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

卷三十五(经文卷九之一)

 

明 交光大师 述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三十五(经文卷九之一)

明京都西湖沙门交光真鉴述 

蒲州万固沙门妙峰福登校 

 

癸二四禅。温陵曰。自此而上。明十八天虽离欲染。尚有色质。故通名色界。又通名梵世。为已离欲染也。通号四禅。为已离散动也。欲天但十善感生。此天兼禅定感生。然特有漏禅观六事行耳。六行者。厌欲界是苦是粗是障。欣色界是净是妙是离。此则凡夫伏惑。超欲界道也。○前天亦间有禅定。而此界方名禅者。以前结云。形虽出动。心迹尚交。足知自此以上绝无女人。心迹俱离。无所交接。兼无食眠。三欲俱妄。稍涉饥倦。即入禅定。出定则饱满精明。是但以禅悦为食为息。稍离粗重身心矣。略分四重。各有本定。故云四禅。详分十八重。但疑亦有同处。而区分胜劣为类者。未必十八皆以上下为次也。至文再详。分二。子一正分四禅。就分四。丑一初禅三天。此三天虽入禅侣。而戒德偏胜。虽显戒偏胜。而后二天略显定慧。至文自见。又二。寅一示三天别相。又三。卯一梵众天。

 

阿难。世间一切所修心人。不假禅那。无有智慧。但能执身不行淫欲。若行若坐。想念俱无。爱染不生。无留欲界。是人应念身为梵侣。如是一类。名梵众天。

 

首言世间。显非出世。而亦言修心者。以凡迷冥修。谁不自谓真正修心。魔鬼尚谓得无上道。何况禅天。然诸经皆谓禅天静虑等持。静即是定。深于六欲。虑即是慧。拣于四空。故权教之佛寄此而成。今言不假禅那无正智慧者。显彼惟有漏静虑伏欲六行而已。非无漏真三摩地妙圆通矣。此义亦应通后。向下方是本天别文。此天且独显戒德。而未彰定慧。先言执身者。表异六欲纵强妄情。不免身犯。此身全远。梵行方成。若行下。表非不摄心。身心俱洁。故下无卜居。而上界同侣矣。众。即梵世之庶民也。

 

卯二梵辅天。

 

欲习既除。离欲心现。于诸律仪。爱乐随顺。是人应时能行梵德。如是一类。名梵辅天。

 

环师言此天戒与定共。首二句。表上天但初离欲。清净心相未至显现。此则离欲清净心相显发著明。前天如病初愈。未至康壮。此天如已康强光泽。诸律。即梵行戒品。爱乐则悦豫。随顺则轻安。即与定共之相也。行梵德者。不但清净身心。亦且弘扬德化。亦以内心外仪无间故生天。既辅化。即天臣矣。

 

卯三大梵天。

 

身心妙圆。威仪不缺。清净禁戒。加以明悟。是人应时能统梵众。为大梵王。如是一类。名大梵天。

 

此天乃显戒与慧俱。初天执身。次天心现。此天双摄。故言妙圆。又初天由执身而摄心。次天由心现而行德。此之身心。得一如无二之妙。满足分量之圆。威仪不缺者。行住坐卧皆妙圆也。次二句。正戒与慧俱之相。明悟。亦即六行之智等增明而已。前天之德。能辅王化。臣道也。此天之德。能统梵众。犹体仁足以长人。君道也。亦慧愈前天故胜耳。示三天别相已竟。

 

寅二结苦离漏止。

 

阿难。此三胜流。一切苦恼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诸漏不动。名为初禅。

 

温陵曰。已离欲界八苦。故曰苦恼不逼。已离散动欲心。故曰诸漏不动。俱舍论云。此名离生喜乐地。谓离欲界杂恶趣生。得清净乐也。孤山曰。禅有四类。一有漏禅。即今四禅也。二无漏禅。谓九想八背等。三亦有漏亦无漏禅。谓六妙通明等。四非有漏非无漏禅。即今经首楞严王中道理定。今云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此以第一简非第四耳。○自此以上皆称胜流。表胜欲界诸趣。此三天颇疑恐非竖分。夫天民天臣天王各居一层。何成一统。且臣民尚许众多。而天王何至满天。独居一层。彼此皆王。何所使令。但恐如四王臣于忉利。上下居之。然忉利别有臣民同居。却非全取于四王。或者大梵天子谅亦非多。彼之一天。广列王居。惟以同其眷属。而下之臣民供役者。暂升寄居。无事退居本天。若是。则仍是上下竖分。然未有的据。尚俟参考。初禅三天已竟。

 

丑二二禅三天。前天定力尚假戒扶。此则不假戒扶而自不动。定胜发光。以光之胜劣为次。吴兴曰。地持论目第二禅名喜俱禅。此定生时。与喜俱发。分二。寅一示三天别相。就分三。卯一少光天。

 

阿难。其次梵天。统摄梵人。圆满梵行。澄心不动。寂湛生光。如是一类。名少光天。

 

统摄二句元似大梵所为。故此天疑从彼天中修来。盖蹑前行而但加圆满则升此天。环师亦谓蹑大梵之行升进者是也。澄心下。方是此天胜处。澄湛生光。如水澄成映。而静极发照用也。问。此与菩萨寂照何殊。答。人法二执毫发未动。但以离欲得定。定深生照而已。此其别也。下皆仿此。

 

卯二无量光天。

 

光光相然。照耀无尽。映十方界。遍成琉璃。如是一类。名无量光天。

 

温陵曰。定力转明。妙光迭发。境随光发。遍成琉璃。真际曰。映十方界者。约其定光。随所受用东西南北等言之。非遍十方世界也。○按此天虽不能映诸大千。而于本界亦覆小千。当满一千个四天下。何无十方界乎。

 

卯三光音天。

 

吸持圆光。成就教体。发化清净。应用无尽。如是一类。名光音天。

 

此以光明代其言音。以宣彼梵行教化。如世间以文字代其言音而亦以宣诸教化。与用光明作佛事者同也。发化二句。明其阐扬梵教其妙无穷也。沇师缘此遂谓二禅以上俱无语言。恐未必然。如世纸墨文字虽代言教。岂尽废其言语哉。示三天别相已竟。

 

寅二结忧离漏伏。

 

阿难。此三胜流。一切忧悬所不能逼。虽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净心中。粗漏已伏。名为二禅。

 

悬。不安也。前天言苦恼。乃粗重切于身心。此忧悬轻细。但涉于心念而已。今亦不逼。喜乐可知。温陵曰。二禅离忧。得极喜乐。故云忧悬不逼。初禅方得漏心不动而未能伏。此天已伏粗漏。俱舍云。此名定生喜乐地。谓有定水润业。忧悬不逼也。吴兴曰。悬。或作愁。字之误也。二禅三天已竟。

 

丑三三禅三天。吴兴曰。地持论目第三禅为乐俱禅。此定功德与遍身乐俱发故。前二禅虽有乐支。为喜支所障。今灭喜纯乐。故得其名。分二。寅一示三天别相。分三。卯一少净天。

 

阿难。如是天人。圆光成音。披音露妙。发成精行。通寂灭乐。如是一类。名少净天。

 

温陵曰。由上圆光教体披露妙理。发成精行。离前喜动而生净乐。恬泊寂静。名寂灭乐。能通而已。尚未能成。以犹劣故。名少净也。○精行。亦与披露妙理相应之净行也。寂灭乐。亦定深心安所发。不可滥于本性寂体。盖名同而体异耳。下文云久必坏生。其意盖可见矣。

 

卯二无量净天。

 

净空现前。引发无际。身心轻安。成寂灭乐。如是一类。名无量净天。

 

首句言前但得净。此更发空。渐以虚豁。至无边际。前通寂灭。但乐内心。此加身心内外安乐。积中发外。廓然广大。故称无量净也。

 

卯三遍净天。

 

世界身心。一切圆净。净德成就。胜托现前。归寂灭乐。如是一类。名遍净天。

 

前但身心。此加世界。通成虚寂。故曰圆净。此但定力所使。所谓境随定变而已。非唯心观力所使也。净德一句蹑上而言。既世界身心圆净。岂非净德成就。胜托二句。将谓真实安身立命清净极乐之家乡矣。前虽发外。仍是身心虚旷之境。未融世界。今并融之。故称遍净。示三天别相已竟。

 

寅二结安隐喜具。

 

阿难。此三胜流。具大随顺。身心安隐。得无量乐。虽非正得真三摩地。安隐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

 

具大随顺者。异初禅随顺律仪。非大随顺。此随顺净乐。至无量周遍。故具大随顺。安隐。即自在受用也。无量乐。即乐之至极。故界内以三禅为极乐处也。此地名离喜妙乐。而仍言欢喜毕具者。以有安隐心中四字拣之故也。良以喜是动心所发。乐是静心所融。若在飞动心。纵说乐而仍是喜支。若在安隐心。纵说喜而仍是乐支。岳师谓名同体异是矣。又言不以辞害义者。不达已有安隐心中为拣别也。三禅三天已竟。

 

丑四四禅九天。温陵曰。自此而上。明四禅凡有九天。然四禅报境但有三天。第四无想。乃第三广果别开。是外道报境。此四之上有五不还天。乃圣贤别修静虑。与凡夫不同。分二。寅一四胜流天。因佛总结此四胜流。故作是科。不拣第四外道。以同是舍俱禅耳。故佛同判。又当知四禅取舍不出三受。前天舍苦受而住乐受。此天二受双舍而住舍受耳。又二。卯一示四天别相。又为三。辰一示前二天。前三天虽为一聚。而第三与无想分歧。故此两两为科也。分二。巳一福生天。

 

阿难。复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尽。乐非常住。久必坏生。苦乐二心。俱时顿舍。粗重相灭。净福性生。如是一类。名福生天。

 

不逼二句。结前二禅。明苦已离。盖初禅苦恼离。二禅忧悬尽。皆不逼也。欲是苦因。诸欲杜绝。故苦因尽。乐非二句。结后一天。明乐亦不当受之意则可了。苦乐下。乃蹑此乐之有坏。故起双舍之心。正是本天功行。盖既已离苦。亦不受乐。乐既不受。坏亦不生。粗重相灭者。苦坏双超也。净福性生者。有乐不受。福自积渐生也。命名可知。

 

巳二福爱天。

 

舍心圆融。胜解清净。福无遮中。得妙随顺。穷未来际。如是一类。名福爱天。

 

前天初专于舍。未免偏空。此既纯熟。渐不碍有。故曰圆融。胜解清净者。解此清净。比前最胜。前以离欲离苦为清净。此则苦乐双离。复不碍有故也。盖空即舍定。有即福德。遮。限也。妙随顺者。大自在也。盖大福者有所愿求。无有遮限。得大自在也。穷未来际者。如岳师所谓福资二路。非止当天是也。更望上二天中受报无穷之意。非真常住之谓也。名福爱者。言此天福德。于有为界中亦可爱乐也。又此天所积福德别有爱求。即希上二歧路也。

 

辰二判二歧路。

 

阿难。从是天中。有二歧路。

 

是天即福爱天。从是天而入歧路者。心念行业各别也。下科自见其意。温陵曰。一直往道趣广果。一迂僻道趣无想。○又尝因此详味之。语上升。则循序者多。顿趣者少。如世升官类也。语下坠。则直堕者多。循序者少。如世谪官类也。今经所明。似皆从下一天修之。升上一天。皆单约循序之意。便于演说而已。余可以意得之。

 

辰三示后二天。即二歧路。就分二。巳一广果天。

 

若于先心无量净光。福德圆明。修证而住。如是一类。名广果天。

 

先心。即福爱天中妙随顺心。能令所求如意。然此心以定福相圆融为体。今无量净光。即舍俱禅定深而发光也。于此光中。滋令福德增盛圆明。克取修证。资中曰。以四无量心熏禅福德。离下地染。广果所感。名广果天也。

 

巳二无想天。

 

若于先心。双厌苦乐。精研舍心。相续不断。圆穷舍道。身心俱灭。心虑灰凝。经五百劫。是人既以生灭为因。不能发明不生灭性。初半劫灭。后半劫生。如是一类。名无想天。

 

先心同前。但广果天令福德增盛。此天乃令舍定增盛。正因妄谓依此可得涅槃。此两天分歧之故也。首二句。蹑前心也。精研下三句。加功修因也。精研者。深搜细绝也。相续者。勤勇无间也。圆穷者。必求究竟也。身心三句。定成克果也。言在定中浑成晦昧。冥然一空。虽只言身心。必兼灭界。正彼妄取为涅槃果也。经五百劫。大劫也。自初生以至寿终。得此长时而已。是人下四句。出其无常之故。正由向二种根本错乱修习耳。初句明其错依六识生死根本为本修因强令灰凝。次句明其反迷识精明元圆湛不生灭性而全不知用故也。末二句。明始终皆堕无常。初半劫灭者。初生习定半劫始灭想也。后半劫生者。报尽定销半劫复生想也。问。身界俱空。何异四空。答。出定则有。故不同也。然亦但有身界。非并起于杂想耳。四天别相已竟。

 

卯二结不动纯熟。

 

阿难。此四胜流。一切世间诸苦乐境所不能动。虽非无为真不动地。有所得心。功用纯熟。名为四禅。

 

同修双舍。故二境莫动。温陵曰。四禅不为三灾所动。名不动地。然彼器非真常。情俱生灭。虽非无为真境。而有为功用。至此已纯熟矣。○问。不为三灾所动。何言器非真常。答。他经明此天天人生时。宫殿园林随之而生。死时随之而灭。但无总坏相耳。又通论四禅。初禅共戒。戒德增上。二禅喜俱。光明增上。三禅乐俱。净乐增上。四禅舍俱。而于中前三天福德增上。后一天舍定增上。此其别也。四胜流天已竟。

 

寅二五那含天。温陵曰。第三果人。断欲界九品修惑尽即生此天。不复欲界受生。资中曰。俱舍云。杂修静虑有五品不同。故生五净居天。杂修者。以有漏无漏间杂而修也。静虑者。定慧均等之谓也。五品者。下。中。上。上胜。上极也。○五品五天既皆从劣向胜。则五天按品分之似亦无差。又既有胜劣。岂不约断惑之浅深而分居之。若是。则前四天似以次而断本界四地之惑。第五天既名色究竟。似断上无色界四地之惑。比量判之。以俟参考。既非决定。纵有小差。非过也。分三。卯一标圣果寄居。

 

阿难。此中复有五不还天。于下界中九品习气俱时灭尽。苦乐双忘。下无卜居。故于舍心众同分中安立居处。

 

温陵曰。不复欲界受生。故曰不还。亦名五净居。谓离欲净身所居也。习气。思惑也。与现行皆灭。故曰俱尽。○齐此以上。是表圣人断惑之事。明其有异四禅也。盖凡夫伏惑而不能断。此圣凡之分。下界。即欲界也。习气。即思惑种子。思惑。谓贪嗔痴慢。是任运而起轻细之惑。非同分别中粗惑也。分八十一品断之。盖于三界九地。地各九品。今此九品。乃欲界五趣杂居地之九品。于上中下。复各分三。天上人间。经于七生。往返断之。而言俱时灭尽。约最后一刹那断尽。证三果也。齐此以下。乃是表五天寄居此地之由。明其有同四禅处也。伏问云。何故上下悬绝。偏居此地。答云。由彼欲界惑尽。粗苦已除。三禅净乐又复不受。其所入定。复是苦乐双忘舍俱禅耳。夫苦忘。则五趣杂居地无卜居处。乐忘。则三禅三地无卜居处。以非其同分也。然既舍俱禅定。与此舍念清净地独为同分。所以独于此地卜安处也。住此以断七十二品最细贪痴慢。希成阿罗汉矣。

 

卯二示五天别相。就分五。辰一无烦天。

 

阿难。苦乐两灭。斗心不交。如是一类。名无烦天。

 

按五品。此天似在下品。亦似应断离生喜乐地中。九品思惑也。斗心即欣厌二心。盖苦乐未忘时。则厌苦欣乐。交战胸中。故曰斗心。今已两忘。故曰不交。盛热曰烦。亦状其内心郁陶热中之象。有斗心者所不能免。此方不交。初得清凉。故名无烦。

 

辰二无热天。

 

机括独行。研交无地。如是一类。名无热天。

 

此天似当中品。似应断除定生喜乐地九品思惑也。机即弩牙。状念之放也。括即囊括。状念之收也。放收亦起止也。独行。言其惟一舍念。或放起。或收止。更无余念杂于其间。到此全不见欣厌研交之地。意表前此虽不研交。犹见交地耳。微烦曰热。并热亦无者。舍念清净既加胜。则意地清凉。了无热恼矣。

 

辰三善见天。

 

十方世界。妙见圆澄。更无尘象一切沈垢。如是一类。名善见天。

 

此天似当上品。似应断除离喜妙乐地九品思惑也。十方世界。即一大千之量也。妙见。即天眼也。既与四禅同分。天眼亦应同四禅见大千总相。圆。即满大千也。澄。清彻也。尘象约境言。明其更无障隔之境也。沈垢约心言。明其更无留滞之念也。若作思惑。而复言一切。岂思惑至此天而即尽耶。名善见者。表此天定体澄清。善于鉴照矣。

 

辰四善现天。

 

精见现前。陶铸无碍。如是一类。名善现天。

 

此天似当上胜品。似应断除舍念清净地九品思惑也。前天定体圆。而定用未胜。此天体用兼胜。故首蹑前天之妙体。次句发此天之胜用。陶铸无碍者。亦同摩醯首罗随心造化一切万物。如陶之烧瓦。铸之镕金。得其自在。问。圣人岂亦同魔所为。答。既与同分。亦当同具此能而已。岂并同其贪权妄宰耶。名善现者。表具变现之用耳。

 

辰五色究竟天。

 

究竟群几。穷色性性。入无边际。如是一类。名色究竟天。

 

此天似当上极品。似应断四空四地中三十六品思惑。问。凭何度量。此偏多断。答。既名色究竟。便以尽色为义。而四空皆究竟离色。故知然也。况准前皆重惑独断。轻惑共断。今度末后最轻。一天可共断也。吴兴曰。究竟。研穷之谓也。几者。动之微也。研穷多念至于一念。故曰究竟群几。以杂修五品。初用多念无漏熏多念有漏。乃至最后用一念无漏熏一念有漏。名上极品。故俱舍云。成由一念杂。是也。问。此岂不与子所说前少后多相违耶。答。此约能断之智。前繁后简。我约所断之惑。前重后轻。如多念有漏岂非重惑。故一天惟断九品。后乃渐少。岂不末后最轻。况轻惑复分多品。所以一天可独断之也。穷色性性者。即岳师所谓心既熏多至少。色亦穷粗至微。是也。言性性者。以凡外谓极微为色性。犹言微而复微也。入无边际者。入四空边际也。色究竟者。色至此而净尽无余也。示五天别相已竟。

 

卯三结四天不见。

 

阿难。此不还天。彼诸四禅四位天王独有钦闻。不能知见。如今世间旷野深山圣道场地。皆阿罗汉所住持故。世间粗人所不能见。

 

唯识谓二禅以上不分王臣。此言四王者。或推尊上首略似于王。余亦不必如下界之臣。故亦可言有王无臣也。有闻无知见者。断惑与伏惑。无漏与有漏。圣人与凡夫。粗细悬殊。故但仰嘉名。不知其受用。不见其依正也。如今下。取例人间也。圣道场地。如天台竹林等是也。虽言罗汉。亦兼菩萨。如五台峨眉。亦但钦闻。不知见也。因此疑五天似但居广果。方如圣寄人间。钦闻不见。若上下悬绝。何必云此。况佛初只言此中。而未言此上。犹可见也。正分四禅已竟。

 

子二结属色界。

 

阿难。是十八天。独行无交。未尽形累。自此已还。名为色界。

 

孤山曰。独行无交。俱无情欲故。未尽形累。尚有色质故。○又上句明所离。下句明所住。自此以还者。自色究竟天以下直至梵众同一色界矣。四禅已竟。

 

癸三四空。温陵曰。自此而上。明无色界四天也。无色者。无业果色。有定果色。依正皆然。乃灭身归无舍厌天人杂处。其类不一。皆无色蕴也。四天皆依偏空修进。初厌色依空。二厌空依识。三色空识三都灭。而依识性。四依识性以灭穷研。而不得真灭。是皆有为增上善果。未出轮回。不成圣道者也。○此中尽色趣空凡夫。是其正居。定性声闻寄居。而异计外道杂处也。分五科。子一标歧除圣。

 

复次阿难。从是有顶色边际中。其间复有二种歧路。若于舍心发明智慧。慧光圆通。便出尘界。成阿罗汉。入菩萨乘。如是一类。名为回心大阿罗汉。

 

温陵曰。色竟天居有色顶。与无色邻。名色边际。四禅皆依舍念修定。此言舍心。指有顶因心也。吴兴曰。色究竟天第三果人根有利钝。故分二路。其利根者。发无漏智。断尽修惑。即出三界。其钝根者。复由定心。欣上厌下。生无色界。○智慧即人空智。思惑尽而空智满。名慧光圆通。成阿罗汉。即出三界。入菩萨乘。则复离单空。下结回心有二意。一约回心罗汉。则回其欣上厌下之心而顿出三界。二约回心菩萨。则回其舍大取小之心而速入大乘。然此之一类。元是不定性人而又根利者也。反显定性而又钝根者方入四空耳。此亦顺序而谈。故就便直约色究竟人说其入四空天。其实凡夫广果外道无想俱与空邻。俱可上入四天。请观后出坠圣凡。其意可见。

 

子二正列四天。分四。丑一空无边处天。

 

若在舍心。舍厌成就。觉身为碍。销碍入空。如是一类。名为空处。

 

首二句蹑前天。次二句明本天。温陵曰。厌己形碍。坚修空观。灭身归无。即厌色依空者也。名空处定。故报生空处也。长水曰。舍心有二。一者。若于有顶用无漏道断惑入空。即乐定那含也。二者。若于广果用有漏道伏惑入空。即凡夫外道也。

 

丑二识无边处天。

 

诸碍既销。无碍无灭。其中惟留阿赖耶识。全于末那半分微细。如是一类。名为识处。

 

首句蹑前天果相。次句以下。即本天功行果相。温陵曰。诸碍既销而无。则不依于色。无碍之无亦灭。则不依于空。惟留阿赖末那。即厌空依识者也。名识处定。故报生识处。赖耶第八识。末那第七识也。而末那所缘色空识三。此位厌色空而依识。则色空粗缘已无。故惟全半分微细也。○问。按唯识。末那不缘外境。但内执八识见分为我。环师何谓亦缘色空。答。七缘色空。固无此理。但既内执赖耶为我。亦任运外执色为他。所以色空若在。全分末那俱在。今色空既尽。故惟半分末那入微细也。问。末那赖耶罗汉未了。凡外那含何以知之。答。此自如来明眼了见与之作名。非许彼知也。在彼固自以为离色空即性真也。迷同无想。法华云。众生住于诸地。惟有如来如实知之是也。

 

丑三无所有处天。

 

空色既亡。识心都灭。十方寂然。迥无攸往。如是一类。名无所有处。

 

首句蹑前天果。次句下。本天因果。识心。即前末那赖耶。而言都灭者。凭深定力。二识现行俱伏不行。例如无想伏六现耳。彼伏五百劫。此伏六万劫。问。现行何状。灭之何如。答。七缘第八。能所历然。名为现行。即是前天。更进深定。能所缘息。暂名都灭。即是此天。故知此灭非如罗汉种现俱断之谓也。寂无攸往者。灭识定中所证境界廓然冥然。不复能前进矣。此外道昧为冥谛之处也。末句命名。谓色空识三者皆无所有也。

 

丑四非非想处天。

 

识性不动。以灭穷研。于无尽中。发宣尽性。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

 

环师见此言识性不动。故说前天方亡识心未亡识性。不审心性何分。至此又释识性为幽本。亦不审何为幽本。若以识心为现行。识性为种子。则似理通。而种子眠伏藏识。诚为幽本。不动者。以凡外未秉佛断种法门。那含未尽思惑。故皆觉其坚确不可动摇。以灭穷研者。强凭灭定之力。穷之欲尽。研之欲透也。下二句判决其卒不可尽有二意。若约赖耶本体。即是藏性。则凡圣皆无可尽之理。若约种子。则凡外既无断法。终不可尽。那含复是钝根。亦非尽时。而于此天初心。皆强以发宣欲尽其性。不可得也。以上皆是生此天之因。即所用功力也。次下二句方是住此天之果。盖于二识如残灯然。半灭半明而已。良以灭定所逼。故如存不存。似灯半灭也。种体莫动。故若尽非尽。似灯半明也。末后环师承如存不存以结非想。承若尽非尽以结非非想。得其语脉矣。盖非想即非有想。非非想即非无想耳。正列四天已竟。

 

子三圣凡出坠。

 

此等穷空。不尽空理。从不还天圣道穷者。如是一类。名不回心钝阿罗汉。若从无想诸外道天穷空不归。迷漏无闻。便入轮转。

 

此科专明住无想者八万劫满。圣类即出三界。凡类即坠轮回。各有终相而已。旧注全不达此。故罗汉仍作那含。说后半但遮无想。了无关要。无谓之甚也。请详今解。首二句通判无色。浑包圣凡。此即非想。等即前三穷空者。初天穷色令销。二天穷空令无。三天穷识令灭。四天穷性令尽。盖前二穷境。后二穷心。欲令心境俱空。故总谓穷空。不尽空理者。凡外未了人空之理。小圣不达法空之理。何况圆顿之旨。心境本空。岂待销灭。故总断其不了耳。向下方分言圣凡出坠不同。言彼住非想者。若元从五天修习圣道而来。此之一类。八万劫满。思惑断尽。即出三界。成阿罗汉。而言不回心者。亦有二意。若追过去。乃责其不于色顶早回欣厌之心速成罗汉。若按未来。乃明其必且不回趣空之心向菩萨乘。以彼是定性声闻。非前不定性矣。又言其钝者。以彼备历四天。比前利根者多修二十万劫故也。问。前于色顶已判思惑断尽。不审斯人在四空中何所修断。答。前约利根。钝岂能同。钝根在五天时。前四断惑同于利根。至第五天不回欣厌之心。但加功销碍。求生四空。后半之惑期于彼天断之。则四空四地。应于每地各断九品。故至非想劫满方尽也。准此。则上极一品当连色顶通该五天。比度应然。再俟参考。此明圣出已竟。向下方明凡坠。言彼住非想者。若元从无想广果诸天但惟修习有漏禅定穷空而来者。则八万劫满无所归托。即当下坠入轮回矣。问。后经谓无想妄执涅槃。而临终谤佛堕狱。今何许至非想。答。岳师正因此惑而谓不来。不知后经所云。但时间或有之。而根性万殊。岂个个皆然耶。问。佛云诸外道天。何知亦该广果。答。寻常对佛天乘为内教。则无想独为外道。今对佛小乘为内教。故并呼诸天皆外道也。云不归者。言其一味穷空。更不回心归顺圣乘。至此力竭途穷。无所归托。只得下坠。又言迷漏无闻者。出其由过以警后人也。言彼特因迷有漏因作无为解。阙于多闻。但勤小行之故。所以至此无归而直堕也。由是而知上言不回心钝罗汉者。亦出过以示警也。言彼特因不早回心。以致迟钝。经久方成。此意详味之。

 

子四通分凡圣。

 

阿难。是诸天上各各天人。则是凡夫业果酬答。答尽入轮。彼之天王。即是菩萨游三摩地。渐次增进回向圣伦所修行路。

 

前科但判非想圣凡终尽之事。此则通判三界现住天人孰凡孰圣。合是诸天总结。宜居下科之后通前总结科中。误居此耳。天人。谓臣民也。业果酬答者。十善八定为实功业。而六欲四禅之果所以酬答之也。答尽入轮者。即永嘉所谓势力尽箭还坠也。问。上界无恶。何亦有直堕三涂者。答。藏识杂种。远劫不忘。次第而熟。不能逾越。今天福报终。随彼熟种任运而堕。岂拣三涂。此如来所以苦劝念佛以横出也。渐增回圣。寄修进也。然以菩萨位配诸天王。诸经约教不同。名位参差。不敢详定。环师引华严三地方配天王。亦大略而已。予记天台配详。再容考定。

 

子五结属无色。

 

阿难。是四空天。身心灭尽。定性现前。无业果色。从此逮终。名无色界。

 

初二天全无身境。故曰身灭。后二天七八现行俱伏不行。故曰心灭尽也。定性现前者。约在定时有定果色。即则师引显扬论说为定自在所生色。盖随化依正。自在受用矣。无业果色者。约出定时身心俱寂。依正皆空。圣眼观之。三尺识神似中有也。从此逮终者。从初天至四天也。结名无色者。但凭定力。二十万劫暂无依正。非真蕴空。永绝业果。正列诸天已竟。

 

壬二通前总结。

 

此皆不了妙觉明心。积妄发生。妄有三界。中间妄随七趣沉溺。补特伽罗。各从其类。

 

此自六欲以至非想通结之也。妙觉明心。即近具根中远包万法者也。本无生死识心曰妙。本无冥顽色空曰觉。本无无明惑障曰明。现具而不自见。故曰不了。积妄二句。言长劫执著取舍。故三界永成。实有长眠大梦也。中间二句。以此为结诸天故。言诸天虽浪施功力。特未明心。故终不免同溺生死。同名七趣。甚怜惜之以示警也。末二句明分类之由。补特伽罗此云数取趣。即中有也。以能数数受生取于诸趣。故命斯名。盖言诸天中有身。各随己业同类受生。名为一聚。故文中每言如是一类也。诸天趣已竟。

 

辛七修罗趣。按佛序谈七趣。皆从劣向胜。此趣具有胜劣。四趣分摄。故居于此。按本经所判同分。但空水天处而已。岳师引阿含。谓南洲金刚山中有修罗宫治。六千由旬栏楯行树等。然一日一夜三时受苦。苦具自来入其宫中。予亦藏中屡见之。恐是乘通入空者。亦同旦游虚空暮归此宿耳。不然。应与下劣同类。散处地上者也。尚当阙之。以俟考证。分二。壬一总标名数。

 

复次阿难。是三界中。复有四种阿修罗类。

 

以是俱摄。故浑标三界。实但居于欲界。环师以非天译名。谓其多嗔。有天福而无天行。亦云无端正。以夫丑妇美。从男受称。亦云无酒。以嗔无和气。任酿不成。四类。下文自分之。

 

壬二别释趣摄。分四。癸一卵生鬼摄。

 

若于鬼道。以护法力。乘通入空。此阿修罗从卵而生。鬼趣所摄。

 

鬼道是此类前因。言彼元从鬼趣发心护经咒禅戒等。皆名护法。所生福力升此趣中。乘神通入空界居之。似与三夜叉天为邻。卵生飞空。因果类鬼故属鬼摄也。

 

癸二胎生人摄。

 

若于天中降德贬坠。其所卜居邻于日月。此阿修罗从胎而出。人趣所摄。

 

天中。是其前身也。降德是因。言在天中或有损德之过。或天福已尽。俱是降德。贬坠是果。即沈此趣。胎生类人。故人趣摄。

 

癸三化生天摄。

 

有修罗王。执持世界。力洞无畏。能与梵王及天帝释四天争权。此阿修罗因变化有。天趣所摄。

 

执持世界者。亦能驱役鬼神。祸福人间。如孔雀经亦云修罗所罚。其意可见。但其专权不及诸天。故每怒而争之。洞。通也。彻也。力洞无畏者。言其威力通彻诸天。无所恐怖也。经称化身十六万八千由旬。手撼须弥。诸天震恐。帝释四天常与战斗。今言梵王亦争者。帝释或不胜时。则梵天以下俱助力也。荆溪谓法华四类。是此一类无疑矣。化生福力俱等于天。故天趣摄也。此趣独不言其住处。既胜前趣。似应更居于上。然终未闻修罗邻于忉利。恐与前趣同居。此或是修罗王。而前乃修罗众耳。再俟考定。

 

癸四湿生畜摄。

 

阿难。别有一分下劣修罗。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游虚空。暮归水宿。此阿修罗因湿气有。畜生趣摄。

 

海心水口者。予阅起世经。言须弥入水八万四千由旬。修罗分四级居。即此类也。生居劣下。故以畜摄。余意可知。备明诸趣已竟。

 

己二结妄劝离。所以备明诸趣者意正在此。分三。庚一药病双举。七趣皆病。而此经大定是药。如来所以深明病态者。意在激其速进药也。又三。辛一总举妄病。

 

阿难。如是地狱饿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罗。精研七趣。皆是昏沉诸有为相。妄想受生。妄想随业。于妙圆明无作本心。皆如空华。元无所著。但一虚妄。更无根绪。

 

精谓详熟。研谓穷究。盖升沈往复百千万回不知出要故也。皆是下。出其病态。昏沉。惑也。有为。业也。受生随业。果也。所谓惑业苦三如恶叉聚也。于妙下。总明其妄。先举真心以反显之。业果不缚曰妙。空有不堕曰圆。惑障不覆曰明。不由取舍修证曰无作。此即人人本有妙心。七趣在此心中。如空华在太虚中。岂有毫末住著。岂有根蒂头绪之可得哉。

 

辛二指病深根。

 

阿难。此等众生。不识本心。受此轮回。经无量劫。不得真净。皆由随顺杀盗淫故。反此三种。又则出生无杀盗淫。有名鬼伦。无名天趣。有无相倾。起轮回性。

 

温陵曰。前问妙心遍圆。何有狱鬼人天等道。故此结示由杀盗淫三为根本也。○上言无根绪。而此又指病根者。盖妄虽无体。起固无因。而妄理相应。续非无故。故复指也。不识下。先牒三道之相续。本心即上科妙心。不识。即惑道也。受此下。即永为业果二道所轮。不得真净者。言欲界固不净。而上界离欲离色。自谓已净矣。而无奈随眠毕竟非真净也。皆由下。正指病根。言随顺即成三恶。反之则成三善。正皆是三道相绪之病根也。问。三善何为病根。答。因回向三有。同障出要也。有名四句。正表其同是系三界之根本也。有之而成三恶。固是鬼伦。摄三涂也。无之而成三善。亦但天趣。同人仙也。修罗随摄分之。倾。即夺也。夺有成无。从下升上。夺无成有。从上坠下。互夺不已。善恶俱无出期。故曰起轮回性也。

 

辛三定药能除。

 

若得妙发三摩提者。则妙常寂。有无二无。无二亦灭。尚无不杀不偷不淫。云何更随杀盗淫事。

 

当知详叙七趣。揭露病根。全为此科劝修大定也。妙三摩提者。克体对机。即耳根圆通也。妙常寂者。闻性三德相也。妙即圆通二真实。常即常真实。寂即自性本定也。又妙则本无七趣系缚。常则本无七趣生灭。寂则本无七趣流转。故能反闻常住此性者。则有无云云。有即三恶。无即三善。二俱远离曰有无二无。此先得人空。出三界也。无二。即小乘涅槃。此更复灭。成法解脱。越二乘也。所谓忽然超出世出世间。圆师亦谓双超生死涅槃。末二句。犹言轻病尚无。何况重病。圆师复补云。尚无无二。云何随二。亦好。大抵深激其修大定也。药病双举已竟。

 

庚二同别俱妄。

 

阿难。不断三业。各各有私。因各各私。众私同分。非无定处。自妄发生。生妄无因。无可寻究。

 

温陵曰。前问地狱为有定处。为复自然。彼彼发业。各各私受。故此牒答。三业。即杀盗淫也。据此。是通结七趣。不断二字应兼有无。前问处。但是疑受果报时。同受耶。私受耶。同受。则同分之地共居之。私受反此。今佛结首二句。明造业各私也。次二句。明受报有同分地也。末三句总结其彻底虚妄。而言自妄发生者。不从心外也。生妄无因者。亦无初相也。无可寻究者。毕竟无体也。

 

庚三正劝须除。三。辛一欲修须除。

 

汝勖修行。欲得菩提。要除三惑。

 

勖。勉也。奋力之意。三恶三善总皆是业。而由不达此三为系缚之本。障智之端。故呼为三惑。除者。不但只除有三。而无三亦除之也。

 

辛二不除必堕。

 

不尽三惑。纵得神通。皆是世间有为功用。习气不灭。落于魔道。

 

除世恶而不除世善。则对待不尽。纵得神通者。仙天之类也。伏现行而不除种子。遇缘复起则终落魔道。

 

辛三增伪自取。

 

虽欲除妄。倍加虚伪。如来说为可哀怜者。汝妄自造非菩提咎。

 

倍加虚伪者。如各自谓得无上道。实皆假世智以妄研。乘神通而造业。违远圆通。背涅槃城。枉费功力。翻成恶因。故如来深悯之也。此结似但劝界内。而后文二乘亦未出五魔。当亦兼劝之也。复言汝妄自造非菩提咎者。归初问也。阿难初问佛体真实。云何复有诸趣。故明咎因自造。非佛体咎。佛体即菩提也。所以教其惟止自造。莫咎菩提也。结妄劝离已竟。

 

己三判决邪正。

 

作是说者。名为正说。若他说者。即魔王说。

 

此虽欲其总不谬于七趣全文。而尤重结妄劝离。惟许必结妄而必劝离者乃真佛说。如赞杀盗淫而言无碍。劝住三有而谓真实。即皆魔语耳。深警其著眼辨识。而亦应速舍以修三摩提矣。谈七趣劝离以警淹留大科已竟。

 

大佛顶首楞严经正脉疏卷三十五

 

返回[广州华严寺网-般若文海]首页 | [繁体版]



 
广州华严寺网 Copy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