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三十九章)

 

南怀瑾教授讲述

 

第三十九章  长生殿上空王仙

 

是以智者大师,于净名疏中问云:今依龙树之学,何意用天亲之义。答:龙树天亲,岂不同入不二法门乎?今本为佛教,随义有所开而用释,何得取舍定执也。若分别界外结惑生死及诸行名义,当细寻天亲所作,若观门遣荡安心入道,何过龙树。

 

看到这一段就很感慨,我们研究人类的文化史,会发现人类的可悲与丑陋。普通人争名争利,而学术界则是在观念的意气上争得很厉害,有时候恨不得把你打下十八层地狱。不要以为修道的人就是无我,要做到如《金刚经》中所说的‘无诤三昧’,在言语上没得争斗、没得意见,那才是真正达到无我。晚清刘鄂的《老残游记》有几首好诗,比如‘自从三宿空桑后,不见人间有是非’即是其中好句之一,你若真修行,放下俗家的执著,岂还会有人世间的种种纷争呢?世人为名利争,学者在见解上争,美其名为了真理,其实往往掺杂著人性微妙的弱点在里面。比如佛教,在释迦牟尼佛圆寂后弟子们就分为三十几个宗派,争论得我不服你、你不服我。如果离开学术立场,纯粹从宗教观点来看,都是大阿罗汉,但是怎么搞的,似乎大家还有什么未了,还在那里争谁对谁错,大阿罗汉也许没啥问题,终究能了,但他们 弟子就愈争愈扯愈陷愈深了。到了中国的唐代,佛教又有十个宗派的争论,古人如此,现在也一样。《宗镜录》在这里就替我们提出一个结论来澄清。

 

‘是以智者大师,于净名疏中问云’,智者大师是天台宗的创宗祖师,也是走龙树的学术系统。这里有一个秘密,这个秘密一千多年来少有人提及。玄奘法师到印度,涉及两个主要的学术系统,一个是龙树菩萨系统,《大般若经》及《中论》都是他翻译的;另外一个是唯识宗,无著菩萨系统的著作也是他的翻译。

 

龙树学术系统,玄奘法师是跟一个在家人学的;唯识法系则是依戒贤法师。当时戒贤法师已是一百多岁了,很衰弱,看到玄奘法师很高兴地说,我忍著不敢死就是为了等你来。在玄奘法师的传记中,记载他碰到过龙树菩萨的真正弟子,据说已八百岁。这位大师不出家,在家又不像在家,就像中国人所说的隐士一类,旁边有两个侍者,这两个徒弟都两百多岁了。玄奘法师想跟他学,很多人都以为龙树的系统走般若路线,讲空,以证人空法空为下手外。这位隐士说要玄奘留在他那里二十年,而且初步就是学医药,要先能证得长生不老的果位,要有那么长的寿命才能修完一切佛法。玄奘法师考虑了以后说,我不能留在这里跟你学,我离开我的国家时发过愿,二十年要回去啊!我留下来跟你学二十年,学不学得成还不知道,但我若到时不能回去,我觉得对不起我自己的国家,因此请你原谅。他就这样离开了。

 

龙树菩萨是八宗之祖,他年轻时,一切的旁门左道无所不通,真是‘理无不穷、事无不尽、文无不释、义无不诠’,他的学问可真是汪洋渊博,智慧浩如烟海。

 

真理一个法万千

 

智者大师以《法华经》为主,用《大智度论》及《般若经》为向导,,创立了天台宗。龙树菩萨的学术以华严、般若为主,而华严宗的祖师所走的也是空宗、性宗。虽然如此,智者大师也非常注重唯识。《净名经疏》就是智者大师对《维摩诘经》所作的注解,他在疏中对于当时人们的争论有所回答。当时的争论是,‘今依龙树之学,何意用天亲之义。’你依的是般若、讲空,为什么还讲唯识的道理呢?

 

‘答:龙树天亲,岂不同入不二法门乎?今本为佛教,随义有所开而用释,何得取舍定执也。’智者大师这样答覆,龙树菩萨与天亲菩萨都是悟道的大师,而天下的真理只有一个,道体都是一个,难道还有不同的吗?现在为了佛法的弘扬教化,因此随著佛的教理而用各种的方法来开示、注解。如果学了某个法门,抓住某个学理而否定了一切,这就执著得太过厉害,就叫‘定执’,这是不行的。

 

病结要解析清楚

 

‘若分别界外结惑生死及诸行名义,当细寻天亲所作’。假如自己要研究‘界外’,三界的内外,这宇宙之间及人世间的结惑生死,和诸行名义,那就要好好研究天亲菩萨的唯识道理。结就是结使,惑就是烦恼、念头。比如,我们打坐时都不要妄想,但是妄想不请自来是什么道理呢?就因为有结惑生死,有一个关键的‘结’在那里解不开。好像每个人的个性不同,那个个性就是禀赋的业力所形成的,也就是结使,那个结就使你一直这个样子下来。我们如果研究自己有时候都会讨厌自己某部分的个性,讨厌它就把它给改了,这就是解脱之门,为什么呢?因为那牢牢的结使被解开就脱困而自由自在了。普通我们说,打起坐来什么都不管,只要一句阿弥陀佛或是参一个话头就是了,其实一个万金油是治不了那么多的奇病怪症的,并不是法门不对,而是众生的根器不同。为什么会有各种不同的心性呢?‘诸行名义’,一切的心理行为,范围不同、作用不同,所以名称不同。这方面当依天亲菩萨所著的唯识来仔细研究,这有助于达到毕竟空,因此先要把百法明门给搞清楚。

 

入道要心空干净

 

‘若观门遣荡安心入道,何过龙树。’如果分析每一个心理的状况、心理的烦恼,假使专走这种分析的路线,不成为学者,就成为疯子。非经过分析无法透彻地了解各种心性的道理,但是若太执著分析则心性就无法解脱开来。有利就有弊,因此般若的空与唯识的有非同时学习不可,这是佛法的谈空说有。修行观心的法门排遣心中的妄念,使妄念不起与道相应,‘何过龙树’,这就离不了般若空的法门,但是光是走空的路线,一路空到底,最后会变得糊涂,变成台语所说的‘空空’,那就昏头昏脑了。如果想走空的路线而不变成糊涂,就要自己去分析心相。这几十年来我接触很多有学问的人,有学问的人来学佛修道几年来不能成功,因为他所知障的执著太重;但是我也最喜欢有学问的人,要不然讲了半天什么都没有听懂,看起来好像有道,但那是假道。因此,这是很难的,要有学问、有智慧,还要有空的道,这上哪里去找呢?真正一个学道的人,上面告诉你唯识法相宗的分析是学问路线,学问真正到了极点,精思可以入神,也可以入道,就怕你未真精思。然而像六祖一样一字不识,万缘放下、万念皆空也可以成道,就怕你未真空。

 

修行是科学的实验

 

若不取地论、摄大乘论相映望者,他或谓于非义理多端强说也。

 

假使学佛的人不取《地论》和《摄大乘论》,一个是唯识的,一个是般若的,来掺合研究,虽然是在学佛修道,但是不合义理,走的是歪路。因此,我经常讲,学佛是科学路线。所谓科学,是先有理论,懂得了这个理论,再进入实验室去实验、求证,不可以马虎。不可以上来一盘腿或是一读经就说我已经在修持了。

 

故知菩萨制作,一一关于圣典。故非出自胸襟,广引证明令生闻慧。宗镜纂集大意亦同。

 

因此一切佛理的著作都是与佛法有绝对真实的关系,不像后世一般人是由心理的妄想编排出来的,而是‘广引证明令生闻慧’,引用种种经论来使一切众生得到多闻的智慧。‘宗镜纂集大意亦同’,永明寿禅师说我这本《宗镜录》制作的目的也是这个样子。

 

根尘相对产生的修持境界

 

若不先明识论天亲、护法等,剖析根尘微细生死,又焉得依龙树观门遣荡。如无差别,无可圆融。若不先胗候察其病原,何以依方施其妙药。

 

这个道理在文字上非常明白,不需多加解释的。我们学佛的人,在佛法的修证上,首先要了解两个基本的理论。一个是般若,另一个是唯识。假使我们不了解天亲菩萨与护法菩萨所说的唯识系统,那又如何能以龙树菩萨的空观化除凡夫的粗细病执。这个唯识的理论在干什么?四个字‘剖析根尘’,分析得很清楚使我们了解什么是根尘。根是眼、耳、鼻、舌、身,是生理这部分起作用的。比如,我们静坐,不管是参禅、修密、念佛、止观等等,各种法门,许多人在打坐时都有身体的感觉,四大的障碍去不掉。前面我们讲到身见最难忘了,一个人学佛身体的障碍去不掉,即被眼耳鼻舌身的身根所制。眼耳鼻舌身即包含了四大地火水风的变化,这个最难去掉。

 

其次,什么是尘?比如,大家打坐时常说,眼前看到光及各种境相,这个就是尘,是意识的思情。那是平常我们看过的东西,成为意识思想的东西而累积下来的一种染污。染污到你打坐时,因为生理的变化而引出思情所起的作用。有些人会因此而认为这个是好的境界,有些人则害怕会走火入魔,都是自找烦恼,原因在理论上搞不清楚,没有自我‘剖析根尘’。因此身根及思情上即精神意识上所发生的现象,假如自己在用功的过程中看得很清楚,就知道是不实在的,只是过程。比如大部分的气机,这种风大的作用,当它经过后脑这一部分,往往眼睛闭著也可以看到很多的境界。实际上,拿现代的观念来讲,后脑部分有视觉神经,这个视觉神经受到了气血的刺激而发生阿赖耶识识根的一种反应现象,既不能认为好,也不能认为坏。当气机真的上顶了,这种现象就自然消失了。

 

这种现象好比气候不好的时候,你在海中航行或是在空中飞行,会看到虚空中有很多的雾呀云呀,有许多虚幻的境界。假如是在海上,在台风要来以前的天气,往往在海洋上会看到有城市、有人、汽车等幻相。我们用功到了这个境界可不是走火入魔,也不是眼通起作用。认不清楚的就是对佛法没有真正的认识,因此必须对唯识的道理彻底地体会清楚,才能‘剖析根尘’。这点很重要,一点一点把它认识清楚,哪些是六根的作用?哪些是六尘的作用?

 

预知时至的大儒

 

‘微细生死’,这点更重要。很多修道的人说了生死,或者说死时也可能作主,预知时至。现代少了,因为现代工商业社会专修的鲜有。修到预知时至,也不算解脱的境界。知道自己某日某时要死,因此在事前通知了许多的亲朋好友。比如,明朝的一位儒家罗近溪他没有学佛,也没有修道。但他是属于王阳明这一派的大儒。他早在半年前就写信向学生们通知,他哪一天告别了,因此到时学生们都跑来了。那一天,他洗好澡、穿了衣服准备走了,那些学生跪了下来请求他多留些时日。他说,你们都看不开、舍不得,好吧!多为你们留一天,明天再走吧!到了那个时候,‘对不起,不留了。’隔天他就死了。像这样看起来很了不起,好像了了生死,但是大有差别。像罗近溪是否了了生死是另外一个问题,我们不讨论。但原则上讲,能预知时至并非就是了了生死。

 

就佛法来讲,生死分为两种。一种是分段生死,众生在六道中生生死互,死后升天、下地狱或变畜生、畜生变人,这种生死轮回在佛法就称为分段生死,一切凡夫都在分段生死中。但是要注意哟!我们本有的生命是不生也不死的,现在看到死了又生、生了又死,这只是个现象,不是根本。就好比电灯,开关打开了,灯就发亮,关起来就暗了。灯亮了叫生,灯暗了叫死,但并不是电不存在,这就叫分段生死。

 

生死现象的粗细

 

一般修道的人或是证到阿罗汉果位的人,例如声闻、缘学,他们彻底了了生死没有?不见得!他们了了分段生死而走入变易生死中。像中国所讲的神仙乃至能白是飞升的人,他们往往还在变易生死中,当然并非全体如此。他们能把分段生死的方式靠做功夫修持变化,本来六十多岁要死,他可以拉到好几百岁。其实好好反省自己,我们没有修道的凡夫也在变易生死。像婴儿满月时,已经不是生下来那一天的婴儿了,也刹那刹那在变易中。每个人每天生理都在新陈代谢,十八岁比十七岁老一点,十九岁又比十八岁时老了点。你们从年轻蹦蹦跳跳到现在大学毕业,起码都是二十几岁的人,如果到幻稚园,人家看到你们也是老头子、老太太,早就变易了。其实人生随时都在分段生死及变易生死中而不能了生死。因此我们对于自己微细生死的关键及了生死的微细道理,必须研究唯识学才能有基本的了解,了解了才可以修持。所以说研究了唯识才能‘剖析根尘、微细生死’。

 

劝人放下易,自己做到难

 

‘又焉得依龙树观门遗荡。如无差别,无可圆融。’再说,假如不了解‘唯识有’,即一切法皆有的现象世界,光是念《金刚经》、《大般若经》,光讲空没有用,空不了。空宗是龙树法门,就是般若宗。般若宗是以空观的法门遣荡一切,把一切都丢掉,因此禅宗讲放下就是。大家也会讲放下就好了,其实哪里放得下。今天很冷,放下来就不冷了,不打喷嚏也不流鼻水。但是放不下的啦!这个肉体的障碍就是放不下!为什么大家明知一切皆空,先不讲学佛的道理,就世间法方面,儿子、孙子许多闲事放下就好了,劝人家的时候和大师一样讲得很好,但是自己却一点都放不下。这就是无法遣荡。换句话说,理上知道是空,为什么空不了呢?因为对你来说,现在的一切,身体也好,房子也好,通通是实有。这个‘有’从哪里来呢?他说,你要是不从唯识学把它分析清楚,光是能把《金刚经》、《大般若经》倒背如流,还是无法彻底将根尘等一切清除。因为不懂唯识,往往在境界上将一些状况认为那是空。

 

‘如无差别,无可圆融’,般若讲毕竟空,唯识讲胜义有,两个完全对立。在本体上面,万法皆空,一起用则样样都有。空有之间搞不通它们的差异,也就‘无可圆融’,无法融会贯通它们。

 

‘若不先胗候察其病原,何以依方施其妙药。’这句话很清楚,就是说如果生病了,若不先望、闻、问、切,仔细观察、诊断生病的原因,那么如何开处方来对症下药呢?学佛修道,法门那么多,也要先了解自己的缺点或心理毛病的所在,才好抉择适合自己的法门来加以对治。

 

返回[广州华严寺网-般若文海]首页 | [繁体版]



 
广州华严寺网 Copy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