、淫心、名利等,但未付出行动造作,是否构成犯戒?

 

动念头,会感果,但是感应果报亦须众缘和合。若约小乘立场而,言心动念起贪欲(梵语iobha)、憎恨、嫉妒、淫心、名利等,但未付出行动造作,这是没有过失的,何况犯罪之有!只是在心里蠢蠢欲动,让你不能安宁,你就应该铲除净化掉,千万不得姑息养奸,使它成群结队,干扰你的情绪,坏了你的道心,因而使自颓丧沉沦,难以上进,因此,有必要提起勇气大刀阔斧破灭你内心一切的妄动颠倒心,使其清净无染,光明自得,自见法身佛才对。

 

若约大乘立场而言,若动念起贪欲、憎恨、嫉妒、淫心、名利等,但实际上并无付出行动造作,这当下便有过失了,犯了微细心戒,理应勤加忏悔,扑灭内心妄动杂草,普令心地清净解脱(梵语vimoksa),何以故?因为大乘戒是倾向心戒、理戒,为众生而持戒的,若犯心戒即有罪过,大乘菩萨之戒法尚属圆满之戒,无对立法,里外一如之戒,菩萨度人利人都来不及了,何况那有损众生之理,因此一旦动了非法妄念之刹那,即成伤及自己法身(梵语dharma-kaya)之德,万万不可鲁莽妄想丛生,伤毁自性与无辜众生是也!

 

譬如大乘戒立场而言,菩萨发心成佛,虽未得证果,尚属因地修行,如果路上有车祸,有一位庄严妙少女因车祸受伤之际,因痛嚎泣,极须救度护念,此时之刻,这位发心菩萨当下便会奋勇抢救少女,让少女免受痛苦伤亡,为了救此人,那怕定力不足有染污起了淫心,在大乘菩萨道的精神特色之下,这是可以开缘的,可行方便法门的,纵使自己心生染污也是自由意志发自内心的悲愿,虽堕地狱亦心甘情愿毫无悔怨,菩萨但愿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精神旗帜永远是四生六道内心中不可磨灭的大慈悲心堡垒。

 

若论小乘而,言这桩车祸摆在眼前,这位受伤美妙少女哀嚎求救之际,小乘行者因为受持戒法之由,倾向事相戒、外相戒、外在戒之故,自认为宁可持戒而死,不为犯戒而活,以自居之大前提为由,当下可以不拯救车祸少女,这并没有犯戒之有!

 

综观大小二乘之持戒动机意义,实在悬殊有别。原则上,大乘著重心戒,里外兼顾,菩萨戒处处为众生著想,若为大局救护众生宁可自堕,虽毁戒法亦属自愿,这是菩萨悲心彻骨之特色与精神。所谓菩萨未能自度先度人,菩萨于此初发心。小乘著重事相戒,自度自利是根本原则,也难怪小乘行者在十方国土中,都给一切众生的感受是独善其身,观三界(梵语trayo  dhatavah)如牢狱,视生死如冤家,正所谓:悲愿不足空智性,必堕声闻(梵语sravaka)缘觉(梵语pratyeka-buddha)乘。

 

开悟圣云:“不发凡夫心,不发二乘菩萨心,不发佛心,不发一切心,是名真发心。我即无我,不执著无我;生即无生,不执著无生,名通达佛道。”

 

开悟圣云:“凡夫不肯空心,恐落于空,不知自性本性空,大空大有,不空不有。菩萨心如虚空,一切俱舍,所作福德,皆不贪著,然后随力应物,能所皆忘,是为大舍,舍无所舍,自见法身,法身平等,与十方诸佛同一鼻孔出气。”

 

13.何谓菩萨行?如何才能成就菩萨道因而成佛?

 

菩萨是菩提萨埵之略称,梵语(bodhi-sattva),又作菩提索多、冒地萨怛缚、扶萨。意译为大道众生、觉有情、大觉有情、道心有情。意思就是求道求大觉之人,求道之大心人。菩提者,就是觉、智、道之意;萨埵者,就是众生,有情之意。总而言之,即是以智慧上求无上菩提,以大慈悲心下化众生,修诸波罗蜜行,于未来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也就自利利人二行圆满之勇猛求菩提者。

 

当菩萨应该发菩提心(梵语bodhi-citta),受菩萨戒,而行菩萨道。十方诸佛一一皆在因地时发过菩提心,菩萨心即是成佛之心,发过菩提心当下即是菩萨,是故,华严经云:“菩提心出生一切诸菩萨行,三世如来皆从菩提心而出生故。”华严经云:“若有众生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为希有,菩提心者犹如种子,能生一切佛法故。”

 

开悟圣僧云:“修行不发菩提心,犹如耕田不播种。”

 

一切经论在在呼吁佛子应发菩提心,一旦发过菩提心当下就是菩萨,不用客气,只是菩萨的类别有五十二阶位!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菩萨果位,概略又可分为四种菩萨:

 

四类性质菩萨:

 

一、名义菩萨

二、凡夫菩萨

三、登地菩萨

四、佛菩萨

 

既然发心学佛就是要成就佛道,要成佛就必须当菩萨,当菩萨的条件就是要发菩提心,发过菩提心当下就是菩萨,菩萨为因,佛为果。这是约理而言。若论若事相,必须奉行三归、五戒、菩萨戒,一一循进而入门。佛弟子倘若能以事透理,以理证事,达到理事圆融无碍才是真佛子。

 

相对的,如果只是执理废事,或执事废理,走入两极化之偏失,只是带来自困其身,佛道欲成就,遥遥无期,仅是划饼充饥,纸上谈兵,甚至是梦幻空中楼阁而已!

 

因此,期望佛子要切实奉行菩萨道,应做到发菩提心当菩萨,更应如法受菩萨戒,圆成理事无碍,如鸟双翼不可惑缺之境域,紧接著应奉行菩萨六度波罗蜜,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广行万行,并深入三藏圣典,明心见性,成就三觉,顿破三毒、三惑,证三身(梵语trayah kayah)四智,成就十力、四无碍辩、十八不共法,究竟成佛。

 

开悟圣僧云:“众生应知,佛性本自有之,迦叶尊者只是悟得本性,本性即是心,心即是性,性即同诸佛心,前佛后佛只传此心,明心见性,除此心外,无佛可得。”

 

开悟圣僧云:“本性空寂,莫取一切相,即合圣意;离一切相,即名诸佛。”

 

14.平常皆能注意自心动态,并观自心无常的情绪变化,是否已达明心?见性又是如何?

 

明心是明心,见性是见性,有明心未必有见性,见性确定有明心;但圣者明心亦有含概见性。心如水波,性如水,离水无波,离波无水,水波一体;离性无心,离心无性,心是性之用,性是心之体,心性一体;离性无心,离心无性,心是性之用,性是心之体,心性一体,只是体用立场不同。

 

平常皆能注意自心动态,并观自心无常情绪变化,这仅是看到心的作用,毫无见性,不见心是性之用,若能体证性体在生灭中实在是不生不灭之道,生实无生,灭实无灭,生即灭、灭即生,生灭不二,这才是悟性、悟体。所以说,凡人只见心不见性,见心容易,见性难,又凡夫往往将见心误当见性而说,可谓自误误人,自欺欺人,以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如是误导众生不但毫无功德可言,应该说是罪过无量!

 

开悟圣僧云:“在家修道我是谁!出家修道我是谁!无名无姓我是谁!证悟自性又是谁!”

 

开悟圣僧云:“真性心地藏,无头亦无尾;应缘而化物,处处无所著,如日处虚空。”

 

15.念佛往生净土,常听到说有种种瑞相,瑞相情况如何?如何辨识此人往生西方?

 

实有阿弥陀佛,实有西方极乐世界(梵语Sukhavati)自古至今往生者其数不胜枚举 ,瑞相频频层出不穷,有人念佛精进专注一心,得念佛三昧,信愿行具足,普见佛来摩顶,见莲华,佛为说法,见三圣,亲听天乐鸣空,见极乐国土清净庄严微妙,乃至临命终前自知时至,自在立化、坐化,吉祥卧而西逝者不计其数,各人修行深浅广狭,智慧根机有别,善根多劫初发心亦别,是故所见之瑞相亦有悬殊,往生自在与不自在程度,亦有别异。

 

往生净土之刹那如果业障(梵语karmavarana)没现前,诸病不生,现世又勇猛精进,世间感情放得下,修证有佳,此人往生状况绝对令人满意,因为无诸业障障碍,心地不受干扰,情绪安祥,如此正念念佛,阿弥陀佛乘其本愿力,当下蒙受接引往生西方净土。

 

心不颠倒,不贪恋世间,刹那间速离娑婆(梵语saha)五浊恶世而生极乐净土,心越清净不污浊,清净度高,见佛光明越光明亮丽;心若污浊,见佛光明随之差异!往生品位高低,与其信愿行,在世修持福慧,有密切的关系,并应将所作所为之一切善事功德,普皆回向西方净土,这都是构成往生净土的一切资粮,回向(梵语parinama)极为重要,含有一股向心力、超越、净化、速脱五浊、光明、解脱、目标、最后归宿,求佛加被接引等等广义之境,今略举慈云忏主回向文一则供养诸君,以利修行可遵:

 

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愿以净光照我,慈誓摄我,我今正念,称如来名,为菩萨道,求生净土,佛昔本誓,若有众生,欲生我国,志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以此念佛因缘,得入如来大誓海中,承佛慈力,众罪消灭,善根增长,若临命终,自知时至,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如入禅定,佛及圣众,手执金台,来迎接我,于一念顷,生极乐国,花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广度众生,满菩提愿,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蜜。

 

此文古今大有灵验,或有于正发愿时,见诸瑞相,或睡梦中,得见阿弥陀佛,放大光明,若能以此回向文作为往生净土与佛交流对话,这是最好不过,也是最庄严神圣的回向文。

 

若欲辨别往生者往生何方,这跟往生者的解脱与无解脱,自在与不自在,境界高低各有所不同,若解脱者,现世任何时刻当下就往生了,自在涅槃了,何有往生何方之有!但对众生而言,硬性欲知其往生何方之必要,唯识宗里亦有如是明示:

 

唯识宗:“顶圣眼生天,人心饿鬼腹,傍生膝盖离,地狱脚板出。”

 

16.往生者可利用媒界和阳上眷属联络,此一说法正确吗?见到的是否真实可信?

 

当今之社会神棍、佛怪、江湖郎中、诈骗集团四处流窜,可谓末法众生之可悲愍,往往十之八九皆受其诈骗,众生之所以众生就是没有智慧,虽拥有善根,因善根而被骗,善根是好事一件,但必须具有智慧才行,不然生活在这动荡不安的社会,人心不古,只要得到你的金钱财物,不惜一切手段,诈骗,大打妄语,心狠手辣强悍夺取,无所不用其计,让人不得不防范这些时代性的敲诈骗术江湖郎中,眼睛应睁大一点,莫使被拐骗,何以故?佛在地藏经分明告诉我们,人死亡后,快则一刹那即随业投胎转世去了,慢则七七四十九天便随业转生他道去了,为什么佛陀的话听不下去,偏偏听那些神棍的歪理十八条,条条有理之骗术呢!也就是说,人一旦往生之后最慢四十九天就得随其业力投生受报去了,六道中任何一道不是你可以选择的,是由你所作所为的业力来决定六道中的任何一道,非佛菩萨派遣你去的,也非神明推你去的,一切皆由业力来驱使决定也。

 

是故!社会上诸多神棍一一皆仗神仙、佛菩萨、鬼灵、夜叉、罗刹等等名义来行骗,这些都经过细腻安排、包装、修饰、训练、沙盘演练过,这一切都是庄严(梵结vyuha)的骗局,抓著人心的弱点与痛苦的抉择,最后达成骗得你的金钱财物,甚至骗得你的色身,惨不忍睹。虽是如此,但还是有许多人明知又故犯去受骗,我称之为愚痴(梵语moha)加百级,此人不可原谅,气死闲人。又称为欠神棍债。又称愚痴凯子,但有一些人是没钱借钱给神棍,真是一样米饲百样人,实在不为过。

 

大圣释迦佛不会打妄语,佛子对正法不能正信到这一关,怎可堪称三宝弟子呢?要明白呀!神棍假藉媒界与阳上眷属互为话交流,这是骗术伎俩,人为因素,是有心人士在欺骗被害者,其真实性微乎其微,万万不及一;佛陀在经典已经告诉我佛弟子,末法中邪师邪术如恒河沙,众生为养家计,依此邪术邪法,将以佛菩萨、神仙、鬼神、鬼灵、夜叉、罗刹充当媒界,找出适当之人附之其身,演说邪法邪术,达到骗财骗色之目的,岂可不慎戒之,勿令放纵迷惑狂妄之法也!

 

17.菩萨有分十地,从初地至十地中,是否初地菩萨比十地菩萨境界差呢?有阶级之分吗?但为何又说:“佛佛道同,法法平等呢”?

 

“佛佛道同,法法平等。”这丝毫无有疑问,修行到了佛的境界,一切皆平等,所谓佛佛智慧平等,慈悲(梵语maitrya)平等、十力、十八不共法、四无碍辩平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梵语sad abhijnah)平等、喜舍愿力平等、神通平等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境界无有高低偏失,所证之一切法亦平等无有高低偏失;换句话说,佛是最圆满至高至尊之处,没有比佛更高更上至尊的了,到达佛的境界称之为无学绝学之境。

 

那么!菩萨从初地至十地中,其境界所证亦有次第高低之别,亦有境界阶级之分,初地比二地境界低,三地比二地高,三地比四地低,五地比四地高,依此类推而比上,地地增高,所证境界(中道实相,法身涅槃、福慧、诸法义谛)高低有别,故地地有别,初地不知二地事理,二地洞彻一地事理,一地二地不知三地事理,三地了达二地一地事理,如是推循而上,地地增高。

 

譬如:国小不知国中学科,国中能了解国小学科;高中能了知国中国小学科,国小国中难解高中学科;国小国中高中难解大学学科,大学能正解国小国中高中学科;又如十二夜之月光不如十三夜之月光的光明,但十三夜的月光远胜过十二夜的月光;十二夜、十三夜月光不如十四夜的月光,但十四夜的月光远胜过十二夜十三夜的月光。如此譬喻实不难明白,菩萨所证之十地,地地增上,地地有别,亦复如是!

 

18.佛门之教义,皆欲使人人离欲出尘同证菩提为上策,但为何请出家法师为新人证婚,是否得当?

 

为新人证婚实乃世间法(梵语loka-dharma),与出世法似乎有相矛盾之处,事实上,立足大乘佛法,离开世间法,出世间法不可得,何以如此?因为世间法实相净化,当下世间法即是出世间法。

 

菩萨法师为新人证婚,是以入世度生为出发点,何况新人结婚已是事实,不证婚也得结婚,证婚也得结婚,与其如此,与之广结佛缘,令新人结婚法喜充满,八识田中烙印佛法金刚种子,岂不是两全其美,双赢之下有何不可,为新人福证之际,应机说法,成为正信三宝弟子!如此之举,亦为菩萨法师发心入世度众之方便权宜也。

 

19.畜生道的众生,可否今生往生西方净土?

 

往生净土亦须具足往生净土之条件,若无具足往生净土的条件,是往生净土不成的,具足何种因缘条件方能往生净土呢?就是信愿行三资粮,信心具足,发愿往生,修行念佛普得一心不乱(梵语aviksipta-citta),乃至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极乐世界),请问畜生道(梵语tiryagyoni-gati)之辈是否已具足这些因缘条件了?如果有的话,当然往生净土有何不能,问题在畜生道之众生没有具足这些条件因绿的话,怎么能够往生净土之可能呢?

 

在佛门中频频传闻某些佛寺有流浪狗住在寺中,也随出家众念佛绕佛,命终火化说有狗舍利,因此见人便说,此狗善根深厚,能随众绕佛,火化有舍利子,于是大打妄语,见人便道:此狗有往生净土云云...

 

这种妄语实在太离谱了!请问狗子能懂得信仰西方极乐世界吗 ?明白发愿往生净土吗?了解念佛动机意义吗?晓得西方三圣吗?极乐世界正依报庄严懂得吗?既然是未知数,同时也不明白净土种种情况,何以可得往生西方净土呢?足见发表这篇邪知邪见之谬论,此辈之人对净土法门歪曲真相,并有污蔑净土法门之咎,此行动与思想之举,实乃不该与欠加对法义的思考,令正信佛弟子深感纳闷与遗憾!

 

又何况真正之舍利子(梵语sarira ),是由勤修戒定慧,渐消贪嗔痴,逐证无为法,有修有证,是无上福田(梵语punya-ksetra)方可得之。

 

金光明经云:“舍利子是由勤修戒定慧功德所熏修,甚可难得,最上福田。”

 

狗子兹当如然,那么畜生道依此类推,亦复如是!

 

20.佛教说对人要行慈悲,那么别人欠我们的钱,是否要他还钱呢?

 

慈悲(梵语maitrya)要有智慧(梵语jnana),智慧中有慈悲,菩萨行者应履行悲智双运中道而行。换句话说,有慈悲无智慧便生颠倒邪见,成为烂慈悲败坏的菩萨;有智慧无慈悲便成二乘独善其身,两极化皆有失佛法本意。

 

因此之故,佛陀告诉我们学佛要行慈悲法门,但不是意味著慈悲中无有智慧引导,致使对事理的认知有所缺失,慈悲要观看一切人事物的事实真相,其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有全盘的正觉,站在公平、因果、道德、公理、真相来论其慈悲这两个字。

 

如果别人欠我们的钱,若不用他还钱,这也有不中道之处,因为欠钱还钱是理所当然之事,合乎因果律,若对方不还钱,那是对方无慈悲,若你不要他还钱,这也可以,没有过失,但对方的心境你毕竟不甚了解,或许养成他欠债不还之恶习,反而因你之慈悲,却害了对方有欠不还而落入恶因果中,你之慈悲也将非慈悲之本质了。

 

如果他欠钱还不起,极需别人救助的话,你可以不用他还你的钱,这个动机与意义,就是慈悲的精神表现了,所以慈悲要有智慧的滋润,意义在此,也才不致于成为佛门中的败坏菩萨,颠倒邪见的菩萨。

 

21.平常午供时,都会唱诵“三德六味,供佛及僧,法界有情,普同供养。”这当中,何谓三德?何谓六味?

 

三德是轻软、净洁、如法。六味是苦、醋、甘、辛、碱、淡。

 

是出自于大般涅槃经卷一序品,佛临涅槃时,诸优婆塞(梵语upasaka)为佛及僧(梵语samgha)备办种种饮食,其食甘美,具有三德六味。至后世,成为寺院每日上供所念之供斋句颂。

 

22.食肉十过,何等为十?

 

法苑珠林卷九十二中,记载食肉有十种过失:

 

一、众生是己亲,谓一切众生轮回(梵语samsara)于诸道,互相生育而递为眷属,以此因缘(梵语hetu-pratyaya),故所食之肉无非亲属。

 

二、见生惊怖,一切众生皆护身惜命,若遇食肉之人,则惊怖远离。

 

三、坏他信心,世间行善之人,若见僧者食肉,即生毁谤之心,以为佛门中无有真实修梵行者。

 

四、行人不应食,菩萨为求出离生死,当修慈悲之行而少欲知足,故不应食肉。

 

五、罗刹习气,罗刹者即是速疾鬼,习气者即是先世余习之气。谓沙门(梵语sramana)于宿世中曾经做过罗刹之眷属,今虽出家在佛门中,然因往昔之余习,故见食肉者欢喜亲近。

 

六、学术不成,学道之人若好食肉,则污染梵行,于如来无上圣道,出世解脱等,不得成就。

 

七、生命同己,学道之人应起慈心,谛观一切众生之惜命畏死与己无别,故当护惜之。

 

八、天圣远离,食肉之人,诸天圣人皆厌恶远离而不喜亲近。

 

九、不净所出,一切畜生以宿因不净之业,而成不净之身,其所食啖又多不净;学道之人欲修梵行而食彼肉,则亦不净。

 

十、死堕恶道,食肉者必常杀害畜生之性命,恶业日积,故命终后应堕恶道。

 

由此历历分明可见,为佛弟子应净化思想观念,由行为日益奉行茹素,减少杀业食肉之余习,免与六道众生一家亲共结恶缘,致使上升不得,反遭堕落沉沦。学佛应奉行慈悲之法门,与众生广结善缘,莫自困其身;若能依教奉行,反堕为升,日日茹素为斋,恶业渐消,如来藏性光明显耀,秒秒菩提,分分涅槃,时时法身,日日正觉,年年一真法界,最后成佛之者,也非你莫属也!

 

开悟圣僧云:“众生妄分别,有佛有世界;若了真法性,无佛无世界(梵语loka-dhatu)。”

 

23.佛教为何不烧纸钱(冥纸)?有咒语折成莲花钱可以烧吗?如法否?

 

兹当人类一旦命终之际,其神识快则一刹那(梵语ksana),慢则四十九天即随其在世之业因投胎转世去了,而投胎之处不外乎六道之中,若有念佛而往生净土者,就当下了生脱死,免受六道轮回之苦;如果此人是正信三宝弟子的话,既已往生极乐净土,净土世界遍地黄金所铺,所住皆七宝所庄严而成的楼阁,思衣得衣,思食得食,心想事成,福报无尽,无所欠缺,何来得取纸钱(冥纸)之需求!物以稀为贵,极乐净土大地黄金无边,黄金对极乐净土之人而言,已不是珍贵之物,脚踩黄金,天天搬金块,会被人讥笑,美钞、台币、已成废纸,因为没有资生欠缺,所以才需要黄金、美钞台币,既有之,这些方便已成多余,在极乐世界国土里只要你动个念头,你所喜爱的东西无所不现,任你受用满足而法喜,如果不具足如是功德庄严成就,就不名极乐世界,不名为弥陀佛是也!在净土三经明文斑斑可依可循。

 

倘若此人没有学佛也没往生净土的话,必定投胎转世于六道中,六道的任何一道之受生,不是任何人可以自由选择的,而是业力来决定你该去的那道,凡夫(梵语prthag-jana)众生甚难掌控自己的业力行为,在投胎之刹那,你也身不由己的随业而投入你有缘该去的一道,你深感无奈,无奈又能如何呢?所以说,修行就是针对这点而下功夫,以强而有力的愿力转化业力,使业力成愿力,业力是不自在,是身不由己的,是染污的,是难以抗拒、不听使唤的,是痛苦无奈的,是轮回生死的原动力;愿力是自由自在的,没有染污而清净(梵语suddha)光明的,能让我们掌控而且可任人转换三百六十度无障碍的,是顿断三界六道的,神通(梵语rddhi)往来自如的,是已证得圣境之地。

 

因此之故,既已堕落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中,烧纸钱(冥纸)给亡者这是莫大的讽刺与无聊之举,何以故?因为人间是人间,畜生是畜生,试问畜生能享用纸钱否!它连纸钱都不懂,如何受用!愚昧之人也明白这太离谱了。

 

试问地狱道之众生唯有受刑受苦受煎熬的果报,没有丝毫时刻停止受罚,直到受罪劫数尽方能离开地狱,称之无间地狱,哪有机会得到你所火化的纸钱(冥纸)呢?对他而言是多此一举,碰都碰不著,摸也摸不到,看也看不到,毕竟地狱唯有受苦,无暇碰摸看故,又何况冥纸(纸钱)是阳上之人对亡者一片好心诚意奉献赐与,烧纸钱(冥纸)是阳上眷属心理上的一种慰藉,令心安慰、安心、关怀,实际上地狱鬼道是收不到接不到的,仅凭著一张一叠一堆的纸钱(冥纸)就让亡者得到如此优厚的富贵,简直是天方夜谭、封神榜、水浒传、西游记,一一是人为因素,自演自导,编此虚构情节,瞒天过海的障眼法,可怕的大打妄语牌,行骗天下社会人,如是罪咎流传渊远至今,世人受蒙蔽既久已成事实,如是根深蒂固,有谁能动能摇改变如此雄厚的歪风与邪知迷信呢?深信有善根有大智慧能辨别是非的圣哲,观此邪见歪风,一语不发,唯然会心微笑,心知肚明,即此随风飘去!

 

简而言之,佛教是不烧纸钱(冥纸)的,如果有出家人或在家人烧莲花钱(冥纸)的话,这也是不如法的作为,这是佛门中的外道(梵语tirthaka)接受外道世俗之流在佛门内蕴酿蔓延,其罪业非浅,世间不当的迷信风俗已够同情可怜了,佛弟子若跟随而起舞的话,实在令人深感不可思议,你也参与外道邪见共业,壮大迷信而已!罪咎变本加厉也。

 

有咒语的纸张来折莲花钱,甚至火烧咒语佛像,实乃不智之举,有毁佛像与经文咒语之过咎,有不敬法宝之罪,一错再错,接二连三连环错,这一连串的举动一一皆不如法是也!

 

24.未学佛之前,我曾经从事过特种行业(当妓女),现在有福报接触到佛法,佛法令人解脱证菩提成佛,因此,想出家修行,是否可以?

 

佛教(梵语Buddha-sasana)是平等的宗教,是人人皆可成佛的宗教,四生六道因缘成熟,若能转为人道,出家修行有何不可!何况出家修行是一件很神圣庄严的志愿,福慧圆满,三觉成就,究竟成佛的自发性。

 

基本上有几项原则是佛教的规矩而不得出家。小乘之律法,授具足戒(梵语upasampanna)时,教授师为简别受戒者之器与非器,而设有十三难与十遮,以询问受戒者,又做遮难,又做遮道法,十三遮难。遮者非自性之恶,但以不适受具足戒,故遮止不使受;难者为自性恶,毕竟非受具之器,亦不得受具足戒。故比丘(梵语bhiksu)于受戒前,先有教授师依罪之轻重,次第向受者问此遮难之有无。

 

比丘之所谓十遮:一、受戒人名字。二、和尚名字。三、年满二十。四、衣钵具否。五、父母听否。六、负债人。七、奴。八、官人。九、丈夫。十、五种病(癞、痈疽、白癞、干痟、癫狂)。比丘之十三难为:一、边罪难,先受具足戒,后犯四重禁戒而舍戒,其后再来受者。二、犯比丘尼(梵语bhiksuni),于白衣时犯净戒之比丘尼者。三、贼心入道为利养活命,或为盗法而出家。四、破内外道,原为外道,来投佛法,受具足戒竟,还复外道,再舍外道欲入内道者。五、黄门,五种之不男。六、杀父(梵语pitr-ghata)。七、杀母(梵语matr-ghata)。八、杀阿罗汉。九、破和合僧。十、出佛身血。十一、非人难,八部之鬼神变化人形者。十二、畜牲难,畜牲变为人者。十三、二形难,兼具男女二根者。

 

比丘尼之遮难略异于比丘者,诸律所传亦不尽相同,据四分律比丘尼羯磨法所述,十三难中,第二犯净行比丘,十遮中,第五父母夫主,第七婢,缺第八官人,第九丈夫作第八女人,第十之五种病作第九癞等,别加第十学戒清净。

 

仁者所询问,从事过特种行业(当妓女),现在已学佛,想出家修行是否可以?答案是可以的。综观十遮十三难之遮难中,仁者并没有所谓遮难障碍,所以您可以安心如法来出家修行,勇猛精进,恭喜您一帆风顺,道业有成,早证佛道。

 

开悟圣僧云:“搬柴运水非别物,穿衣吃饭亦是他;来来去去不著相,法王出世更无差。”

 

开悟圣僧云:“终日骑牛不见牛,昧了自家忘了牛;千里追寻觅不得,忽尔觉知我骑牛。”

 

25.何谓“六即佛”?

 

天台宗就佛而判立六即佛,称为六即佛。六即佛者:

 

一、理即佛,又做理佛,指一切众生本具佛性之理,与诸如来无二无别,皆即是佛,故称理即佛。

 

二、名字即佛,又作名字佛。是从善知识(梵语kalyanamitra)处闻知,或从经卷中见得,而了知此“理性即佛之名”之人;此等之人,于名字中通达解了一切诸善皆是佛法,故称名字即佛。

 

三、观行即佛,既了知一切法皆是佛法,进而依教修行如所言,所言如所行,言行一致,以证此位,故称观行即佛。此位分为五品位(随喜品、读诵品、说法品、兼行六度品、正行六度品)。

 

四、相似即佛,指于前述“观行即佛”位中,愈观愈明,愈止愈寂而得六根(梵语sad indriyani)清净,断除见思惑,制伏无明之人;此等之人,虽未能真证其理,但于理仿佛,真如真证,故称相似即佛。此位分为十信位。

 

五、分证即佛,又作分真即佛,指分断无明而证中道之位;无明之惑有四十一品,由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位,渐次破除一品无明,而证得一分中道。

 

六、究竟即佛,指断除第四十二之元品无明,发究竟圆满之觉智者,即证入极果妙觉之佛位。此六即佛虽因智情之深浅,迷悟高低,而有六种差别,然其体性不二,彼此互即,故称为即。

 

开悟圣僧云:“此心即是佛,佛性即是众生性,性无二别;为众生时,此心不灭;为佛时,此心不添,本自具足,若不决定信此心是佛,纵使累劫修行,终不成道,唯此一心即是佛,佛与众生更无别异,但是众生著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极尽形,终无所得,不知息念妄虑,佛自现前。”

 

26.为何说:“未学佛前,看山是山;学佛三年,看山不是山;再学佛三年,看山又是山”。究竟是什么意思?

 

这是一心三观之理,观一切法当下即假即空即中,不偏不倚之实相也。

 

未学佛前看山是山,这是一般凡情所见之山,不明诸法当下因缘和合,体本空,只明白山只是一座山,不能体证山之本来面目(缘起性空);比喻未修行之前,将妄想意识为人处事,在得失取舍中,忧悲喜乐中,轮回生死中,随业漂流不定中,一一不能自觉解脱,凡夫又误将生死轮回妄想之世间法当作人生正确实质的标准,也就是误当五欲(梵语panca kamah)六尘(梵语sad visayah)作为人生的最崇高目的,而不能自觉,乃至不能觉悟而无止尽的延续下去,换句话说,凡夫看错了,想错了,听错了,认识错了,被误导了,整个人生真正的意义,自始至终都是受业生死轮回的思想,凡夫所能了解的人生就是如此而已!比喻未学佛前,看山是山。

 

学佛三年,看山不是山,这是比喻,学佛后,非常勇猛精进参禅悟道,为明心见性努力下功夫,果真有一日,此仁者恍然大悟,悟证本性,本无生灭,实相无相,本无动摇,本自具足,自性能生万法,兹当此时,正是所谓明心见性,洞达本源,性无相无形,不可捉摸,非青黄赤白黑,非声非色非形所能言喻,正是证悟清净光明自性之刹那,学佛三年,看山不是山。再学佛三年,看山又是山,证悟实相无相,是见了本体,紧接著就是能由本体起无量的妙用,当妙用时体在妙用中,当本体寂静时妙用在本体中,体不离用,用不离体;离体无用,离用无体,体用一如;当本体寂静时,法身能遍覆大千界,本体大之无外小之无内;行者证悟到实相无相,无相无无相,圆证如来藏性,能起无量妙用。正当此时之际,假中有空中,空中有假中,中中有假空,即假即空即中,一心三观实证自如,无有障碍,本体不偏不倚之中道实相义圆满具足,正所谓再学佛三年,看山又是山,此时已登上崇高圆满之境地也!

 

开悟圣僧云:“大道从来不言物,何有十界依正名;只为众生被业系,四圣六凡油然生。”

 

27.何谓“四加行”?

 

指小乘之暖、顶、忍、世第一法。声闻乘行人修五停心观及四念处观已,次须修四圣谛观,作准备进入见道位,则称为四善根位,由于该位所修之有漏善根,能生无漏圣道,若见道以后则称圣者位。

 

四善根位者:

 

一、暖位(梵语usma-gata)又作暖法,系以光明之暖性为譬喻,此位可消除烦恼,接近见道无漏慧,而生有漏之善根,并以此位观欲界、色界、无色界之四谛与十六行相,而生有漏之观慧,修至此位,即使退却而断善根,造恶业,乃至堕入恶趣,然而终必能得圣道而入涅槃。

 

二、顶位(梵语murdhana):又作顶法,于动摇不安定之善根中,生最上善根之绝顶位,乃不进则退之境界,于此修四谛,十六行相。修至此位,即使退堕地狱,也不至于断善根。

 

三、忍位(梵语ksanti):又作忍法,为确认四谛之理,善根已定,不再动摇之位,不再堕落恶趣。

 

四、世第一法位(梵语laukiagra-dharma):为有漏世间法中能生最上善根之位,此位与上忍位相同,观修欲界苦谛下之一行相,于次一刹那入见道位而成为圣者。以上暖、顶、忍、世第一法等四种善根,以能生见道无漏之善,而成为其根本,故称善根。

 

28.开悟证果的阿罗汉都具有神通吗?

 

阿罗汉(梵语arhat)为声闻四果之一,如来十号之一,又作阿卢汉、阿罗诃、阿啰呵、阿黎呵、啰曷帝。略称罗汉、啰呵。意译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指断尽三界见思惑,证得尽智,而堪受世间大供养之圣者。此果位通于大小二乘,然一般作狭义之解释,专指小乘佛教中所得之最高果位而言。若广义言之,则泛指大小乘佛教中最高果位。

 

据成唯识论卷三所载,阿罗汉通摄三乘之无学果位,故为佛之异名,亦即是如来十号之一。

 

阿罗汉三义:一、杀贼:贼是指见思惑,阿罗汉能断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二、不生:即是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而不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三、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之供养,故称应供。

 

以上是单指四果阿罗汉而言,若证得四果阿罗汉的话,既已断见思惑,当下出三界,证成无生法忍(梵语anutpattika-dharma-ksanti),不生不灭之涅槃圆成,三明(梵语tri-vidya)六通具足,已达无学绝学之境,无缺欠,此时之际,他心通、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漏尽通,全部具足,神通妙用自由无碍。

 

如果三果二果一果阿罗汉的话,其果位尚属有学位,见思二惑未全然断尽,自性无生也未得圆满,但是虽然如此,有学位的一二三果之阿罗汉有些也有神通的能力,只是未能神通广大,自在解脱之神力有限度,也尚未灵妙自如而已!毕竟是尚属有学位之一二三果声闻哩!

 

29.诵经念佛为亡者作功德回向,是否可令堕入地狱的亡者,亦能往生到净土?

 

若论罪业,罪有三等:一、逆罪。二、重罪。三、轻罪。

 

逆罪者,即是五逆罪:一、杀父(梵语pitr-ghata)。二、杀母(梵语matr-ghata)。三、杀阿罗汉(梵语arhat-ghata)。四、出佛身血(梵语tathagatasyantike)。五、破和合僧(梵语samgha-bheda)。此等逆罪当命终之际刹那直堕地狱,欲得超度作功德令亡者之神识往生净土甚为极难。

 

杀死人属于重罪,重罪亦有轻重之别。杀法极为残酷,不以一刀一枪令毙,一刀一刀切肉挖眼睛,断手断脚,欲死不能,欲活而痛,逐渐凌虐极苦死,这是重中之重之重罪。若一刀而毙,一枪即死这是重中之轻之罪,重罪欲超度作功德令亡者超荐亦困难,何以故?佛教讲因果(梵语hetu-phala),有如是因,必有如是果,果由因而来,无因即无果,因果是公平的、合理的、不会错乱的、有次第乎?其他诸如偷盗、邪淫、大妄语、作奸犯科、欺诈伪造等等之罪亦有轻重之别。为亡者超度作功德回向,普令免堕地狱、饿鬼、畜牲是值得同情与慰藉的,但是如果没有透过因果律,业力果报论,这么一来就极为严重伤及到佛教教义与本质了,如果造了极大恶业,因此找几位有修有德的出家众来超度就能得以往生净土,免遭堕落三恶道的话,这当下就是特权、赦免、搞关系,有钱使鬼也会推磨的重大误导与邪见邪知,这非佛法、非正法,而是变质的佛法,外道邪法已渗透佛门中,是末法现象,众生福报逐渐走下坡的危机预兆,正法得不到,反抓到旁门左道之邪见,目前台湾宝岛如此猖狂肆虐的赶经忏,譬如水陆法会、梁皇宝忏、地藏忏、金刚忏、楞严忏....数不完的赚钱法会,令人忧心,这都是构成佛教衰败颓丧的致命伤,也是佛教内经忏人士应负起责任的罪人。

 

我佛陀大慈大悲,在三千年前的佛陀时代百分之百,就没有什么任何经忏之有,到了佛灭度五、六百年后,逐渐大乘经典译出,大乘经典里慢慢有消灾解厄、求福保平安,一些超度法会仪规在萌芽彰显而流传开始,流传开始就等于佛陀正法开始变质腐败末法之预兆出现,换句话说,这是佛教欲包容外道婆罗门教(早期印度教)的背景立场,欲令外道行者来学佛入佛知见,暂以方便之法,将其外道之超度亡灵消灾、解厄、祈福保平安,一一收容并吞在佛教内,这种方便中之方便法,这乃无可奈何之举,目的在于令外道仁者也能知道佛门中也有这套的消灾解厄种种法门,让婆罗门教的行者知道佛门也有这一套超度消灾解厄之法门,因而心生欢喜,当下也来入佛门学佛,因为婆罗门教的行者,十之八九都非常喜欢消灾解厄,超度亡灵,祈福保平安之仪式,仪式胜过真理,真理摆一边;之后佛法传至其他国家去,每个国家人民十之八九也喜爱这一套,七仔卡爱八仔,包含中国、台湾、日本、韩国...都是如此,若不说清楚,以讹传讹,误导众生,其罪无量!当初这一套方便权宜,正所谓:“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之大智慧方便权宜之教,高僧大德实乃有内心苦衷之痛,当初那个时代背景就是如此状况,无奈这么一流传一千五百年之后,现代的出家众与在家众有几人能深深正见(梵语samyag-drsti)当初时代的历史背景,与现代人专以赚钱为由的法会背景,实有迥然的悬殊差异呢?真正能厘清者实乃罕有几人呢?

 

振兴佛教(梵语Buddha-sasana)人人有责,非彼起此落,此起彼落,而是应彼此共起才对,众弟子奋勇共同来响应:佛教是重生的宗教,不是重死后的宗教,在生不修行,死后才请出家人超度,这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补救方便,毕竟佛教是重视今生今世就要修行,现世要证得果位的宗教,千万不得颠倒事实,若能人人把持这种正知正见的正法理念,这才可堪称真佛子,也正是当今佛教这股歪风颓丧的赚钱法会逐步净化,回归到佛陀当初度化众生正确的理念,与出世解脱的本怀:佛教是重生非重死的宗教是也!这么一来人人对得起佛陀,对得起佛教,人人问心无愧。佛教兴旺,佛光普照,乃世界国人之福,人人欲证得菩提,指日可待!

 

30.受完菩萨戒后,不能再吃鱼肉荤食,但是西藏喇嘛出家众还是跟一般人吃众生肉,究竟有何意义?

 

佛法是一味的,没有任何任何人可以改变真理的,但何以佛教有各宗各派的演化而出呢?这因缘是错综复杂的,但不外乎佛灭度后佛法的流传过程有三点因素的演变:

 

一、当初时代证果阿罗汉与高僧大德的修证与理论看法有了分歧,因而分宗分派(部派佛教林立)。

 

二、阿罗汉与高僧大德(祖师)为了让佛法适应普天之下所有人类而度化,观机逗教,应何根机为说何法,因而分宗分派。

 

三、历代高僧大德有修有证,为了让如来正法有组织。有体系、有治学方案,让人人易懂易入门,乃至应机逗教,因而自创各宗各派(天台、华严、唯识、三论、净土、禅宗、律宗、密宗....),宗派其数甚多。

 

问题也出在修证、理论、根基(上中下),适应时代等等因缘而有所出入歧见。比喻说:泰国是佛教国家(全国人民百分之九十五信佛学佛),出家人用餐是乞食托钵(梵语pindapata)的方式,保留佛陀时代的风范而不变,而且南传袈裟也保留原貌而不变,这是可喜可贺的;但是佛法流传到世界各地(国土),为了适应他国(当地)的人民习俗、信仰、善根深浅、文化、教育种种因素之原因,就难免也会随之适应期而多少改变方式方案,如果硬邦邦一成不变的佛法教化人民,这不但人民百姓无法适应,难以接受,反遭拒绝诽谤、唾弃、推翻、打压...等等。

 

佛法在一千九百年前传到西藏、中国、韩国、日本、台湾,日益流传到全世界去,流传过程当中难免方法、形式,都会随之适应而改变多少原貌。喻如:泰国出家众用餐时是行乞食托钵。中、日、韩、菲、印、美、台湾都是寺院自炊用餐,没有托钵形式;泰国、斯里兰卡出家众的袈裟是保持佛世袈裟原貌。中、日、韩、菲、印、台、美、加等世界各国之袈裟为了适应国土人民皆改变了形式,穿法也不同。

 

佛法解脱教义本质是不可改变的,其方法、形式,为了适应国土、潮流、人民,若有所改变,这是无可厚非的!

 

现在我们亲眼目睹西藏喇嘛有吃鱼肉荤食,甚至饮酒(当作无上甘露),严重者搞双修法,这些斑斑可目睹之非法,是有严重伤及修梵行,不得行淫,不得饮酒、不得食众生肉....等等,佛陀大慈大悲在戒律说得一清二楚不含糊的,竟然佛法流传到现在,却变成出家人可饮酒,可食肉(荤食),可行淫(双修法),真不可思议,佛法变质变成外道法,变成世间法(梵语loka-dharma)一样,这怎能不令人叹惜、伤感,代替佛说一声冤枉、委屈、无奈,真是末法邪师如恒河沙...。

 

仁者所闻,事实如此,的确西藏出家喇嘛十人有十人都吃鱼肉(荤食)没错,喇嘛在西藏我们看不见他们吃鱼肉,纵然环境种种因素关系,致使不能如愿吃素,我们都能接受,佛法可牵强无奈暂时随顺一时,正信佛弟子最不可原谅的就是,西藏也是大乘佛法,西藏出家喇嘛来到台湾大乘佛法之国土,竟然也跟一般没有学佛的泛泛之辈大吃鱼肉、饮酒,内心毫无惭愧之心,慈悲之心早已置之度外。

 

有一天有一次(民国九十年六月),在家居士邀请我至其餐馆洒净安佛座之际,却见十余位西藏出家喇嘛围成一桌,桌上皆大鱼大肉、牛排,反而蔬菜少之又少,又有一瓶瓶的酒罐置于桌上,大家吃的欢喜乐洋洋,我目睹其境,内心有一股难以抗拒的感慨,末法!末法啊!释迦牟尼佛啊!你作何感想!

 

西藏宗有一套邪知邪见的绮语骗局,令人心生欢喜,十人中即有十人皆堕入他的邪见深渊窠臼中,若无深入教义之人,实难以自拔。逢人便云:食众生肉,就是要度他,只要念念咒语,诵一部经即可超度!诸位仁者!这种邪见歪理骗术很高明,行得通吗?恶习改不了,喜欢吃众生肉声明一下就好了,何以自演自导来欺骗芸芸众生呢?如果我是被宰杀给出家喇嘛吃的,我宁愿活著好好的,不愿被杀,让他超度。这种邪见冠冕堂皇的大妄语,把众生当作愚痴(梵语moha)看待,这种果报,将后必然自作自受。佛法是解脱证涅槃之法,反而以愚民政策套牢百姓思想观念,罪过无量无边矣!谁不喜欢吃鱼肉(荤食)?人人都喜欢啊!我也不例外啊!既然都已经出家修行了,还吃大鱼大肉,实有不当,不然干脆还俗大吃鱼肉罢了!免得让台湾佛教徒,世界佛弟子心生反感、诽谤、断人善根....。佛教徒之反感、诽谤、断善根,因这批吃众生肉之罪人而起,可不戒之,慎之!

 

空口无凭,在大小三藏经律论皆有详尽记载!今略举佛语以示佛子共勉!

 

梵网经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

 

梵网经云:“夫食肉者,断大慈悲心佛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是故,佛子不得食众生肉,食肉得无量罪。”

 

法苑珠林卷九十二云:“食肉十过:一、众生是己亲。二、见生惊怖。三、坏他信心。四、行人不应食。五、罗刹习气(梵语vasana)。六、学术不成。七、生命同己。八、天圣远离。九、不净所出。十、死堕恶道。”

 

宋陆游放生诗云:“血肉淋漓味足珍,一般苦痛怨难伸:设身处地扪心想,谁肯将刀割自身。”

 

楞严经云:“阿难当知!是十种魔,于末法时,在我法中,出家修道,或附人体,或自现形,皆言已成正遍知觉,赞叹淫欲,破佛律仪,先恶魔师与魔弟子,淫淫相传,如是邪精,魅其心腑,近则九生,多踰百世,令真修行,总为魔眷。命终之后,必为魔民,失正遍知,堕无间狱。”

 

楞严经云:“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梵语samadhi),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

 

杀害众生之性命,吃众生之肉,饮众生血,令众生身亡,最后必堕大力鬼、飞行夜叉鬼、地行罗刹鬼,怎可随顺西藏出家喇嘛等人来人云亦云,以讹传讹,误导众生呢?其罪皆堕无间地狱之果报也,今引经据典分别如下:

 

楞严经云:“阿难!又诸世界(梵语loka-dhatu)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则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下品当为地行罗刹,彼诸鬼神,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我如来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炽盛世间,自言食肉得菩提路。阿难!我令比丘(梵语bhiksu)食五净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无命根,汝婆罗门(梵语brahmana),地多蒸湿,加以砂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为肉,汝得其味。奈何如来灭度之后,食众生肉,名为释子,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刹,报终必沉生死苦,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杀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

 

31.我已受过在家菩萨戒,当百岁命终往生时,归依证、戒牒、海青、缦衣、经书、佛像、往生被等,该如何处理才如法?

 

人命无常(梵语anitya),於呼吸间,一口气不来便阴阳相隔,你能先知先觉到这些小细节也实在不容易了,首先恭禧您能发大菩提心,已受在家菩萨戒,当欲百岁往生之际,身穿轻便你所习惯的衣服即可,然后再将海青、缦衣亦披上,整装好后,把归依证、戒牒(五戒证书、在家菩萨戒证书),存放在自己右边的口袋里,往生被就平坦盖覆在自已身上,莲花正面朝上,这就圆满如法的步骤,最后奉行荼毗(火化、火葬)。

 

如果是土葬仪式,就将归依证、戒牒,一并请家属以火化之即可,你所读诵、研习的佛经佛像,可事先安排赠予想需要的人,若家人想留下读诵或研习,或留下当纪念性留念皆可,若他人不需要,家人也不想留下,就直接拿到附近适当佛寺清净之处供奉或处理之!若能如此安排,就是圆满如法是也!

 

32.为什么往生刹那,邀请法师开示助念那么重要?实际意义如何?

 

了生脱死,解脱轮回,顿断三界,成就佛道是每一位佛弟子最大的希望,也是终极目标。当临终之刹那,正是关键生死与解脱(梵语vimoksa)之际,也是三界内与出三界之别,更是往生净土与不得往生净土之分水岭,所以当佛弟子在命终时,出家法师(梵语dharma-bhanaka)帮助他开示佛法,可让亡者心开意解,万缘放下,执著放弃,挂碍消除,达到真正的看破、放下、自在、跳过,让亡者在世的智慧再度现前,因而使内心清净光明,法喜普现;再加上开示净土法门要义,使亡者能正念(梵语samyak-smrti)不失,了解西方极乐世界正报依报庄严的情景,也让亡者明白往生西方净土中,阿弥陀佛是我们的慈父,教导我们成就佛道的大导师;还有观音势至两位大士如同大学的教授,为我们教导佛学而成就道业的大士教授,更有数不尽的极乐世界清净大海众菩萨为同参道友,这一连串的正报是如此的殊胜难得,也让亡者明白依报微妙清净,大地黄金所铺,所住皆七宝庄严所成的楼阁,有七宝池、八功德水,清净微妙不可思议。如此一一为亡者开示净土神圣庄严的一面,令亡者法喜充满,乐意往生,生厌离心,欣求极乐,若能心境一百八十度大转变,舍弃娑婆(梵语saha)五浊恶世, 一心志求西方净土,再加上大众围绕念佛,临终者听后心生急切往生之需求,当下佛力与自力具足,往生西方净土不期而得,果真如此,今生此世便没有虚度一生,瞬间终结学佛者的毕生之心愿──往生净土。

 

所以邀请出家师父为亡者开示助念实在是紧要关头,岂可疏忽敷衍了事,生死(梵语samsara)是人生一大事,什么问题都可以忘记不做,但是邀请出家师父为亡者开示助念不可忘记而不做,毕竟这是往生与不往生净土的神圣大业。解脱与不解脱之大事,成佛与不成佛的神圣抉择。

 

佛弟子往往对往生净土的概念不甚体悟与清楚,家中若有人一旦往生,当下便乱了方寸,惊慌失措,心乱如麻,不知第一步应做些什么事情,料理亡者善后之事,便一一不如法频频而出,对亡者毫无助益,更有损及亡者往生净土的本愿,岂可不慎之!

 

兹当亡者刚命终之际,八小时之内的开示助念是相当重要的,因为亡者的神识若尚未脱离身躯,正处弥留状况,家属大小若有哭泣声,说话有刺激性的言谈,亡者亦有所得闻,心便呈现忧伤悲凄,心结丛生,挂碍留恋亲情之心即时产生,心若颠倒挂碍,便成往生净土的障碍;若有出家师父为亡者开示佛法助念佛号,当下能令亡者心地释怀,远离生离死别的忧虑与执著,因随大众念佛而得以往生净土,因此之故,家属中若有人百岁命终之际,理当恳切邀请出家师父为亡者开示助念佛号,毕竟,三宝(梵语tri-ratna)威德难思议。

 

更重要的事,便是事先立遗嘱以告家人,因为立遗嘱是保障自己往生净土的根本权益,立遗嘱的动机与意义,就是当你命终之际,恳请家人虔诚邀请你心目中的出家师父人选,为你往生净土来开示佛法与助念佛号,让你心开意解,念佛正念现前,蒙佛接引往生极乐净土为宗旨,出家师父的法号,佛寺宝刹、地址、电话,全部注明无有一漏,让家人清楚你的往生意愿,这么一来,这张遗嘱便成你往生净土的保障权益,家人必定会尊重你的心愿,不会违抗你往生净土的生死大事,最后成就佛道之人,也非你莫属矣!何况自己终其一生已受三归(梵语tri-sarana-gamana)、五戒(梵语panca silani)、菩萨戒的虔诚佛弟子!

 

如果在世没有立遗嘱为凭,当你命终之时,变数弹性可惧令你心寒,你命终躺在木板上有口难言,后悔也来不及了,伤害到你最严重的人也是你自己,自己把自己搞垮了,令你往生不成,花开见佛没有你的份,成佛度生便成空幻梦想了,这一连串的灾祸(往生不成反遭堕落),怪罪在你自己没有在现生中(活著的时候)写下遗嘱,所带来无法挽救的惨痛,一暴百千劫,再回头来是几时!

 

是故,千叮咛万拜托,唯愿佛弟子应履行在生就立遗嘱的正确选择,来保障自己往生净土的权益与意义,当下便是自救人救,自度人度,自利人利的美妙因果律也!更是今生念佛修行圆满的终结者。

 

33.火葬与土葬有何差别?何者殊胜有意义?该如何选择?

 

人类当死亡之后,快则刹那间即随业感召投胎转世去了,慢则七七四十九天即受报投生六道而去,有修有证之行者,感召四圣,念佛一心不乱(梵语aviksipta-citta)得以往生净土,此人即已亲近极乐三圣矣!

 

命终后一旦神识脱离躯体,行火葬与土葬实无差别,亦无殊胜意义之有,选择性任人而定是也。但是目前的台湾土地面积与环境,实在没有让我们再选择土葬的过去式,何以故?因为台湾土地面积有限,台湾南北坟墓用地已占用过量之堪忧,再继续开发置公墓与私墓,就形成阴盛阳衰的颠倒之见,不是好现象,所以台湾政府目前很积极改善这土葬风俗文化成为火葬文化,以改善将后宝岛免得变成阴盛阳衰的局面诞生,并且很鼓励丧家正识火葬实际之意义,以行火葬文化,并补贴寿终者一万五仟元不等之善举。这是令人欣慰而且是有意义的宣传,普令火葬文化富有正面意义的本质能蒸蒸日上,莫令台湾面积面临更狭小之危机。

 

因为一旦入土而行土葬的话,就是要等六、七年或十余年才捡骨头,每人面积占地十余坪,国人命终后陆陆续续接踵行土葬,也难怪台湾面积阳地缩小阴地阔大之危,土葬弊病其多无数,一则易占阳地土地面积,墓地却越来越多。二则死尸不易腐烂,往往变成荫尸,台湾属海洋性气候,荫尸者有十分之二之多,会使阳上大小心生恐惧,倘若家人有了灾难不平安,一切箭头都指向荫尸,无不怪乎荫尸为由,上下意见不和,闹得家人鸡犬不宁,鸡飞狗跳。

 

兄弟姊妹为了墓碑的方向,又是闹的天翻地覆,老大欲令墓碑朝西,老二欲令朝东,老三欲令向南,其他姊妹又参一脚,把死去的祖先父母的墓碑时东时西时南时北的,亡者怎么能得安宁平安呢?所幸死去的父母已不会讲话,不然抓狂起来大骂一番,你们这些逆子恶犬,实在是大逆不孝,罪过无量,把我墓碑一年变换七、八次,一年始终都是转换不休,我都头昏脑涨了,不如为我做个活动墓碑,三百六十度可自由圆周转动,那一家人觉得闹鬼不平安就来转动角度,免得浪费经济,萧条台湾,其罪非浅,不如将此净资布施(梵语dana)给如本法师做电视弘法的基金,让芸芸众生开悟证成菩提,岂不是妙哉!功德无量啊!

 

三则土石流易冲刷山坡地的坟墓,致使坟墓被破坏,棺木暴露,地基下陷,东倒西歪,无常变化,不坚固,时常补修,大费周折,劳师动众,家属怨言四溢,实乃不尽理想之举。

 

四则土葬六至十年许必将捡骨头,再行土葬一次,忧心挂碍无时无刻,烦恼(梵语klesa)与缺点不胜枚举。五则老鼠会挖掘坟墓,咬啃棺木,抢夺尸体,啃啖臭皮囊。如果奉行火葬,就不用有如土葬那么忧心忡忡,牵肠挂肚了,因为命终者之尸体经过火化之后,透过出家师父诵经念佛的仪式,直接就供奉进塔,无有后顾之忧,一切程序清净庄严,骨灰若供奉于有出家师父的佛寺,同时有宝塔的话,其因缘更殊胜微妙,何以故?因为佛寺里有出家师父早晚诵经念佛,一切诵经念佛功德可一一回向给亡者,普令命终人超度往生净土,又亡者骨灰安奉在佛寺宝塔里,每天都有经声佛号可听闻,亡者当下薰习佛号经法即可消除业障(梵语karmavarana),种植善根,培养福德因缘,增长智慧,速离幽冥界,得生善道,乃至同登极乐净土,道心永不退转,亲听法音,早证无生,究竟成佛,功德殊胜难以伦比也。

 

若逢春秋二祭,亡者之阳上眷属皆可携家带眷同往清净佛寺参拜祭典法会,随同出家师父诵经念佛持咒,将功德普皆回向,亡者得大利益,早登解脱圣域。家属大小也能因参与法会诵经念佛闻法,而得善根萌芽,得大智慧,渐消三毒烦恼,顿破无明(梵语avidya),体解大道,究竟同证无上菩提。

 

所以客观分析,选择火葬者利多无弊,造就功德多,冥阳双利故,最后皆共成佛道,土葬者唯弊无利,墓碑造成家人无比纷争动乱不堪,荫尸危机丛生,地理师为糊口家计,妄造无量口业(梵语vak-karman)、绮语骗术无所不用其极,俗人十之八九皆无佛法正信观念,不能正见因果、业力、道德、真理,因而听信占相吉凶,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历数算计之邪说,再加上油腔滑调的地理师之谎言,往往又善于显异惑众,频频自编自导自演,佛陀称这辈之人是五邪命之一,因此让一般学佛未得正见者,又是十之八九个个被骗上当,一旦后悔自觉已来不及了,实乃值得怜愍与同情。

 

如是概说,深信仁者所问,内心当有自决之道是也!

 

34.何谓“无相心三昧”?

 

三昧者,又作三摩地(梵语samadhi),译为等持,又作正心行处。能修此定,心则端直,安住一境而不动,即心平等摄持之意。通于定、散,但仅限于有心位,而不通于无心,为定之本体。佛陀说无相三昧,是不依地水火风四大,何以故?因为四大本空(梵语sunya),无有自性,空幻其体故。不依受想行识五蕴,何以故?因为五蕴亦空无自性故,因此遣其能相所相,入真实禅而见真实(性体),但如何遣相呢?这要观一切法唯是名言,没有实性,假名无实故,即能于法不起所缘相,进而能缘心想也不可得,能所空性无所对立,见性绝对,就得入此无相心三昧。

 

35.请师父开示对美国2001年911事件之看法?

 

西元2001年9月11日,是美国国土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受创最严重的教训之一,在表面上,的确美国人民(包含世界各国)在纽约国防部、世贸大楼被恐怖份子所撞击,死亡人数约六千余人,受轻重伤者无数这是果报,人人所见都是浮上表面的惨状,世界人民却不明深入的前因,留待后续论之,这种自杀式的报复行动举世惊爆,暴徒上了美国飞机不久,起飞后便杀死飞行员而挟持飞机往五角大厦(美帼国防部)直飞,飞机上有暴徒数人,机上所有乘客也一并当炸弹一般投下五角大厦,机毁人亡,惨不忍睹,找不到碎片血丝,无辜的人民全部罹难,双子星大楼各分别由二架载满客人的客机也随之自杀式的撞入世贸大楼,也同样机毁人亡的惨局,另一架在空中盘飞,暴徒与飞行员打斗之下,飞机受创墬机全部都毁亡,四架客机当炸弹撞大楼,时间是同年同月同日同时间内,皆是美国人民哀伤日,举国上下郑处于悲愤恐惧中,又雪上加霜的炭疽热(战争话学毒素)又不断散布蔓延整个美国国土,可怜的美国朝野上下,人心惶惶,不安又无奈的度日,如今恐怖阴影尚未平息,这是美国人民数十年来扮演世界警察(有若干不公平之处)共业所致。

 

佛教是讲因果(梵语hetu-phala)的,谈业力轮回的,有因必有果,果由因而生,无因即无果,这是平等的,不会错乱的。追溯二十多年前,自古至今,美国政府始终在中东扮演调解世界和平的任务,有智明眼人不难看出有若干公平,处断国与国之间的角色,或多或少都有偏袒与他较友善(利益关系)的国家,也包含经济利益,信仰有别,种族歧视,政治利益的考量,一而再、再而三的偏私袒护以色列国家,当下便与巴勒斯坦国家人民结恶生仇了,中东邻近的国家大大小小之国事,皆是在调解不公不正的基本原则之下,所累积的共愤,已经憋了二十多年的伤心、憎恨、报复、发泄等等恶性行为蠢蠢欲动,这就是前因,将心比心,这是因果报应自然法则,共业所致,非一人二人可抵挡的。

 

现在美国又再报复中东的阿富汗(宾拉登藏匿处),将美国研发的飞机炸弹在阿富汗的军事要地一并无情的轰炸夷平,阿富汗三军没有丝毫招架的能力。塔利本、神学士政权已瓦解,逃之夭夭。美国政府这又闯祸了(种下以后战争杀戮之因),如是因果循环不息。

 

恐怖份子的残酷报复手段是灭人性的,世人所唾弃的,阿富汗政府当下便成可怕的果报(阿富汗旧政权下台,新政权登基,宾拉登逃匿无□),毕竟世人是唾弃暴力、干戈、仇对、恐怖杀戮的,我们也期盼美国政府,将后在世界各国扮演调解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应该秉持公正、公平、大公无私的基本立场,让全世界各国心服口服,赢得世人的信赖与尊敬,这回彼此的报复行动当以为借镜,就让这些惨痛的尘埃平息落地,永不复发,这才是世人内心所期望,因为公正、公平、和平安祥、繁荣、净土,是人人追求的理想目标。

 

36.美国当地报载某宗教集体自杀,死后升天,这种行为举动正确吗?

 

这种歪理十八条,条条有理的邪教不信也罢了,前年(西元2000年)美国国家境内,发生邪教集体自杀的惊人案件令人寒心悚栗。这邪教是基督教分支儿而出的派系之一(飞碟案件),其实基督教部份人士是不承认他们的。邪教教主领导人声称:若在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在某地轻生(各种死法不一),即可承蒙上帝耶和华接引上升天堂,享有一切慨乐,此教主领导人却广集参加此案自杀一百余人之财物,有来自其他国的人民,令人纳闷的即是,所有飞碟案的人全部自杀罹难,唯独教主领导人没有自杀,自己完成任务后,将金钱财物全部卷款带离现场,正所谓:死道友,免死贫道的恐怖份子。教话它人不要金钱,自己却来独占骗取他人金钱财物;教化他人轻生自杀,邪说异论令人上升天堂,自己却逍遥免死,因而卷款而飞的骗术,还是有一些具有善根(梵语kusala-mula)但没有智慧的人去信仰他的邪说异论,最后达成受拐骗,人财双亡的惨局,真令人心生感慨与怜愍。当今的社会新兴宗教蓬勃四起挥舞,四处窜流广宣邪说教义,纵然政府有立案的宗教,其教义也有了义与不了义之别,有圆满不圆满之分,但究竟有几人能有大智慧识破其邪说异论而入真理呢?

 

正门的宗教皆劝人爱惜生命,认识正确的人生方向,断恶行善,对社会国家应负起扶助爱国的精神,对社会有关怀的志愿,这些是最基层法则,而且是正面的教义;紧接著就是要净化自己的身心,顿断无明烦恼,超越解脱证得涅槃(成圣)这是出世正法之道,站在自度自利狭义而言;证得圣位应倒驾慈航,做入世度生的神圣大业,这才是宗教正面本质意义;如果偏离这个立场与意义,这个宗教实乃缺宗教的内涵与素养,处处不了义、不圆满,不足以宗教之名而称谓,既不能堪称宗教,此宗教又受人堪称,便形成以宗教之名而误人子弟,导人入邪见,步步入邪门,步步入魔窟,终究,上升不得反遭堕落,佛道不成反成魔眷,岂可不慎乎!

 

37.既然命终后,快则刹那即随业投胎转世去,慢则四十九天即投胎转世去了,还须要立亡者的牌位给子孙供奉祭拜吗?有何意义?

 

佛语不虚,亡者神识既然构成投胎转世去了,立往生牌位给子孙供奉祭拜,实乃多此一举,神识如果堕在地狱(梵语naraka)受种种刑罚,此牌位为之祭拜有何意义?如果亡者神识随业投胎于猪鸭狗猫乃至诸畜牲中,祭祀牌位又有何意义呢?如果亡者神识也堕业投胎于人道(梵语ma=nusya-gati)中,你祭拜牌位岂非闹笑话!如果亡者神识已堕落饿鬼道(梵语preta-gati)受饥寒恐惧中,在幽冥世界,与阳间相隔,不同世界互为不知,拜祭牌位有何作用!如果亡者神识随业往生天界(二十八层天)的话,天界唯享乐无有诸苦,无心向人间,你拜祭牌位岂不愚痴之举!倘若亡者已随业感召至阿修罗道,你拜祭牌位也是徒劳无功;如果有学佛念佛而往生西方净土,此人亲近三圣,道心永不退转,直至成佛,你拜祭牌位岂不莫名其妙!

 

又何况亡者往生之后,随其业力自然感召六道去,亡者的神识绝对不会住在牌位里面,也由不得他住在牌位中,而是一切由业力掌控,正信三宝弟子应具足如是见、如是知,是名正见;若不如是知见,名为邪见。一般民间都立往生牌位给子孙祭拜,这顶多称为慎终追远,让人启发孝道精神,纪念历代祖先渊源刘传而已!对亡者神识毫无助益,甚至严重者却提倡迷信异论,迷惑众生,误导人类而已!这对于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只有添增一层迷中迷的祸端!因为凡夫(梵语prthag-jana)众生对生死未卜,对涅槃未证,这已经迷惑不堪了,又再添加这一层的误导错见,故称迷中迷。

 

释迦牟尼佛在经典说得非常清楚,当命终者命终后,其神识快则一刹那(梵语ksana)即随业投胎转世(六道中,并由业力来决定那一道,不是任你选择其中一道的),慢则四十九天内随业力投生六道中,今引经节录如下:

 

地藏菩萨本愿经云:“七七日内,如痴如聋,或在诸司,辩论业果,审定之后,据业受生,未测之间,千万愁苦,未得受生,在七七日内,念念之间,望诸骨肉眷属,与造福力救拔,过是日后,随业受报。若是罪人,动经千百岁中,无解脱日。若是五无间罪,堕大地狱,千劫万劫,永受众苦。”

 

所以说,人死亡后不是固定投胎那一道,欲投胎那一道,这一切都由业力所决定的,人往往都说:人死变鬼。这是很严重的误导之过,鬼道也是六道中的其中一道而已!尚有其他的五道在,这只是答对`六分之一而已,而答错六分之五,饭可多吃一点,但是话不可说错了,说错话而误人思想,真相说错,害人匪浅,罪咎无量也。

 

立往生牌位仅为纪念历代祖先血脉相传不尽之意,也让阳上眷属在祭拜中好好省思自己的孝道是否有尽职!亦有宽阔的空间,可联想与历代祖先往来中,如果有患得患失与取舍,乃至曾经喜怒哀乐的相处过,可一一与历代祖先父母等面对面心灵交流也!因而更正人生,改善人生,把握人生,创造人生更美好途径!

 

38.我遇到不如意、逆境时,动不动就生起嗔恨心,容易发脾气,不知该如何降伏?如何净化?

 

修学佛法,勇猛精进(梵语virya),一心向道 ,倘若遇到不如意、逆境时,当下嗔恨心不起,脾气不爆发,又能转境,心地如如不动,此人已证无生法忍(梵语anutpattika-dharma-ksanti),是多生累劫修证而延续而来,加上今世殷勤多闻参悟,步步正觉,分秒涅槃,是故有此庄严妙果诞生。

 

不如意之境难忍难修难行证,因此内心便生起嗔恨心,发大脾气,令你形象破坏,损你德行,自伤心地,污秽佛性,又与人结恶缘,人人见之而避开,由此可见动怒嗔恨,有损己德,亦伤对方,来世感召阿修罗果报。在道理上,佛弟子应如是正见深入体悟;在行证上,应切实奉行忍辱行,虽然忍辱行是非常难行的,但也由不得你不如是精进安住,何以故?因为修行者要证菩提,得法身,登涅槃(梵语mirvana),如果没有付出相当的代价,怎能得到清净庄严的菩提果呢?十方三是一切诸佛三大阿僧祇劫的勤修梵行,庄严福慧,也是要付出难以形容的代价所换得,甚至牺牲生命,奉献身心给予一切众生的需求,一一心甘情愿,其忍辱负重的心情担当众生的罪业,其苦、痛、哀、伤、忍、悲、愤,乃至度生慈悲喜舍的内心深处,也唯有诸佛自己冷暖自知,这都是要付出相当的代价与奉献牺牲的精神,方得究竟涅槃。正所谓:没有天生的释迦,自然的弥陀是也!

 

的确嗔恨心实在是不易忍受的,脾气不发也难,所以佛陀在经典上常提到修忍辱(梵语ksanti)行,是一切法门中最难成就的课程,现今引经叙述如下:

 

佛遗教经云:“若纵恚心,则自妨道,失功德利。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以者何?嗔恚(梵语pratigha)之害 ,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当知嗔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白衣(梵语avadata-vasana)受欲,非行道人,无法自制,嗔犹可恕;出家行道,无欲之人,而怀嗔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云中,霹雳起火,非所应也。”

 

大圣佛陀这些苦口婆心的金玉良言,佛弟子应念念勿忘,念念记忆,终身乃至尽未来际受用,欲得菩提,指日可待。

 

嗔心是难忍的,难忍不是不能忍,如果不能安忍,那么,佛是如何而成佛!菩萨如何证成无生法忍!声闻缘觉如何出三界证入涅槃的!所以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一勤天下无难事,嗔恨心欲净化,亦复如是!

 

社会上有许多成就的人,有名望地位的人,有财有势力的人,当初是如何奋斗的,唯有他自己最明白,如果没有付出相当的代价与努力奉献牺牲,我相信就没有今日的他,他之所以有今日的一片天,名震天下,地位崇高,人品高风亮节,乃至众望所归,一切的一切都有他往日我们看不见的前因(酸甜苦辣,历尽沧桑,吃尽苦楚)的代价,我们县在所见所闻,就是他亮丽庄严果报现前的时后了。同样的道理,世间事欲成就胜过一切人,必当付出如此的代价了,更何况想要净化嗔恨心而出世解脱,那就必须同样付出相当代价的因,才能成就庄严微妙的果报,一一不能远离因果的洗礼!

 

如果佛弟子能正见到世间出世间(梵语lokottara)的一切人事物,皆立足于因果来看真相,当下就能恍然大悟,成功是有条件的,失败是有原因的,一切以因果安立之,那么,普天之下再大的嗔恨心,只要有因的代价,就有净化嗔恨心的妙果。

 

嗔恨心若一旦爆发现前,佛号念不下去了,持咒也失灵了,诵经没有心情了,佛法听不下去了,别人规劝你也不耐烦了,可见嗔恨心生起时,当下却如同阿修罗一般的凶恶怒目,一切法门都无法对治,样样失灵,唯我独尊,这嗔恨的业力实在难以抗拒,所以说,要付出相当的代价来降伏他、净化他,这些代价与净化就是因,一旦平息嗔恨心,净化了暴戾脾气就是妙果。

 

若欲降伏嗔恨心与脾气法门有无量,今举十则与诸君共勉:一、把对方视同一尊未来佛来看待。二、此人乃无始劫来,曾经做过我父母兄弟姊妹眷属。三、嗔恨与脾气百害无一利,先伤及自己的心灵,污染自己的自性,而后才伤害对方。四、只有广结恶缘,因果必然循环,终究自作自受。五、十方诸佛皆顿断嗔恨而成佛,我辈亦当如是。六、净化嗔恨是菩提(梵语bodhi),任性纵容嗔恨与脾气,是堕落沉沦之因,果报在三途。七、成就佛道,没有天生势迦,自然弥陀,我人欲成就佛道,亦当付出相当的代价,毕竟天下间没有不劳而获之美梦。八、嗔恨心是六道中之产物,佛道中无比污秽不净之嗔恨心,没有理由存放在修行人的八识田中。九、嗔恨心净化顿断,是成就四圣的根本。十、佛佛道同,法法平等,法无有比,绝待故,当下嗔恨之性即是菩提性,性本无二,只是迷悟有别故,若悟中道不二门,渐修渐行渐成佛道。

 

39.学佛数年,有心净化贪心,但是越改越贪心,如何方能顿断贪心?

 

贪(梵语lobha),唯识学百法之一。欲求五欲(梵语panca kamah)、名声、财物等而无厌足之精神作用。即于己所好之物,生起染污之爱著心,引生五取蕴而产生诸苦。又作贪欲、贪爱、贪著。略称欲、爱。

 

大日经经疏卷二云:“云何贪心?谓随顺染法者,谓染著前境,即是污染净心;若能观察贪心实相,得以对治此心。”

 

贪欲心是与生俱来(无始劫)便有之,一时欲将之净化顿断实乃不易,有心革除净化贪心的蠢动,亦须相当一段时间来逐渐顿断,并非一朝一夕可断也。贪心与菩提心只是一线之隔,当下一念心的观念认定而已净化贪心应从观念改变,思想净化,思考转移,因为行为是随顺观念、思想、思考而后行动的,思想在先,行为在后,思想观念若郑知正见,对一切人事物,五欲六尘(梵语sad visayah)等境有正确认知,明白是善是恶,是非分别,圆满不圆满,了义不了义,有个真理大白判断,此人的心境能观自在,此时之刻,该不该行动,要不要作,行或不行,冲不冲,他自有分寸,如此降伏其心,是最直接净化贪心的不二法门。何以故?因为佛法以心(梵语citta)为根本,攻心为上,心若降伏净化,自性自在自解脱,不用求佛菩萨加被保佑;换句话说,如果自心没有净化解脱,那怕是佛陀慈悲加被保佑,你的心依旧蠢蠢欲动,贪欲丛生,心猿意马,意识惊涛汹涌,起伏四溢,佛不断放光加持,你的心照旧不听使唤,没有刹车系统,不尽闯祸,纵然佛陀慈悲保佑,佛光普照,把你烤焦了,照透你的心,也都救不了你的贪心,毕竟,心在你身上,非在佛身处。由此可见,修行应该自性自度,自救人救才是真正解决净化贪心的唯一途径。

 

唐朝慧海禅师云:众生自性自度,佛不能度,何以故?如果佛能度众生,那么过去有恒河沙数无量诸佛,一尊佛度一位众生,早应该度尽,如今为何众生尚未度尽!应明白!众生自性自度,佛不能度。

 

贪心净化,贪心是佛心,佛心是由贪心净化而成,可见从贪心顿破净化,当下即是佛心现前之际,不离当处即见自性佛。何以故?性无二故。

 

彻悟禅师云:全大火聚是清凉池,非离火聚别有凉池;全清凉池是大火聚,非离凉池别有火聚。□

 

这法语一一展现中道实相不二法门之境界,佛法不行两极化的邪见,若偏清凉池则断丧大火聚,离大火聚者清凉池不可得,何以故?当下火聚净化则火聚便是凉池是也,若偏倚火聚或偏倚凉池而行,就如同离心求佛,穷劫尽形终不可得,上山下海寻觅不可得。所谓中道(梵语madhyama-pratipad)不二门者,即是火聚净化解脱当下便是凉池,非离火聚别有凉池,毕竟,火聚即凉池,凉池即火聚,只是境界暂时有别,迷悟暂居,染净暂别而已!贪心与佛性不二亦如是!

 

贪心与佛心乍看乍听之下,似乎有差异,这是未悟之前的感受与认知,若证悟贪心之实性者,贪性与佛性实无有别,因为性无二故。

 

开悟圣僧云:作佛用是佛性,作贼用是贼性,作众生用是众生性,作畜生用是畜生性,性无形相,无有颜色,随用立名,性无二故。□

 

有心学佛证菩提,欲顿破贪心之病,如果能依此正法(梵语sad-dharma)奉行,欲净化贪心,当下不用吹灰之力即可普令贪欲之心风吹云散。修行者应从理悟下功夫,事项就易于入手得力,毕竟,贪心之力道其大无比,凡人不可抗拒,往往会有力使不来的感受,若能慧观贪心之实相,其性与佛性不一不异,迷悟有别,本性无二,便能一两破千斤,事半功倍之效也。

 

十方诸佛当初净化顿破贪心亦如是,我辈佛子若欲净化贪欲之心,随佛之见,必当成就无上菩提并非难也!

 

开悟圣僧云:对境无心了凡尘,无心犹非真修行;无住生心修六度,方为如来接棒人。

 

40.何谓参禅悟道?参何禅?悟何道?

 

这是禅宗专有名词,禅与道有别。禅(梵语dhyana),又作禅那,驮衍那,持阿那。意译作静虑、思惟修习、弃恶、功德丛林(以禅为因,能生智慧、神通、四无量等功德)。寂静审虑之意,指将心专注于某一对象,极寂静以详密思惟之定慧均等之状态。

 

禅有大乘、小乘、外道(梵语tirthaka)、凡夫所共修,然其目的及思惟对象则各异。禅及其他诸定,泛称禅定。禅之类别颇广,但不外乎有三种:一、世间禅。二、出世间禅。三、出世间上上禅。

 

道(梵语marga)者其性质亦类分广泛,譬如迷界有六道,通称六道法界,属三界内的世间法而言;悟界有四圣道,通称四圣法界,属出三界外的出世间法而言。

 

道者,音译作末伽。即至目的地之通路,或指踏行之道。

 

俱舍论卷二十五云:道即通往涅槃之路,为求涅槃果之所依。

 

准此,道乃意谓达成佛教终极目的之修行法则。广义而言,亦指趣向果之通路。

 

大智度论云:有人天、声闻、缘觉、菩萨等四种道,人天以十善(梵语dasakusala-karmani)、布施为道,而求人天之福乐;二乘以三十七道品(梵语bodhi-paksika)、而求涅槃;菩萨以三十七道品,六度波罗蜜为道,而求佛果。

 

禅与道已略知一二,那么,参禅悟道是何意呢?这是禅宗欲令人人参悟佛性,以达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为宗的庄严术语。禅就是佛心,佛心是圣心,圣心是不生不灭之涅槃妙性。

 

六祖坛经云: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善知识!外离相为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

 

参禅就是参自性不动之法身涅槃性,六祖惠能大师云:但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即是此意,禅之性质类别多得枚不胜举,但不外乎自性佛之禅定为首,无量禅定三昧不出自性,自性能生无量禅定三昧是也!是故,应以见性为本,见性后而起修,就能掌控心之动态与静态状况,故先见性为要,禅定也就可摄受得之自在受用了。

 

简而言之,参禅也是为了见性,因为无量禅定三昧总不离性之体用故。悟道者,悟何道?道即是心,悟心即是悟道,禅宗将道比喻心之本体、佛性、如来藏(梵语tathagata-garbha)、妙觉、自性、真如、法身、涅槃等等,也就是说,道即是心,心即是道,离心无道,离道无心,心道不二是也;换句话说,见性即是悟道,悟道即是见性明心是也。

 

六祖坛经云: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

 

六祖坛经云:今生若遇顿教门,忽遇自性见世尊。若欲修行觅作佛,不知何处拟求真?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不见自性外觅佛,起心总是大痴人。

 

自古至今,历代祖师,开悟圣僧,乃至诸多在家居士,参禅悟道,见性者无边无数,难以计算,他们早已转凡入圣,不受生死束缚,轮回所困,自在无碍之法身(梵语dharma-kaya)大千矣!那么,独一无二之法门便是—参禅悟道,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为大前题,法门之首是也!

 

开悟圣僧云:佛佛佛佛没模样,一颗圆光含万象,无体之体即真体,无相之相即实相(梵语dharmata bhuta-tathata),非色非空非不空,不动不静不来往,无异无同无有无,难取难舍难指望,内外圆明到处通。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妄物,若知无佛复无心,始是真如法身佛。

 

开悟圣僧云:佛是自心作得,因何离此心外觅佛,前佛后佛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众生不觉不知自心是佛,若知自心是佛,不应心外觅佛,佛不度佛,将心觅佛不识佛,亦不得将佛礼佛,不得将心念佛(梵语buddhanusmrti);若欲觅佛,须是见性,见性即是佛。

 

41.佛为何说淫欲是生死轮回之本?意义何在?

 

淫欲即是行淫之欲望,与爱欲、色欲同义。

 

圆觉经云:诸世界一切种性,无论卵生(梵语andaja-yoni)、胎生(梵语jarayuja-yoni)、湿生(梵语samsveduka-yoni)、化生(梵语upapaduka-yoni),皆因淫欲而延续种族生命。

 

在律藏中以淫欲虽不恼众生,然能系缚修行者之心,是故佛陀制此淫戒(梵语a-brahma-carya-virati),为十重禁之一,四波罗夷之一,五戒之一,八戒之一,十戒之一,以不淫即戒之意,故又称不淫戒。

 

经论中,比喻淫欲如火能烧心,称为淫欲火;又比喻淫欲伤身如病,称为淫欲病。于三界中,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间、六欲天等,皆以贪欲、睡眠、淫欲等之欲乐为构成其生命继存之重要因素,乃欲所属之世界,故称欲界。欲界中最高层次之六天界,其天众犹有欲乐,惟各界享受欲乐之程度与方式有异。以淫欲而言,四天王天与忉利天以交形成淫,第三夜摩天以相抱为淫,第四兜率天以执手为淫,第五化乐天以相笑为淫,第六他化自在天以相视为淫。

 

三界(梵语trayo dhatavah)者,是指众生所居之欲界、色界、无色界而言!此乃迷妄之有情在生灭变化中流转,依其境界所分之三阶段;故称作三有生死,或单称三有。又三界迷苦之领域如大海之无边际,故又称苦界、苦海。

 

欲界(梵语kama-dhatu)者,即具有淫欲、情欲、色欲、食欲、睡眠等有情所居之世界。

 

色界(梵语rupa-dhatu)者,色为变碍之义或示现之义,乃远离欲界淫欲、饮食二欲,而仍俱有清净色质等有情所居之世界。此界在欲界之上,无有欲染,亦无女形,其众生皆由化生;其宫殿高大,系由色之化生,一切均殊妙精好。以其尚有色质,故称色界。此界以禅定之深浅粗妙而分四级,从初禅梵天,终至阿迦腻吒天,共有十八天。

 

无色界(梵语arupya-dhatu)者,唯有受、想、行、识四心而无物质之有情所住之世界。此界无一物质之物,亦无身体、宫殿、国土,唯以心识住于深妙之禅定,故称无色界。此界在色界之上,共有四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又称四无色、四空处。

 

此三界之果报虽有优劣、苦乐等差别,但属迷界,系众生生死轮回之趣,故为圣者所厌弃。

 

法华经云: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常有生老病死忧患,如是等苦,甚可怖畏。

 

三界内都是六道众生生死轮回的窠臼,是众生造业受苦乐的大环境,十方所有诸佛一一劝导三界有情莫以三界为安,当勤求解脱。

 

今已将三界有情(梵语sattva)的状况一一叙述一番,深信诸君不难明白,众生实以情欲为依为命,若将爱欲、色欲净化顿断,见思二惑破除刹那便证无生,出离三界,与圣同齐。无量劫来,有情皆以淫欲为依,以淫欲滋润生死,致使生生世世相续轮回生死,不罢不休。

 

圆觉经云:三界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返爱为基。□千经万论无不指出淫欲是生死之本,轮回之因素,佛悲心彻骨,斩钉截铁,一针见血不留情直说无碍众生生死轮回祸根,就在淫欲未断,致使六道众生周旋不出三界。现今引证楞严经佛所说之法要。

 

楞严经云:阿难!云何摄心,我名为戒,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诸魔,亦有徒众,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炽盛世间,广行贪淫,为善知识,令诸众生落爱见坑,失菩提路。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断心淫,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是故阿难!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砂。何以故?此非饭本,砂石成故。

 

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纵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轮转三涂,必不能出。如来涅槃,何路修证,必使淫机身心俱断,断性亦无,于佛菩提斯可希冀。如我此说,名为佛说;不如此说,即波旬说。

 

42.我的嫉妒心很强烈,看到别人比我美貌、有才华、有地位、有财富,我内心很难过,便生嫉妒,该如何降伏?如何净化?

 

嫉(梵语irsya)者,乃心所(心之作用)之名,唯识百法之一。此心所能引起某种特定之染嗴心,唯识宗归之于随烦恼之一。指对于他人之善、美等生起不悦之精神作用。

 

嫉妒会令人痛苦、不自在、情绪不稳、记恨对方。这种不正常的心态,往往是人类每个人都具备而有的,只是深浅广狭之别而已!有些人心生嫉妒很明显容易看出来,有些人生嫉妒心放在心坎上不表露出来,有些人心生嫉妒,却能将嫉妒心转为艺术化,但有些人心生嫉妒,马上爆发造口业(梵语vak-karman),无理批判对方……。足见嫉妒心是很难控制的,何以故?因为嫉妒心不是物质界有形相的东西,没有开关可OFF,兹当嫉妒心现前之时,就任他宰割摆布,甚为无奈!

 

因此之故,我们应该化嫉妒心为随喜心,为何如此而为呢?因为你不随喜对方,别人也得有才华、有地位、有财富、有美貌,一切的一切皆如往常故;但是如果你一旦为对方随喜功德、祝贺、美言几句、乃至随喜赞叹的话,你可大胆尝试一下,当你随喜赞叹对方后,内心当下有无比的快活、清凉、法喜充满,无有对立,心中这块沉重的嫉妒心即刻化为乌有,当下脸部频频展现出会心的微笑!一两拨千斤,轻轻松松只用随喜赞叹法门对治嫉妒心,就让自己活得多自在(梵语isvara)、多快乐、多喜悦,更可贵的便是与对方广结善缘,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非但没有染嗴自己的心,同时又净化自己的嫉妒心,可谓双赢,一举两得哩!

 

我们要嫉妒别人,不如自己先自救,如何是自救呢?就是不断的充实自己的短缺处,若短缺处修得圆满后,与对方平等无有高下,此时此刻,你想生嫉妒心都很难,为什么呢?因为你已经把自己短缺修满了,该有的一切具足,内心嫉妒之病已痊愈了,这是根本之道,彻底解决嫉妒心的不二法门。

 

假使要认真的与别人相互比较的话,那你就有嫉妒不完的痛苦心。比较是好,但应该取长补短,做为增上缘,若能如是,岂不妙哉!天下间尚未成佛之前,人人都有自己短缺之弱点,倘若你跟佛来论高低,那你就不得不自卑而生我慢,嫉妒心堆积如须弥山之高了。所以与其自卑、嫉妒、比不上别人而心痛的话,不如自己勤加充实自己的才华,勇猛奋发图强,为自己种种有不足、有欠缺之处加以修补,令其庄严圆满,若能如此,诸佛赞叹,菩萨护持,天龙八部嘉许。

 

嫉妒有十二过:一、人不喜见。二、广结恶缘。三、伤及自家法身,秽自性。四、他人唾弃。五、人缘缩狭。六、鬼神不护。七、日日不安。八、诸事违逆。九、德行损折。十、命终堕落。十一、贤人远离。十二、菩提不生。

 

43.早课课诵时,有一句“三门清净绝非虞”,三门如何解释?

 

(一) 三门又作山门。为禅宗伽蓝之正门。三门有智慧、慈悲、方便三解脱门之义,或象征信、解、行三者,非必有三扇门。

 

又三门建筑或系根据大智度论卷二十云:譬如城有三门,一人身不得一时从三门入,若入则从一门。诸法实相是涅槃城,城有三门:空(梵语sunya)、无相(梵语animitta)、无作(梵语akarmaka)(无愿)。□

 

由此可见,三门乃指智慧、慈悲、方便三解脱门,又象征信、愿、行三者,又作空、无相、无愿(梵语apranihita)三解脱门是也!虞者,忧虑之意。系指学佛向佛证佛境界,应奉行正法仅依此三解脱门(空、无相、无愿,智慧、慈悲、方便,信、解、行)者,必能证悟清净法身佛的境界,这乃佛所说,绝对没有什么可忧虑而挂挂不放心之意。

 

(二) 菩萨进趣菩提所修之三种法门:一、智慧门,知进守退为智,知空无我(梵语anatman)为慧;依智故不求自乐,依慧故远离贪著。二、慈悲门,拔苦为慈,与乐为悲;依慈故拔一切众生之苦,依悲故远离无安众生心。三、方便门,正直为方,外己为便;依正直故生怜悯一切众生心,依外己故远离供养恭敬自身心。

 

以上,智慧门属自利,慈悲门属利他,方便门则自利利他双行。然三门虽分,实则不二,智即悲,悲即智,是为悲智双行以摄化众生而成方便门。

 

(三) 三门为三解脱门之略称。指得解脱至无余涅槃之空、无相、无愿等三种法门是也。

 

44.如何把“空观、假观、中观”等三观,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又何谓“一心三观”?

 

三观者,是指三种观法。天台宗智者大师所立之天台三观,此系诸家所说三观中最为普遍之一说。乃天台宗之重要法门,为教义与实践之骨架。系对一切存在作三种观想,即空观、假观、中观,称为空假中三观。

 

此乃依据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上贤圣学观品所说:从假入空二谛观,从空入假平等观、中道第一义谛观而立。

 

一空观,又作从假入空观、二谛观。空者,离性离相之义。谓观一念之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称之为空;由观一念空之故,而一空一切空,无假无中而不空;此因空、假、中三观能荡除三惑之相,以空观荡除见思之相,以假观荡除尘沙之相,以中观荡除无明

 

(梵语avidya)之相,三相皆荡,即毕竟空,是为空观。简而言之,自世俗常识之立场(假),进入宗教立场之真理(空),是为空观。

 

二假观,又作从空入假观、平等观。假者,无法不备之义。谓观一念之心,具足一切诸法,称之为假;由观一念之假故,而一假一切假,无空无中而不假;此因空、假、中三观皆能立法,以空观立真谛之法,以假观立俗谛之法,以中观立中谛之法,三法皆立,即为妙假,是为假观。简而言之,不停滞于空,而进入佛智遍照之世俗境界,是为假观。

 

三中观,又作中道第一义谛观。中即中正、泯绝二边对待之义。谓观一念之心,非空非假,即空即假,称之为中;由观一念中之故,而一中一切中,无空无假而不中;此因空、假、中三观皆能泯绝对待,言空则空外无法,言假则假外无法,言中则中外无法,三者皆绝待,即为圆中,是为中观。简而言之,不执空观,不执假观,空假圆融之大悲菩萨行,是为中道观。

 

所谓一心三观者,即于一念心中而能圆观三谛,谓观一念心毕竟无有,净若虚空,称为空观;能观之心,所观之境皆历历分明,称为假观;虽历历分明,然性常自空,空不定于空,假不定于假,称为中观。即三而一,即一而三,是为一心三观。

 

45.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时,身旁有人在讲话,或走动,自己是否能自觉?

 

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梵语aviksipta-citta),一心又分理一心与事一心之别。如果念佛至一心不乱的话,身旁之人走动讲话,在究竟果位(妙觉、登地法身大士)是能自觉;若见思惑未顿断,自性灵妙之用尚不能起微妙作用之际,是难以自觉的;甚至二乘人进入灰身泯智之偏真涅槃,尚属不觉,何况凡夫,一般之念佛禅定!换句话说,念佛至一心不乱时,能否自觉旁边之人走动或讲话,是因人之证悟境界高低广狭 而定!不可一概而论之,若未证悟自性,未破无明,虽是念佛一心不乱,自性灵妙功用未发之时,是不得自觉的,若说能自觉者,此人不明自己未入一心不乱而说一心不乱,亦属不觉。在自性尚未顿断三惑之前,自觉之性忽暗忽明,忽知忽不知,模糊不稳定之际,概属不觉之谓也。登地法身大士、等觉、妙觉之果位者,自性灵妙不可思议,多劫修证所成,在一心不乱中能知动静之态,在动态中能知静态,动静不二,自在无有障碍。佛菩萨在一心不乱中,四周围状况动静一清二楚,内心无惑。

 

凡夫虽念至一心不乱之境(深浅不一),三惑所障,灵妙自性未发,动即是动,静即是静,动不能静,静不能动,动静是二故,是故,尚须奋发图强,精进(梵语virya)道业,到时候瓜熟蒂落,因圆果满,动静不二,自觉无碍。

 

46.我常夜间外出,甚至经过坟墓之处,心常惊怖不安,念佛意义何在?有效果吗?

 

人人都有他自己某方面心地恐惧不安的时候,如何才能让自己活得更自在优闲,不惊不怖呢?释迦牟尼佛很慈悲的告诉我们在恐怖惊慌的时候,不论在山林旷野坟墓处,夜间走路,孤独之际,心怕鬼魔普现种种现象时,是有法门可奉行受持,免受惊怖不安之危,那就是八念法。念者,即是内心之存忆。

 

大智度论卷二十一云:佛弟子于闲静处,乃至山林旷野善修不净观,厌患其身,忽生惊怖,及为恶魔作种种恶事,恼乱其心,忧惧转增,故如来为说八念法。若心存此八念,则恐怖即除。

 

一、念佛(梵语buddhanusmrti),在心里称念法身佛,观想具体存在之佛相,或佛陀之功德,乃至口中称念之名号,皆称为念佛。如果修禅观之人,若遭恐怖障难之时,应念诸佛慈悲,救济众生,功德无量,如是一心,念念不舍,怖障即除。

 

二、念法,法力广大,通达无碍,能灭烦恼,如是一心,念念不舍,怖障即除。

 

三、念僧,僧(梵语samgha)是佛之出家弟子,能修正道,能证圣果,为世间福田(梵语punya-ksetra),如是一心,念念不舍,怖障即除。

 

四、念戒,戒(梵语sila)是无上菩提之本,能遮诸恶,得安隐处,如是一心,念念不舍,怖障即除。

 

五、念舍,舍有二种:施舍,能生功德。□舍烦恼,以此得大智慧。如是一心,念念不舍,怖障即除。

 

六、念天,四天天王乃至他化自在天等,果报清净,利安一切,如是一心,念念不舍,怖障即除。

 

七、念出入息,息即鼻中出入之气,为治散乱之良药,入禅定之捷径,如是念念不已,则心不驰散,怖障即除。

 

八、念死,死有二种:自他,即报尽而死。□他缘死,即遇恶缘而死。此二种死,从生以来,常与身俱,无可避处,如是一心,念念不已,怖障即除。

 

大圣佛陀这些法语,无非欲令佛弟子一心奉持,即可消除惊怖不安之心。夜间没事最好也不要独自一人外出徘徊,免得多添麻烦上身,坟墓之地属阴地,人死所葬之地,的确让人夜过七分恐惧,尤其农历初一、二的日子,无月无星光,夜间实在太阴暗,最好约伴同行,免得把自己吓死,不死也得带来严重的后遗症,无事闲著,自言自语。

 

夜间走路,或经过坟墓,学佛者的心态应禀持著慈悲心走路,不要东张西望,胡思乱想,免得看到风吹草动,当做鬼影飘动,听到虫鸣蟋蟀声,当作鬼在讲话哭泣声。行人以慈悲心看待一切有情(幽冥界众生),口称佛号,则一路平安,抵达目的地;该来的总是会来,避不开、闪不掉的,冤亲债主找上你,你就加快脚步奔跑即是,若跑不开,就任由他宰割,正所谓的:一躯人给他找,找剩的就是我的。因果就是很公平的,不会错乱,迟早会受报,既已找上门来,谁人也不可豁免!不该来的,业障(梵语karmavarana)没有现前,纵然夜路跑遍天下,也都安然无恙,相安无事,台湾宝岛十六县市乡镇所有的坟墓,你日夜抓狂奔驰,坟冢被你踩平了,想要遇到鬼碰到魔都得来不易。无缘或无冤债,纵然与鬼魅相逢互撞如同无事一般;若有恶缘冤债的话,你想避闪也由不得你,冤亲债主虎视眈眈,不分日夜,不分陆海空之处都一一找机会登门拜访,该夺即夺,该整即整,该死活不了,该惊怖你安心不能,该难过你快乐不得,一切皆由业力(自作自受)使然,非你所能作主当家。学佛者以这种心情与态度来走夜路,经坟冢,心地当下坦荡荡,心安理得,一切由业力现与不现来决定,心有何不安!此时顿然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自在解脱,一路平安,法法皆如是!

 

47.人生苦短,有心往生极乐净土,如何才能构成往生净土的条件?

 

在有限的生命,也应该具足高瞻远瞩的眼光,来对待自己未来生命的去处,不然时间一晃就是数十年,人的一生有几个十年可度过呢?任凭怎样歌唱生命,赞叹生命的光明远景,而生命的缺陷,永远是不可避免的事实。既然有心往生极乐世界,就应该一心专注净土法门,研习净土三经,对西方净土有个正确的认知,而后一心专称弥陀圣号,娑婆业缘一尽,蒙佛接引往生净土;除了自己生厌离心,欣求极乐自度之外,释迦牟尼佛也鼓励佛子应发十种心,而求生净土,不只是自己往生净土,也劝诸众生念佛往生净土,起大慈悲心,对一切众生心生平等,发起自度度人的大乘(梵语maha-yana)菩萨度生精神!依据大宝积经卷九所记载,众生发十种心,随一一心,专念阿弥陀佛,于命终时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何等为十种心?

 

一、无损害心,谓念佛之人于诸众生常起大慈之心,不加损害,令得安乐。

 

二、无逼焰心,谓念佛之人身心安静,于诸众生常起大悲之心,深加愍伤,令得脱苦。

 

三、乐守护心,谓念佛之人于佛所说之正法,当不惜生命,守护爱惜。

 

四、无执著心,谓念佛之人常以智慧观察,于一切法不生执著。

 

五、起净意心,谓念佛之人能离世间杂染之法,复于利养等事,常生知足之心。

 

六、无忘失心,谓念佛之人求生净土,发菩提心,成佛种智,于一切时念念不舍。

 

七、无下劣心,谓念佛之人常行平等之心,于诸众生尊重恭敬,不生轻慢。

 

八、生决定心,谓念佛之人不著世间言论,于无上菩提,深生正信,毕竟不惑。

 

九、无杂染心,谓念佛之人修习功行,种诸善根(梵语kusala-mula),心常远离一切烦恼杂染。

 

十、起随念心,谓念佛之人虽观如来相好,而不光是知念佛而已,还要深入佛法大义,现世当下也要修证自了,若能佛法深入而来念佛,其往生品位也就越高。

 

佛说观无量寿经云:不知第一义,不得上品生。往生净土并非难事,只要真诚的信心具足,发大清净愿往生极乐净土,一心一意履行称念弥陀圣号,念到一心不乱,正念(梵语samyak-smrti)现前,娑婆业缘尽了,便可蒙佛接引往生净土。念佛功夫,只贵真实,信心第一,要信我是未成之佛,弥陀是已成之佛,其体无二,次信娑婆是苦,安养是归处。兹当念佛完毕,将念佛功德普皆回向(梵语parinama)西方净土,乃至一生所为诸善亦当回向,现前一举一动,皆可回向,年年月月,时分秒秒,皆一心回向净土,若不往生者,诸佛妄语;同样之理,如果自己不回向,纵然是上品善亦不得往生。

 

蕅益大师云:纵得上品善,若不回向,亦不得往生;若芝小善,懂得回向,亦得往生。

 

48.何谓“大乘佛法三大体系”?

 

大乘佛法深广渊博,浩瀚无际,三藏十二部经典,的确令人有望洋兴叹之感,但是将大乘佛法提纲挈领,不外乎有三大思想体系:一、虚妄唯识系。二、真常唯心系。三、性空唯名系。今将三系叙述如下:

 

一、虚妄唯识系,不但大谈其空,而且信受一切法空(梵语dharma-nairatmya),为什么仍说它是有宗呢?因为唯识家所说的空,是指离心的外境而言,如果论到不离心的现境,就又不得不承认它们是有,如果这也是空无自性,那就不能建立一切,其过失则非常重大,所以唯识家尽管满口说空,终究仍然保留虚妄分别有的心识不空,这不是结归于有宗是什么?

 

二、真常唯心系者,虽然也说空,但比虚妄唯识者更进一步,不但说执境,现似心外境是空,就是连虚妄分别心也是空无自性的,不能说它是有,可是妄心是空性的,但隐藏在妄心背后的真常心,绝对不可说它也是空性的,因为其中不但具有一切真实功德,就是流转还灭也是依它而建立的,假定真常心也是空无的,如何能够建立一切,既然真常净心不空,当然亦属于有的一系。

 

虚妄唯识与真常唯心两大体系,虽然不断讲空,但以究竟空义衡量,就不能不判它们为有宗了。

 

三、性空唯名系,真正开显毕竟空义的,唯有性空唯名系的思想理论,以胜义空为究竟而归宗于毕竟空(梵语atyanta-sunyata),是为真正空系。本系连真常净心亦空,依空建立一切法。

 

法句经云:于毕竟空中炽然建立,是善知识。

 

如来广说一切佛法,无非欲令众生正见诸法的无我(空性),空性并非否定诸法的存在,而是空性建立在诸法上,离有说空,皆为邪见。空与有并不矛盾冲突的,空和有是互为相成,二者似乎矛盾而是统一的。佛法要人们在存在的现象上去把握本性空,同时在毕竟空的实相中去了解现象界的缘起法。能这样的观察、体验,就可得度一切苦厄。空从具体的有上显出,有在无性的空上成立,空有相成,不相冲突。

 

佛陀说如来藏(真常唯心系)是怕佛弟子及当时之外道,听到佛陀说空而执空或断灭空。故说有如来藏,如来藏者,能安立生死流转门与涅槃还灭门。

 

从一切法本性空寂的深观来看一切,世间与出世间的对立当下被销镕了,是可以依世间而出世间,而出世间也不离世间。中观者,在法性性空的基点,宣说一切但有假名,所以以唯名来表示他。

 

中观论云:因缘(梵语hetu-pratyaya)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如来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

 

大般若经云:诸佛出世,皆说本性空义,化导有情;要闻佛说本性空义,乃入圣道得圣道果;离本性空,无别方便。

 

大般若经云:一切法皆毕竟空,毕竟空中,都无有法可名能证,可名所证,可名证处,可名证时,何以故?诸法皆空,若增若减,都无所有,皆不可得。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能生诸佛,是诸佛母,能示世间诸法实相。

 

大般若经云:若佛出世,若不出世,如是诸法,常无变异,法性法界法定法住,一切如来等觉现观,既自等觉,自现观已,为诸有情(梵语sattva),宣说开示,分别显了,令同悟入,离诸妄想,分别颠倒。

 

49.何谓“灰身灭智”?

 

灰身灭智又作无余灰断,焚身灰智。略称灰灭、灰断。即将肉身焚烧成灰,将心智灭除之意。亦即将身心悉归于空寂无为之涅槃界。此乃小乘佛教最终目的之无余涅槃。依据金光明经玄义卷上所载,若断尽三界(梵语trayo dhatavah)之烦恼,即可证有余涅槃,而焚身灰智则证入无余涅槃。

 

盖小乘虽以无余涅槃为真涅槃,然大乘则视之为一种方便施设,须要经八千六百四十二万十千劫,而后于他方净土蒙佛度化。(金刚仙论卷九、肇论、维摩经玄疏卷五、止观辅行传弘决卷三之一、天台四教仪)二乘人于断除三界烦恼而悟道后,以火光三昧烧化色身,灭绝心智,而入于空寂之涅槃界,称为灰身灭智,其中火化五蕴,即称为灰沙,即火化五蕴成灰烬之意。

 

毕竟,二乘阿罗汉(梵语arhat)断见思二惑证成果位后,因久修小乘思想,停留自度自利的阶段,一旦证成圣位,便视三界如牢狱,观生死如冤家,往昔其多生累劫生死沉沦自觉够累了,一想到五欲六尘之炽盛如火逼,心有余悸,一心就想急入无余涅槃,免受莫须有的牵缠与麻烦;难得证入无生,怎可不好好休息一番,甚至一想到度众生心就寒凉一大片,再怎么说,这二乘人多生积劫在三界内所受的苦难、逼迫、痛苦、无奈、哀嚎、寒心、人际打压、争斗、被害、官司、欺诈、骗术、杀生掳掠、奸淫,种种沉沦苦难都已深深尝试过,何有不彻底觉悟之有!一次被蛇咬,十年怕草绳,当下不思考便逃之夭夭,连转头回顾亦觉得恐惧堪虑。因此,也怪不得二乘人心态有此惊畏!我们就让阿罗汉灰身灭智的圣者暂时休息一下吧!毕竟,将心比心,心同此理,又何况二乘圣者也已经断见思二惑,永超三界,证入涅槃了,不用操心挂碍他们,所挂碍操心的应该是我们自己才对,因为我辈薄地凡夫还在六道沉沦不休不息中,却站在生死此岸的我们,来嘲笑可爱的阿罗汉(偏真涅槃),正当愚者不知愚,反讥他人愚之时,这辈阿罗汉也会感叹说出:这群不知死活的黄毛鸭头,满身嗴秽(见思二惑未断),沉沦三界六道中,竟然嘲笑我等,真是自不量力,泥菩萨渡江,自身难保,还有气力批判此岸(圣域),省了吧!可怜的众生!你们很勇敢,很有魄力,精力旺盛,既然沉沦苦海不厌倦,很有兴趣,就留著自己受用(苦不堪言)吧!

 

二乘阿罗汉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借镜,自度自利并非坏事,而是本分事,自了汉的行为,并没有过失,度不度众生是他各人自由的选择,别人无权介入干预,就随他因缘变化吧!总有一天二乘人阿罗汉(灰身灭智)想通了,休息够了,不好意思了,机缘成熟了,他自然会发起大乘度生的弘愿,以感念佛恩、众生恩、三宝恩、历代父母恩、国家恩、师长恩,有恩必报的大乘精神,这就是所谓不定性阿罗汉的特色,终其究竟,二乘人也会遇佛度化,回心转意向大乘菩萨而迈进的时候,我们称之为回小向大,也就是回转小乘向大乘佛道的终极目标,转了一大圈,周旋了无尽的时空,到了最后还是回到原点—成佛。

 

开悟圣僧云:三界无安是火宅(梵语adiptagara),更于何处可安居;诸法性空是诸法,证到无生始悟生。

 

开悟圣僧云:六根(梵语sad indriyani)门头一真人,朝朝暮暮伴随君;可惜诸君不相识,害得永劫受苦轮。

 

开悟圣僧云:见色不为色尘染,闻声当知谁闻声;如能认出是何物,成圣成凡尽无言。

 

50.何谓意生身?法性生身?

 

意生身(梵语mano-maya)者,又作意成身,意成色身,摩 化身,摩奴末耶身。非父母所生之身体,乃是初地以上之菩萨为济度众生,依□意□所化生之身。此外,中有之身,劫初之人,色界、无色界、变化身、界外之变异身等,均属意生身。

 

俱舍论卷十云:中有(梵语antara-bhava)者,又译作中阴、中蕴、中阴有。指人自死亡至次受生期间之识身。为四有之一,七有之一。众生于生死流转之过程,分四种阶段,此即四有。由身、口、意所作善恶之因,能招感六趣生死之果,因果相续不断,此即七有。中有即是前世死之瞬间至次世受生之刹那的中间时期。此中有身即识身之存在,乃由意所生之化生身,非由精血等外缘所成,故又称为意生身。

 

法性生身者,为佛及大菩萨所受三界外化生之身。法性(梵语dharmata)者,指诸法之真实体性,亦即宇宙一切现象所具有之真实不变之本性。又作真如法性,真法性真性。又为真如之异称。法性乃万法之本,故又作法本。

 

马祖禅师云:一切众生,从无量劫来,不出法性三昧,长在法性三昧中,著衣吃饭,言谈只对,六报运用,一切施为,尽是法性。

 

亦有法性与如来藏同义之说。是故,法性生身为如来五种法身之一,菩萨二种身之一。此生身证法性,得无生法忍,异于处胞胎、惑业所感之肉身,如来之身即由此出生,若以之配三身,则相当于吉藏大师所说之报身佛。佛之法性生身有无量无数阿僧祇一生补处(梵语eka-jati-pratibaddha)菩萨侍从,此乃佛于无量阿僧祇劫,积集一切善本功德,故无事不济,无愿不满。又菩萨于得无生法忍后,舍肉身,次受后身;因菩萨体得无生忍力,无诸烦恼,既不取二乘证,又未成佛,故于其中间所受之身,亦称为法性生身。

 

法华玄论卷八云:以菩萨二种身中之肉身配以分段生死,以法性生身配变异生死。二乘之人及法身菩萨虽有法性生身,然皆随分称受;佛之法性生身能照彻法性,故真法性生身唯佛能得。

 

法性生身是菩萨二种身之一,何谓二种菩萨身,是指生死肉身与法性生身。

 

一、生死肉身者,三贤位之菩萨,未证法性,乃为惑业受三界生死分段身之菩萨。二、法性生身者,乃证得无生法性,舍三界生死肉身,受不生不死,不思议变异身之菩萨。此法性生身,经论所说多谓系初地以上,或以为八地以上。

 

大智度论云:菩萨有二种:一者生死肉身。二者法性生身,得无生忍法,断诸烦恼,舍是身后得法性生身。

 

往生论注卷下云:平等法身者,八地以上;法性生身菩萨也。

 

法性生身者,在华严宗所说,是五种佛身之一:一、法性生身,由圆常之法性体所生之佛身。二、功德法身,以万行功德为因所成之佛身。三、变化身,应众生之机感而映现变化之佛身。四、虚空法身,周法界之大佛身。五、实相法身,无相无为之真妙法身。此前二者为报身(梵语sambhoga-kaya),第三者为化身,后二者为法身是也。

 

开悟圣僧云:忽然证悟心境空,大地山河透脱机;法王法身全显现,时人相对不相知。

 

51.经典中常见四有、七有,何谓四有七有?

 

四有(梵语catvaro bhavah)者,有情众生之轮回转生,一般可分为中有、生有、本有、死有四期:

 

一、死有(梵语marana-bhava),人依于前世起造的惑业之力,招感现世果之际,其于前世临终之一刹那,称为死有。

 

二、中有(梵语antara-bhava),指死有与生有中间所受之身。又作中阴,依据俱舍论卷九所载,其体由极微细之物质构成,身形与其所趣本有之形状相似,欲界中有之形量,如五、六岁小儿,然诸根明利;色界中有之形量,则圆满如本有。且欲界中有以香为食,故又称乾闼婆(香阴)。

 

三、生有(梵语upapatti-bhara),系生缘成熟,脱离中有而托生于母胎之初刹那。

 

四、本有(梵语purva-kala-bhava),系生有以后渐渐长大,由出离母胎而婴孩、童子、少年、壮年、老年,以至寿命将尽,接近死有之全部生命过程。

 

有情之众生自死有入中有,自中有至生有,再由生有转本有,本有期间又有胎内与胎外之别,在胎外时,若有起惑造业,复从本有经死有、中有、生有而复返至本有,如此次第辗转生死,轮回无穷。

 

何谓七有?有即是凡夫众生生死轮回之迷界计分为三有、四有、七有、二十五有等等,有因必有果,因果不亡,故称为有。此七有是三界有情异熟之果体:一、地狱有。二、畜生有。三、饿鬼有,又称鬼界有。四、人有。五、天有。六、业有。七、中有。此七种称为有。地狱、畜生、饿鬼、人、天等五趣,依果报存在之义而为有;业有,乃彼果报之因,故称有;中有,则为趣彼果之方便,故称有。

 

总而言之,四有七有是众生因三毒起三业(梵语trini-karmani)而广造善恶无量业,因而在三界内沉沦起伏不定的一连串因果,所招感受报的事实;学佛修行就是要顿破四有七有的束缚与掌控,而这束缚与掌控的主权在我们自己,如能奉行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等烦恼,就能永超三界,同证无生法忍,那么,四有七有也就当下匿迹无,风吹云散,呈现万里晴空,佛道之圆,亦复如是!

 

开悟圣僧云:返本还源便到家,亦无玄妙可称夸;湛然一片真如性,迷失皆因一念差。

 

52.“真布施不怕假和尚”,请问师父,正信佛弟子应如何看待这个观念?

 

布施(梵语dana)者,音译为檀那、柁那、檀。又称施(梵语daksina),意译为财施。即以慈悲心而施福利与人之义。

 

布施原为佛陀劝导优婆塞之行法,其本义乃以衣、食等物施与大德及贫穷者;至大乘时代,则为六波罗蜜之一。再加上法施、无畏施二者,扩大布施之意义。亦即指施与他人财物、体力、智慧等,为他人造福成智而求得累积功德,以致解脱之一种修行方法。

 

布施是一件神圣救人的美德,对象是不分富贵贫贱、男女老幼、种族国土之区分的,这是站在慈悲平等心而利人之风范,值得嘉许赞叹,众生有苦难,须要别人挽救之际,正是让人人有机缘布施喜舍之时,更是与众生广结善缘的大好时机;因为布施须有对象,如果没有对象,布施这个名词亦等于空谈(不存在)了。但是人常言:真布施不怕假和尚。这句话有多角度让人联想的空间,意思就是:你真诚布施给对方,你就不必考虑财物的动向如何,不怕金钱去向之因果如何!是用到利人去了,或达成救济,或被对方欺骗了,或对方是假相心存不诡,你完全不追究,不想了解,管他是真是假,布施是我的事,钱给他后是他的事,与我布施者无关,这句话的含义在此。这是站在布施者方面而言,对方是真是伪一概含糊不管而带过,这种布施行为以正信佛教来说是不容许的,甚至会闯祸,有时会带来严重的过失,你之所以闯祸或有过失,是因为你并没有把布施的对象稍加认知所带来的后遗症,这种行为与观念,佛教称之败坏菩萨,仅有慈悲心却没有智慧的菩萨,这类型之菩萨,易闯祸,易惹出麻烦之辈,佛所不许,反而有无量过失。

 

譬如:当今台湾宝岛佛教很兴盛,南北十六县市国人学佛非常多,问题来了,学佛之人十之八九都很慈悲、友善、有喜舍心,此时,歹徒见有利可图,心中是没有因果、道德、良心、轮回、报应的观念,如果歹徒有这些观念,就不名为歹徒、诈欺集团、金光党、伪装假相以骗人手法的种种作恶名称了。你真布施,不怕假和尚,当你被歹徒骗了,理当你不该事后在皇帝背后骂皇帝,你不该批评歹徒,不该后悔,不该哭泣,甚至可以再继续真布施,不怕假和尚啊!可是十人有八、九都骂个不停,诅咒几十年了口业尚未停息,不是吗?社会上的确有这些人有这种自误误人的观念。因此我们不怕一万只怕万一,布施钱少你不觉得,钱多你就慢慢会觉悟的。

 

佛陀告诉我们布施要有智慧,要了解布施对方的来龙去脉方可行施,如果对方是诈骗集团,你也唯有壮大其恶势力,使对方继续行骗下去,如果你始终认为真布施不怕假和尚,这是你正确的观念,那法院很辛苦的检察官、法官、书记官们也就不用那么辛苦在案上大费周章,绞尽脑汁沙盘演练,办案办得头发变白了,皱纹增多了,案情错综复杂,案情是挂在虚空,厘清不易。毕竟现代的歹徒十之八九都是智慧犯罪,手法精准,走法律漏洞有一套,让司法官办案扑朔迷离,一个头两个大,真是无奈,无奈又能如何呢?追根究底,就是你慈悲布施而没有智慧观察真相,让歹徒四处行骗,最后法网恢恢,难逃果报,这一连串的动作使社会国家动荡不安,国家财力损失(警察、法官、检察官、书记官所领薪水),你也应负起多少责任与过失,这些歹徒行骗江湖之能生存蔓延是因你而促成,岂可不慎!

 

佛教讲因果、道德的,本来布施是美事一桩,但是在你缺乏认知布施的真谛之下,却也造成社会大众的不安与歹徒猖狂肆虐无道的局面,因此之故,期盼欲布施喜舍者,理应认知受施者之背景真相,实有必要也,免得浪费自己的财物,又壮大歹徒势力,而自己不知不觉,又声称自己是在学佛,实在有损己之德也,佛陀看了真相之后会连连摇头道:弟子啊!请你们饶了我吧!我如来正法(梵语sad-dharma)没有教导你们以这种方式来行布施啊!你的作为只有让歹徒趁虚可入,因而坏了我如来正法而已!我如来正法是以悲智双运而行布施啊!这是中道不二门,是十方诸佛证成佛道的唯一途径,我佛弟子若欲证成无上菩提,亦当如是持,莫以布施行善不解真相而造业,致使沉沦,是故菩萨道应以悲智双运而度生,如车四轮正常行驶,若缺一则失平衡,有翻车之堪忧,应有所醒悟,回头是岸吧!弟子们!

 

布施对象得体不得体,正确与不正确,有意义无意义,其福报是有所关连,诸经要集卷十所载,以布施情形之不同,所得之福报亦有四种差别:

 

一、施多得福少,谓以饮酒、造业、歌舞等事施人,则费用极多而无福报。

 

二、施少得福多,谓以慈心供奉道德之人,使其精进学道,施物虽少,其福弥大。

 

三、施少得福少,谓以悭贪恶意施于邪见外道,施物既少,得福亦少。

 

四、施多得福多,谓若能了悟世间无常而发心舍财,造立塔寺,供养三宝(梵语tri-ratna),则所获福报如恒河沙,施物既多,其福亦多。

 

可见布施对象理应以智慧审慎,而后布施喜舍,才能得到布施真正的意义与功德,因而达到度人利他的弘愿是也。菩萨行布施应以智慧观察与导引,才不致于一再有挫折与误了自己行布施而生悔,并且以慈悲心、平等心、来对待受施者,据优婆塞戒经卷五所载,菩萨布施应离五种法:

 

一、不选有德无德,谓菩萨行慧施时,平等普济,不择冤亲。于有德之人生爱敬心,于无德之人起怜愍心。

 

二、不说善恶,谓菩萨行慧施时,以平等之慈心,于善者与不善者,各随所愿,普皆饶益。

 

三、不择种姓,谓菩萨行慧施时,无分种姓、贵贱、凡有所需,普皆施与。

 

四、不轻求者,谓菩萨行慧施时,见来乞者,生起殷重不轻之心而与所需,以济其乏。

 

五、不恶口骂,谓菩萨行慧施时,于求索者皆不出丑恶之语以毁辱之。

 

总之,菩萨有心布施之际,应提起大智慧,作有意义的利人大业,不可心怀著真布施,不怕假和尚的自误误人观念,应审慎布施时的心地是否正见、平等、慈悲否?受施者是否如法的可受你行施,而后三轮体空,达成布施波罗蜜自度度人,自利利人之菩萨道。

 

开悟圣僧云:布施莫著相,著相则无功;能作三空想,福德遍虚空。

 

53.我一心学佛,但是周遭亲朋好友都说我很消极,我该如何面对这个事实?该如何调整我的心态?

 

如果说最消极的人,应该是释迦牟尼佛、十方诸佛、诸大菩萨,乃至历代高僧大德,轮不到你,你之消极与前者相比较,实在是万万不及一,这话如何说呢?因为佛教所说的消极是不造恶业(梵语akusala-karma)、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作非法、不犯科作奸的意思,这有什么不好!难道要积极大干坏事一番不可,才叫做积极?学佛之人一心一意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有因果观念,心存道德,帮助须要帮忙的人,这些是积极或是消极呢?不造业杀生,不吃众生肉,仅吃清淡素食,是积极或是消极呢?如果拚命杀生食肉(杀猪、鸡、鸭、鱼、牛)而带来今生后世不如意(堕地狱、恶鬼、畜生),却说是积极的话,那就任凭你的亲朋好友造口业了,把积极造业堕落之事广为宣传,实有不智之举,而积极行善(不吃众生肉)之美事却说成消极,这种朋友说是有智慧,实在令人心存怀疑,没有学佛之人做坏事却说成积极,亦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与纳闷,毕竟社会上没有学佛之人,是佛学的门外汉,不足以与之争论,他们不知佛法讲些什么道理,又不知不问,又不了解对方,却来一味批评对方,这就是口业缺乏修饰,心态无道无德的表现,让有智之人,深感遗憾与怜愍!

 

什么叫做积极与消极呢?分为有学佛与没有学佛的心态来论及;有学佛之人,不杀、盗、淫、妄、饮酒、作奸犯科,不作非法,称之消极不为也;对于修行为善,做利益大众之事,帮助他人,成就他人道业,讲经说法(宣扬真理),铺路造桥,救济贫困之人,这称之积极而为。没有学佛少数之人杀盗淫妄饮酒,作奸犯科,广为非法,挑拨离间,拨弄是非,搞分化,制造矛盾者,称之积极;不修行、不为善、不利益广大群众、不铺路造桥、不救济贫困、不宣扬真理,称之消极。

 

由此可见,既然论及消极与积极,就应该深入探讨与理会之,不可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因而误导世人,自己心态不正(包含怨嫉、不随喜、不明真相、故意挑拨)个案事小,若以不正心态大肆渲染,便成可怕的是非不明之人(造口业者),这事情就大了,有如是造因,未来业障(梵语karmavarana)现前,必受其果(三途苦)。

 

如果仁者有如是知见,便能面对周遭亲朋好友,心存正念,无惑无动,自在无碍,与他人相处和乐;若有如是正知见,当下便是调整自我心态之际,应该如何与亲朋好友推处共事,即可冷暖自知矣!

 

开悟圣僧云:青山几度变黄山,浮世纷纷非总千;眼里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

 

54.我一生当中,安分守己,奉公守法,为何会被人冤枉、嫉妒、打压,令我心痛有如刀割,该如何因应?如何释怀?

 

安分守己、奉公守法绝对正确,你不可动摇,这将后有好的因果;常被人冤枉、嫉妒、打压,这也有前因与后果。佛教讲三世因果,是立足于过去、现在、未来的时空,时空是无尽的,佛法不论一世、二世,乃至有限的数世而已!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想要明白过去所造是何因(梵语hetu),今生所受的富贵贫贱,如意不如意,人际和乐不和乐,乃至受人冤枉嫉妒、打压、赞叹、褒奖、得人缘,这些与过去生有息息相关的因缘所在,有智之人观看今生便能了知过去世与人所结的因缘如何了!但是也有今世所造下的新因(今生造新的善恶),未来亦将受果报,并非完全是受过去生的业报(前世造今世受果),因为佛法不是宿命论、定命论,而定命论与宿命论是外道法,世俗人的邪见;换句话说,造业是贯串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不局限在那一生那一世的,而是生生世世都在造业,也都在受生生世世的业报,若未修行解脱,这些善恶业报却如铁炼环环相扣,紧密不松不断,相互报应,无有止尽是也!

 

相对的,今生所受的冤枉、受人嫉妒、打压,当下便是受果报之时,也有可能是别人造新殃的,他人今世欺侮你,未来因缘成熟时,他也当必受果报的,在因果自然律中,人人平等,无欠亦无缺,何以故?果由因来,有因必有果,无因果不生;因果不会错乱,是遇缘方得受报的,缘未成熟,果是无由受报的;譬如今日种一棵苗,至第二天,你就希望它当下为你长出水来,这没有道理可言吧!太残忍了,无理取闹,不近人情,更严重的,将来树会死会活都不明,你又缩短三年,就是你不懂种水之道(须要时间栽培、水分、肥料、灌溉等等),你没有这些增上缘给它促成,水从何而来呀!你的愚蠢会让人开口痛骂你的无知!

 

又譬喻小偷偷人东西,虽逍遥法外,无法无天,一时警界难以绳之以法,因缘未成熟故,但是你可放心,常走夜路,总会碰到鬼的时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时辰未到,不是善恶无报,是因缘成不成熟来决定果报的,比方说:警察抓不到人犯,绝对有抓不到的难事:一、小偷藏匿不出现,行踪不明,难掌控而一时抓不到。二、警察或许与小偷有私来暗去,互惠互利,因此再如何抓也抓不到。三、小偷背景有高官、民意代表、有特权撑腰等等。因此之故,也要有这些因素的突破,无常(梵语anitya)变化,渐渐因缘成熟,小偷势尽,警察、民代、特别势力尽,或改朝换代了,这小偷的神通(梵语rddhi)再广大也难逃法网,那么,势力尽,就是因缘成熟,不成熟的话,果报是难现前的。世间事、佛事一一皆如是!

 

华严经云: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正因如此,仁者不用伤感,不用担忧,一切皆由自己多生累劫所造业因所感召,怨尤他人,是不智之举;今生此世他人栽祸给你,嫉妒你,打压凌辱你,这些因果他人也跑不了、逃不得、闪不掉、避不开的,仁者就心安理得的在自己岗位上,服务该服务之职责是也。

 

开悟圣僧云:菩萨忍受一切恶果,对众生心平等而不动摇如大地。无论有人非议或褒奖能够不受他人毁誉褒贬之影响,而默默地完成自己该做之事。

 

55.念佛之时,欲静反动,不念佛还好,一念佛反而妄想丛生,为何如此?该如何对治?

 

念佛是得定的法门之一,让心安住佛号而不动,得念佛三昧,在此之际,确实刚入门之行者,有所谓:有力使不来的感觉,平常在动态时却相安无事,一旦静下来要好好把佛称念得一心不乱时,你的心却跟你唱反调,欲静反动,让你很无奈,这不是硬功夫(挑水劈材、搬石头),而是软功夫(降伏妄想杂念),你现在才知道修行不是嘴巴说就算了,降伏妄想(梵语vikalpa)不易啊!是要有真枪实弹的功夫,仅是念佛就念不好了,你将如何深入参禅悟道,乃至明心见性!是故,尚须勤加勇猛精进道业,早登圣域。

 

妄想丛生,欲静反动,这些是无始劫来,平常在散乱心时,未知心动与不动,念佛禅诵时,才觉杂念纷纷,欲静反动,良由无始习气种子潜伏藏识之中,动时不知,静之则见,尘劫习种,岂易卒除!必宜注心一境(专心念佛,万缘放下,归心似箭),念佛念给自己听,念到能念能听双泯不二,即一心现前,犹将守寨,刻刻不懈,如斯正念觉治,虽有杂念,亦渐消除,念入无念,但肯摄心一境,久后自得精纯,由是增明,感应悬契,自得心开。

 

开悟圣僧云:我心感我佛,我佛即应我;感应非前后,生佛同一体。

 

如果念佛(梵语buddhanusmrti)念到感应非前后,生佛同一体之时,见性有何不可,找妄想也找不到了!之所以无法入心不乱,这都是无始劫来的习气种子在八识田中在搅动摆布所致,若不下数倍的念佛功力焉得降伏其心!因为多生累劫习染无量,今世仅一世,无量比一,实在令人胆怯!

 

开悟圣僧云:顿悟虽同佛,多生习气深;风停波尚涌,理现念犹侵。

 

已修证的过来人,再再启示我们,修行要切实深心,不可只是蜻蜓点水一般,如果修行只是口言心不行,或是一进一退,或进一退三,那只是画饼充饥之戏论罢了,对修行有何助益!是故,理通之后事须渐修,掌握大前题—成佛,其他一切都枝末,诸佛可成佛,我辈亦当可成佛,因为佛也是由凡夫修行而成佛的。

 

开悟圣僧云:万法皆由心想成,如心画物物成形;四圣六凡皆心画,诸佛当初也众生(梵语bahu-jana)。

 

既已明白妄想丛生乃由多生累劫所牵绊,再加上今世所造业因所致,就应更加勤于念佛,以念佛力克服一切妄想,一切妄想入于一念佛,念久了功力加深,如母鸡孵蛋,令热温莫散发,念佛加温,一心现前,有时不念自念,念而无念,普得一心,终究,见性者,往生净土者,也非你莫属矣!

 

开悟圣僧云:念佛休论闲与忙,时时无间始相应;一声唤醒慈悲主,刹刹尘尘是净邦。

 

56.何谓“衙门好修行”?意义何在?

 

衙门者,就是从前处理政府事务的机关。既然衙门是衙门,修行是修行,怎么会与修行扯上关系呢?原因是在说明在朝当官的人,若能在合法的范围内,百姓有所诉求或申请案件,尽量不要为难人民百姓,多为百姓著想,莫令百姓怨言四溢,给百姓方便好做事,千万不要百般折腾千辛万苦的老百姓之意。

 

在当今的政府官员的确为国人尽心尽力服务的大有人在,但也有少数的官署(全国中央至地方),不但不便民,还刁难百姓,一些申请案件一拖延,就是相当长的时间,甚至严重者找些小毛病不断驳回,让全国百姓有心办事者伤透脑筋,法令已令人伤感了,还再加上诸多的行政命令,更是雪上加霜,无非是欲令绑著百姓手脚,使之动弹不得,让饭碗倒覆,这些当官的人当下就是在衙门中造业,得罪无数百姓,广结恶缘,又领百姓血汗钱(纳税)却来糟踏百姓,打压百姓,说好听是依法究办,问心无愧,但是究竟有几人能有良知,为百姓著想,全国四处所听所闻皆是怨言四溢;当官的处处怕人说他是被人贿赂,或被人误解图利他人,因此,办案更阻碍公事的进行。假使当官者大公无私,自己没有收人贿赂,公事公办,又有什么可担忧,是怕铁饭碗粉碎(被革职),怕人误会,或是怕肥了百姓,或见人发福心生嫉妒,心有不甘愿,这一切的一切,应理性合法的厘清,莫再一味食古不化僵局一成不变了。

 

法令是人定的,都是要百姓活得快乐,有尊严,有福报,安全顾及,生活水准提高,民富国强,这才是法令的真正意义;若是订定法令是让人民百姓痛苦哀嚎,动弹不得,这法令便成恶法,令人痛心唾弃,比垃圾更秽,仅以台北林肯大郡在山坡地倾倒之例而言,那只是个案问题,却以一支竹竿打倒天下之间的人,再制订诸多法令的行政官,或是立法之人,提议之人,都有无量过失与欠考量,相当没有知识之辈,因为全国的土地南北中东西各地的土质各有所不同,有些是可适当开发,有些土质钻探实在不可开发,因地质有别,法令亦该因地之别而亦有别才对、才公平、才对得起国人,但却一概以无情的恶法全部抹煞掉,订定了更多极为残酷的法令来束绑百姓,让山上老百姓连动都不能动,有山坡地只有欣赏用,无法耕作,逐渐荒废,怪手一整地就要抓人、告诉、罚款等等,不说山坡地,连平地亦然,处处要申请才行,但申请又是百般刁难,一拖再拖,拖习惯了,百姓也麻痹,只是怨言在心中;地方政府怪中央订太多法令,中央怪地方管制不严,才使山崩地陷、土石流,法令条例又再不断增添,百姓又是苦上加苦了,这种的政府,百姓哭笑不得,只有坐在山头上唱望春风、三声无奈、思想起,不是快乐的出帆喔!可怜老百姓有言不知何处投诉,官方互踢皮球,打太极拳,可敬的老百姓们,你们实在太辛苦了,伟大之处无人欣赏,反而呈现一付求救无人的可怜相!阿弥陀佛!

 

衙门实在好修行,也是造业堕落的场所,这两者之间只在迷悟一念间,案件一桩,只要合法申请,衙门官员(主办、课员)就顺理推章而过,不要积压公文,更不可找诸多没完没了的毛病(故意)来破坏公文的行进,让人民心安喜悦,达成该做的事,这就是便民(给人方便),这是官员所该作的本份事;若能在法定标准之上下,可以不伤大雅不违法之下,能开恩就开恩,给人方便,广结善缘,这就是衙门好修行;善意辅导无知的百姓,让他们能顺利合法申请通关,这就是衙门好修行;如此类推,你在衙门服务,有数不尽的人际来来往往,要申请、办案、询问,你不离本座就可作功德了,大作佛事了,而且是别人找上门来,这是你修福报的美好时机,念头一转,内心是多么的清凉、快活、自在(梵语isvara);千万不要如俗人所云: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无事小神仙,有事大难当头,这是小人小根机的心胸,非菩萨道所应有的行为与精神,又何况菩萨是深入社会国家各阶层而服务社会人民,也是最直接最前端的接触,正是考验著你的智慧与慈悲,与众生相处得是否中道圆满之际,你心里更应如是思惟:在此娑婆国土,正处五浊(梵语panca kasayah)恶世,众生难度,福慧浅薄,人心恐慌不安,末法时代,我也应该负起时代扶助度生的栋梁,尽心尽分做我所该作的分内事,以利芸芸众生,有机会与之相处广结善缘,实乃得来不易,应觉得庆幸希有难得之想,你的办事能力就当下大增,并且生大信心,给人方便,给人希望,给人力量,给人法喜;你以合法范围,心怀处处利人助人为最优先的考量与动机,这就是衙门好修行,正是表现出菩萨庄严崇高入世度生之方便,娑婆世界(梵语Saha-lokadhatu)又诞生一尊活菩萨了。

 

57.我特别喜爱参悟本性,请问性在何处?如何见性?

 

问我者是谁?若无谁,何以能问我,当下肯定这个能问者,即是汝性也,不用客气,也勿生犹豫不决;若无性谁能宣扬佛法?若无性何人能行住坐卧?若无性谁在穿衣吃饭?乃至施为动作,搬材运水!性在二六时中往返不息,只因汝心迷而不觉,因何说性在何处,若无性之存在,多生累劫至今,乃至未来,谁能延续!若问性在何处,性本无形相,无相无无相,是名为体;若作用时,便在六根(梵语sad indriyani)门头自由出入,运用千变万化,无障无碍,君见否?四圣六凡不出此性之体用,迷者六凡,悟者四圣,只因迷悟有别。

 

修道者应先万念妄想大死一番,佛性(梵语buddha-dhatu)方可苏醒而见性,见性后自性妙用无穷。众生之心应大死一番,此妄心应休去歇去,古庙香炉去,枯木寒灰去,一念万年去,如人死人去,若能如是用,万念俱灰,妄心死至无可再死,心安有不成道乎!万法不立,一尘不染,本来面目现前,正是见性体之际。人人肯死心切愿,勇猛精进,开悟证入自性本体,有何不可!

 

上至诸佛,下至蝼蚁,皆有佛性,无所分别,人人见性,人人成佛。

 

开悟圣僧云:请君仰面看虚空,廓然无边不见踪;若解转身些子力,头头物物总相逢。

 

妙明觉性之体,赞不及,毁不及,若了一,万事毕,无欠无余若太虚,为君题作波罗蜜。真性中本来荡然空空,一法不立,一尘不染,说是一物即不中,真如本体,照而常寂,寂而常照,寂照不二,诸佛普现。

 

除却凡情圣情,心外更别无佛,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心外无别佛,若不信自心是佛,无有是处,穷劫修道,总是门外汉。心本无形,因尘有相,尘灭心灭,因尘见性,性本无生无灭,真性湛然。

 

凡夫不肯空心,恐落于空,不知自心本空,大空大有,不空不有,空有自在,中道(梵语madhyama-pratipad)实相普现前。你有我亦有,君无我亦无,有无俱不立,相对嘴卢都。信心清净者,信本来心无法可得,不起妄念,心常空寂,湛然清净,住无所住,了得无所得,究竟涅槃。

 

清净觉性,应机接物,扬眉瞬目,运手动足,皆是自己灵觉之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梵语marga),道即是禅,禅之一字,非凡圣所测,见本性为禅。圣体本来清净,无有杂秽,所有言说,皆是圣人从心起用,用体本来空,言名犹不及,十二部经凭何得及,道本圆成,不用修证,道非声色,微妙难见,若会妙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佛性非色非心,非有非无,非因果法,纤尘不染,一法不立,至性中人。夫道者,以寂灭为体,修者以离相为宗,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本性空寂,莫取一切相,即合圣意;离一切相,即名诸佛。

 

不见烦恼异于涅槃,是名平等,何以故?烦恼与涅槃,同一性空故。若能如是见,是名正见;若不如是见,是名邪见。三世诸佛以自心为本师,自见本性,见自法身佛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梵语nuttara-samdodhi)。仁者见性否?若未见者,应如法如是见;若见者,汝之佛性与诸佛正等无异无别,恭禧仁者也!

 

58.我学佛多年,儿女长大,陆续要结婚,喜宴上该用荤食或用素食,我难以下决定,该如何是好?

 

结婚生儿育女是人类传统习俗,是传宗接代的必经过程,让香火延续不灭的仪规。汝学佛多年,已体解佛法大意,并有六道众生之同胞爱,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悲愿;但是又逢值儿女婚嫁之大事,汝可择其中道而行,以方便门而办此喜宴,方法有三式:

 

一、全部以素食办理喜宴,这可能会带来很大的考验与压力冲击,因为社会上的人士,吃素食者并未普及,十人中仅有一、二,家属或许也有相当的意见,如果在家庭里,大家协商好了,你可以做主,全权掌控,你便可以考量以全素食喜宴请客,因为佛教目前在全国宝岛内很兴盛,以素食请客,虽有一些杂音(不悦者),乃至不满意者,但是可以让人接受。

 

当今在佛教内的学佛弟子,他们的儿女结婚时,以全素食宴客,已经不是很稀奇或少数了,也非破天荒(非头一次)者,因此办素食宴,在种种克服的过程,亦难免与他人有多少的磨擦与反对,你该很坚强的来完成你之志愿与目标,始终不动不摇,宴客总是很快就会过去的,何况世间事乃如幻如化,空幻无常,乃至生命也只是暂时的过客而已!何必造业祸患给与子孙,是故,第一个选择以全素来办理结婚喜宴是为第一良策。

 

二、半荤半素方式而宴客,这是指家人意见颇多,难以如愿全素之情况之下的对策,虽是不尽如愿理想,但是还是可以接受,反正你尽可能的争取,争取到多少算多少了,何况家人是大众的,既然是大众和合而成的家庭,让他们有参与意见的话,一桩结婚喜宴会更圆满,可减低到最少的压力与杂音,不然的话,大家没有商量共识,你独自单打独斗而决定一件事,那可能办喜宴的期间,大家相处时火药味会很重,心里彼此对立而不喜悦,这喜宴是好事,却因你的独自决定,让大家痛苦烦恼,岂不是得不偿失。

 

三、全部以荤食宴客,这是儿女的共业,可说是没有福报的,家庭是复杂的,有时父亲学佛,母亲没有学佛;或是母亲学佛,父亲没有学佛,父或母其中一位,又是在家庭里是决定掌控主权时,他又是没有佛教观念,甚至无神论者,都是信自己的,信美钞台币的,这下就严重了,你在家庭里又没有份量,说话别人听不下去,又是晚辈,在这种种因素之下,几乎难关重重,无法突破之际,你就不得不顺从这股共业了,无奈又能如何呢?

 

简而言之,结婚是好事,但为了圆满喜事,大家应该坐下来谈,如果是佛教徒,那就好说多了,如果家人有少数是无神论者,或是信仰外道(梵语tirthaka),这是很难平衡的,佛教徒仅能以尽心尽力,争取到自己心愿中的某一标准而已!毕竟!世事如棋日日新,往往你想如此,但事与愿相违,今日虽存,明亦难保,人生几何!是否考虑在苦短的人生里,少造点杀业,与自己与子孙当下为未来铺路,岂不是美事一桩!仁者试想,结婚是人生一大事没错,但是一大事之下所惨死的众生也是一大事,如果宴客时,一桌上有一只鸡,若请一百桌,岂不是要杀死一百只鸡;如果一桌上有一条鱼,若请一百桌,又要杀掉一百条鱼;如果一桌上有十只龙虾,若宴客一百桌,就要杀死一千只龙虾,以此类推,你这桩结婚喜庆是很神圣的一日,也因为你神圣的一日却杀死无量的可怜众生,它们活著好好的,自由自在的,是无辜的,它们之死是因为你的结婚所带来的庞大灾难,这浩劫是因,未来因缘(梵语hetu-pratyaya)成熟,果报岂可抹煞!

 

愿云大师云:千百年来碗里羹,怨深似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

 

佛陀为何要弟子履行不得杀生呢?意义何在?动机如何?有五点立场不可杀生食众生肉:

 

一、杀生(梵语pranatipata)害命,吃众生肉,罪业深重,不能入佛门解脱之道。

 

大智度论云:诸余罪中,杀业最重;诸功德中,放生第一。

 

二、杀生食众生肉,违背大慈悲心,因为利他度他都来不及了,岂可又加害杀它、吃它!

 

梵网经云:夫食肉者,断大慈悲佛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

 

三、一切众生(包含六道)皆为过去生中之父母、眷属,若杀而食者,即是杀自己的父母。

 

四、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若修行,人人皆可成佛,是故,佛陀言:汝等是未来佛,我是已成之佛。

 

五、因果循环故,有杀因,就有杀果,果由因而来,无因则无果。因果平等,因果不会错乱。正所谓:吃人半斤,还人八两,不增不减是也。

 

梵网经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是杀我父母。

 

法苑珠林卷九十三云:食肉有十过:一、一切众生,皆为六亲眷属,今所食之肉,无非亲者。二、众生闻食肉者之气,悉皆惊怖逃走,故菩萨度化众生不应食肉。三、食肉者,断众生信根,令生诽谤三宝心。四、修行之人,若食肉,则不能出离,故不应食肉。五、食肉之人,乃因过去之恶罗刹习气故。六、食肉者不能成咒术,况学无上之圣道。七、学道之人,应视一切众生与己无别,故不应食肉。八、食肉者诸天贤圣皆远离之。九、不净所出,一切畜牲以不净业而成不净身,食之亦不净。十、食肉者死后,还堕于恶道。

 

59.人生苦短数十年间,我有心出家,但出家的意志力不坚强,如何是好?

 

出家(梵语pravrajyaj)修行是一件很神圣庄严之举,因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没有一尊佛不出家修行而可证成无上菩提的,正因如此,如果有心出家修行,就要当机立断,不可犹豫不决,不要为了某些不足以挂碍之事而挂碍,因而舍本逐末,这也未免太可惜了,何况出家修行在于了生脱死,成佛度生!

 

人生的确苦短,一晃即数十年,刹那即过,不修行也由不得我们再拖延岁月,日日消逝,内心岂有可安心之处,毕竟生死无常,命亦呼吸间。如果善根成熟,因缘具足,学佛知见正确,这就是该跨出三界,欲证菩提的时候了,有因缘而空过,人生是没有几次可空过的。

 

世上有多少人曾经自白言:我在二十来岁曾经想出家修行,但是父母阻碍,家人劝退,有男女朋友……因素极多,也因为有因素所碍,故欲出家修行不能如愿,这是出家前之障碍,我自己愿力不坚,道心薄弱,如今婚嫁数十年矣,逐渐老迈,出家修行已成梦幻。

 

世人几乎十之八九会因为有种种障碍而出不得,于是陷入火宅(梵语adiptagara),到头来已迟,是故,如本常言:学佛要创造因缘,改变因缘,净化因缘,缔造因缘,没有因缘也得成就因缘,因缘是人为因素的,佛教不是宿命论,更不是定命论,十方诸佛出家之时,亦有障碍,有逆境,有难关,但他以大愿力、大智慧、大道心、大悲愿关关突破,最后成就了他的宿愿—成佛度生。

 

没有天生的释迦,也没有自然的弥陀,一切生死涅槃自己可以决定的,烦恼菩提自己可以掌控的,轮回与不轮回自己也可以操纵的,三界出三界自己可以拿捏的,成佛与不成佛自己可以定乾坤的,毕竟,事在人为,上升下堕自己可作主。

 

善导大师云: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直饶金玉满堂,岂免残衰老病,任你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慧经禅师云:清清净净一灵光,刹刹尘尘不覆藏,万万千千都是觉,多多少少弗思量,明明白白无生死,去去来来不断常,是是非非如昨梦,真真实实快承当。

 

返回[广州华严寺网-般若文海]首页 | [繁体版]



 
广州华严寺网 Copy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