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章)

 

南怀瑾教授讲述

 

第八章  面目悔向镜底讨

 

若能就旨圆融自无取舍,则尘尘合道,信行同法行之机,念念归宗,教门等观门之旨,如是则无一心可照,谁执观门,无一法可闻,孰论教道,方入宗镜与此相应,未达斯门终成隔碍。

 

这一段是说,若能把佛法的宗旨与教理完全圆融了,自然没有取舍分别,那么也就能‘尘尘合道’,人世间世俗上的事,都合于佛法的道理。信佛法的行为与佛法本体的功行都是同一个东西,念念皆归到佛法里,无所谓教理,无所谓方法,教门与观门的宗旨都一样。如是,则无一心可照,谁来执著观门?无一法可闻,如何论教道?如此方人宗镜,与之相应,如果未能通达这个道理,终究还是有障碍阻隔。

 

且教中具述有二种修行人,一是信行,二是法行。萨婆多明此二人位在见道。因闻入者,是为信行;因思入者,是为法行。

 

‘且教中具述有二种修行人,一是信行,二是法行’。佛告诉我们的教理中,关于修行的正路有两条:一是‘信行’,由信念而修行;二是‘法行’依佛法而释迦牟尼佛涅槃后,佛弟子分成很多派,对修持方法各有不同看法,这里提到萨婆多派和昙无德派。

 

‘萨婆多明此二人位在见道’。萨婆多派的理论认为,光从信行而入道,或依佛教教法而悟道,这两种人初步的程度在‘见道位’。懂了这个理,或见到空性,是见道,然见了空性,破了我见、边见,但思惑没有断。贪嗔等习,以及习惯性的思想残余这个力量还没有达到空,换言之,空只切掉了一半障碍。古代有一位悟了道的人去见一位大师,他对自己有点怀疑,虽然见了道,还是有困扰。这位大师告诉他,这就好比把窗子戳破一个洞看天空,空是空,但只是一小孔,要慢慢把窗子打开,房子也拆掉,在高山顶上、半空中看空又不同,这还得靠功力慢慢增加。一般人修持,为什么有困扰呢?因为教理不通,不去研究经教。我经常拿一个比喻告诉大家,你们看过点蜡烛了吗?(也许千百年后看不到了)蜡烛虽然在燃烧,黑烟也同时不断地冒。懂了蜡烛燃烧的道理,你有一点定力,如同烛火的亮光,烦恼犹如黑烟尽管让它冒,没有关系,你只管亮光,不管黑烟,慢慢使它消掉,此所谓渐修。但渐修与顿断、顿悟又不同了!

 

萨婆多派认为这种信行是法行来的,位在见道。

 

‘因闻入者,是为信行;因思入者,是为法行’。因为听到、看到佛经而进入这个境界,这叫信行,因信而修行。因参话头、或念佛、或修止观法门而来的是‘思入’,这个叫法行。这是佛涅染后小乘说一切有部——萨婆多派的看法。

 

见道是菩萨行的序曲

 

昙无德云,位在方便,自见法少,凭闻力多,后时要须闻法得悟,名为信行;凭闻力少,自见法多,后时要须思惟得悟,名为法行。

 

昙无德派认为,见道有信入的、有法入的,只能说还在‘方便位’而已。昙无德派给这两种位阶的评价并不高,换言之,只是预备生或旁听生,还没有成为正科生。什么理由?‘自见法少,凭闻力多’,自己悟到的少,多半凭籍佛或祖师悟道的理论的帮助,而又懂了一点,那是靠人家、靠老板那里借来的钱,这老板是释迹牟尼佛,自己真赚到的本钱太少。那么,这一类人,以后还要慢慢用功,将来‘闻法得悟’,忽然听到善知识的指导,或者看到佛经某一句话,突然彻悟了!才谈得上是信行。

 

假使‘凭闻力少’,经典看得少,听善知识指导的机会少;‘自见法多’,靠自己悟过去这一方面道理的多,那么,这一类路线的,将来还要‘思惟得悟’,自己必须好好地参究,才能真正彻悟,这一种人谓之法行。

 

昙无德派是律部中的一派,对‘信行’和‘法行’的判别如此。然而昙无德又认为,即使到了此一境界,也不过进入菩萨方便位而已!所以,学禅宗的要明白,何况没有真悟,就算是悟了,也不过是‘方便位’而已!还只是行菩萨道的前奏,不要以为悟了道,就颠狂起来,最后只是一个嘴巴厉害,变成言字旁误,要晓得此时还在方便位上。

 

萨婆多与昙无德两派理论,对信行和法行的判别,看似有差别,其实并无多大差别。‘见道位’,并非见道就行,譬如我们看到银店里的金刚钻,难道‘看到’了这个戒指就是我的吗?不是的。此在‘见道位’,我们还得一毛一毛赚,赚够了几十万再把戒指买回来套在手上。即使套在手上也还不属于你的,算不定明天被小偷偷走了,也会掉的。所以,见道位也等于方便位,还不是你的,教理要搞清楚。

 

因此自己用功的人,自己到了什么程度?何必随时要老师!有时我被问烦了,什么老师、老师,我死了你怎么办?你也要活下去,自己走路,为什么不把教理搞清楚呢?

 

以上所讲是印度萨婆多派和昙无德派的看法。那么,现在讲到在中国方面,天台宗智者大师创立的‘止观’派呢?

 

止观云,若论利钝者,法行利,内自观法故;信行钝,藉他闻故。

 

在中国佛法,天台宗修止观的智者大师对法行、信行又另有看法。智者大师是中国的小释迦,他等于当时中国的现代佛。智者大师的判教说,人的根性有利根、钝根。所谓利根,是绝顶聪明的利,像快刀一样快。利根的人是可爱!你叫他向后转,他不转,后面一定有人打我,倏地他走了!叫笨人向后转,挨了耳光还莫名其妙,怎么有人在后面打他呢?利、钝之人差距悬殊。

 

智者大师说,法行人利,靠自己内在参究用功,观心进来,信行人钝,靠佛菩萨、善知识帮忙指导,不是自己参悟来的,问一点懂一点,不问则不懂,这就是钝根。所以禅宗祖师马祖有时候骂弟子‘钝根阿师’,就是这个道理。

 

又信行利,一闻即悟故;法行钝,历法观察故。或俱利,或俱钝。信行人闻慧利、修慧钝;法行人修慧利、闻慧钝。已上且约三师所说。自然不可偏执,观心与教道,定据听学与坐禅。今若得一心万邪灭矣,则何心而非教。若一闻千悟,获大总持。则何教而非心,何教而非心则心外无法;何心而非教则法外无心。

 

‘又信行利,一闻即悟故;法行钝,历法观察故’。但反过来说,真的利根的人,信行不同,一听说空,一句话,已经到了!空嘛!就空下去了!禅宗有一辈子就说一句话的,随便什么人问他,他只答‘莫妄想’,很多人因这句话而开悟,不妄想就不妄想了嘛!可是我们都是钝根,两腿一盘,师父叫你莫妄想,你还反问怎么莫妄想?此即钝根。莫妄想还盘腿干什么?站著也好、躺著也好、坐著也好,莫妄想就是了嘛!

 

所以说‘信行利,一闻即悟’,这是真信。如果听了以后,还要打坐三十年修到不妄想,那就是‘法行钝’,‘历法观察敌’,靠这个方法慢慢研究观察才达到。

 

‘法行利、信行钝;信行利、法行钝’这是两种相反的说法。

 

‘或俱利,或俱钝’。另外,有信行、法行俱利,也有信行、法行俱钝的人。这是讲人的根器各有不同。佛法叫‘根器’,用现代心理学名词叫‘性向’不同;用医学来讲,头脑不一样,有些人冬瓜,有些人西瓜,有些人南瓜,各人脑瓜子不同。

 

他说有些人‘或俱利’,信行与法行两者皆利,悟性非常高。譬如昨天跟同学讨论到,有些人记忆力非常好,大概现代青年的脑子都训练到这种程度,很会考试,那我真是佩服。老实讲,现代的联考,叫我考,我宁可不读书,一定考不取。现代许多年轻人,脑瓜记忆力之好,没有话讲,当然是死记的,联考过了问他,什么都忘了。虽然记忆力好,悟性却差得很。有些天才悟性特别高,你叫他记一样东西就不行,记性差。脑子前后左右的部分不同,用处不同。

 

有些人两样都利,又有信心,修行又好。然而往往有些人,修行好,信行没有了,看到佛满不在乎!认为自己与佛差不多,这是信行差了!有些人盲目地变成迷信,不研究佛法。有些人两样都钝,钝得气死人,像用一把钝刀裁纸,很麻烦。

 

‘信行人闻慧利、修慧钝;法行人修慧利、闻慧钝’。再分析,有些信行的人闻慧利,一听就懂,但是功夫证不到。有些法行人修慧利,闻慧钝,叫他住茅棚闭关打坐,本事大得很!叫他讲经说法,结结巴巴讲不出来,般若讲成‘菠菜’;真如讲成‘斤如’(台语),这就没有办法!

 

全心是三藏

 

‘已上且约三师所说’。以上举出佛弟子印度两派和中国天台宗智者大师等三种说法。

 

‘自然不可偏执,观心与教道,定据听学与坐禅’。

 

后世学佛的人,不可偏执某一方面,或者认为只要修行,不看经典才对;或者执著只要看经即可开悟,不需修禅,有所偏执就错!

 

‘今若得一心万邪灭矣,则何心而非教’。

 

如果真正明心见性,悟到了一心,那么这些偏差没有了。‘则何心而非教’,这个时候一切教理自然通达,这是真的,现在大家流行讲禅宗,不是那么容易啊!禅宗真正悟了,所有经典,没有看过的,拿上手都看懂了,不要人家教的,如果你相信自己有点道理,千万不要这里悟了,那里看经却‘误’了,那就更糟糕!真正悟了,所有经教的道理,世间一切学问拿上手,人家要学五年,你几个钟头就会了。智慧的灵光自然显现,这是真的,什么理由?心的力量,真正悟道,心就有这个力量,所以说‘若得一心万邪灭矣’。懂了一点,其他千百样都懂了,‘若一闻千悟,获大总持’,一切世间学问、出世间学问,总纲抓在手里。

 

‘则何教而非心,何教而非心,则心外无法;何心而非教,则法外无心’。

 

心与教两面都说了。真地悟道、明心见性,什么道、什么法,你统统彻底了解了。所以说何心而非教,何教而非心,没有差别!

 

以上是一段。接下来又是另一段,也就是修止观的要点,比如大家念佛一心不乱就是止,如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观。乃至坐禅的人,一念清净、一心不乱即是止;如何开悟就是观。又等于修密宗的人,如何念咒子观想开悟?观想成就即是生起次第,包括了止,然后由生起次第达到万缘皆空的圆满次第就是观。如果拿止观二字言,一切佛法大乘、小乘、三藏十二部都是止观,没有不修止观而能成道的。止观是因,果是定慧,定慧等持.自然能成就、得道、了生死。

 

这里引用智者大师天台宗的止现法门,学禅不要轻视天台宗止现法门。第一、先了解小释迦智者大师;第二、止观法门包括一切佛法的修持。譬如西藏密宗黄教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的修持方法,全是止观,止观是一切佛法的正统修法。

 

但是有一点要搞清楚,我们修天台宗止观,坐在那里打起坐来,呼——吸——呼,然后听听鼻子,问他修什么的?‘修止观’,笑话!这样就叫止观?那不过是呼吸、调气,是修止观法门开始调整的步骤而已!

 

然而后世的人就把那个抓著当止观,于是乎几十年打坐,一天到晚听呼吸、观鼻子。你观这个鼻子做什么?鼻子两个烟囱,等断气后,不过是一块臭肉。而且你猛观气干什么?气是你管得住的吗?那个气被鼻子吸进来,一定要出去,出去又吸进来,你管它干嘛!你想把气管住不吸、不呼,不可能的。

 

所以为什么大家修止观不能成就?都是拿到草纸当公文、鸡毛当令箭。现代人很好玩,问他修什么?修止观,接著不要问了!他坐在那里搞鼻子呼吸,还以为这个就是止观。还有些人问他打坐干什么,‘守丹田’,肚子修得大大的。女孩子尤其不能注意丹田,注意丹田非出毛病不可,要人命的!至少变得月经不正常。有些人一打坐,哟!气脉通了,任督二脉通了,结果一脸乌黑,搞得肝脏发炎,神经紧张;再不然红光满面,血压高,真的,不是跟你们开玩笑。所以不管止观不止观,必须先把教理搞清楚,才来谈修持,不要乱搞。

 

以前我经常提到,有一古人说人生只有三件事,不是自欺就是欺人,再不然被人欺。一般人一辈子就是做这三件事,自己还认为很高明。有时自欺,天大、地大、我大,我最了不起;再不然欺人,有一点鸡毛蒜皮的功夫,气通了,告诉大家这样通、那样通,害别人生了病都不知道;或者被人欺,人家靠近你耳朵秘密传你一个方法,你把它当宝贝,不能讲。佛法是公开的,凡是道是天下的公道,是大家的,没有什么可以欺人的地方。现在我们来谈这个道理。

 

这是倒楣大团圆的地方?

 

更约智者大师对法行二人,以止现安心,随四悉檀意,以逗机宜,俱令人道。

 

佛法到了中国,天台宗智者大师把信入、法入两种人的修行方法,归纳为止现法门,修习止现法门可以得到四悉擅。悉擅是梵文,很难翻,我们不讲教理,不然又是一大堆理论,听起来很麻烦。

 

智者大师归纳出佛法修持的方法,达到了四种很高成就的境界,使任何一种根器的一般人皆可入道。

 

师即问言,汝于定慧,为志何等。

 

这是智者大师的教育方法,等于一个学生来报名学佛,先要问他为什么学佛、打坐?为什么要求智慧、修定?‘为志何等’,为什么学佛?

 

几十年来的经验,我也常感觉到,第一句话很重要,有些人很干脆,我说年轻人好好地人不做,来学佛打坐干什么?他说想练功夫,噢!我说这样啊!那你到功夫馆去,佛法里有个什么功夫?就是给你坐好也要四、五十年工夫,你头发都白了!父母养你二十几年,结果你来学这一套连吃饭都吃不饱的事,你学了干什么?学佛是学空的,不要负了亲恩又负了佛恩。如果说我想成佛,那还差不多,但是几十年来没有听到一个敢说这种‘狂话’。

 

从某一角度来看,这种‘狂人’,很值得欣赏,其狂亦可观也!但是没有这样气魄的人。再不然问学佛干什么?‘人生没有什么意思’,人生没意思跑来学佛?学佛就有意思啦?你的观念是人生没有意思才来学佛,难道学佛都是倒楣来学的。我这里本来有一幅对子;

 

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

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

 

人家说老师这幅对子好,我说这幅是挂在外面做招牌的,里面有幅真对子:‘发财不相见,倒楣大团圆’。有钱得意之时不见人影,人生没有意思才跑来学佛,你说那佛家是什么呢?这不成了倒楣大团圆的地方吗!

 

这都不是佛法的道理。还有一些人,唉呀我想了生死,我说你对生死有没有经验?当然没有死过,那你了个什么生死?讲得恍恍惚惚。我这个话不是在跟诸位讲笑话!换言之,在坐诸位要弄清楚为什么研究这个?晚上的日子好过得很耶!买一张电影票去修止观,随便到哪里玩都很好,跑到这里来搞这个,这个玩意是什么?别弄错了。

 

所以智者大师问人家‘为志何等’?为什么学佛?你的立志是干什么?

 

其人若言,我闻佛说,善知识者,上四月形光,渐渐圆著,又如梯蹬,渐渐增高,巧说转人心,得道大因缘,志欣渴饮,如犊逐母,当知是则信行人也。

 

假定有一种人,智者大师的经验,你问他来干什么?他说我听佛说的,善知识明师很重要,明师像天上的月亮,渐渐光明,越来越圆。大善知识又像登楼的梯子一样,让人渐渐登高。大善知识的善巧说法能转人心,是使人可以得道的大因缘,所以对于老师我非常仰慕,希望你教我,好像小牛跟著母牛,左转右转,老师早、老师好、老师不得了、伟大……一大堆。当知这一类人是信行人。此信行还不是大信行人,往往在某一段时间有兴趣而已,或者此信有一点问题,什么问题?盲目信。

 

你说老师怎么样,老师是人,释迦牟尼佛也是人耶!看《金刚经》就知道,《金刚经》讲得最平实:‘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佛化缘回来吃饭,饭吃饱了,把衣服整理好,钵洗好,脚上沾了泥巴洗干净,然后铺好坐垫准备休息……,就是这么平常。金刚经并没有说佛出门走路离地三尺、一身放光等等。

 

若言,我闻佛说,明镜若不动,色像自分明,净水无波,鱼石自现,欣舍恶觉,如弃重担,当知是则法行人也。

 

另有一类人,问他为何学佛?因为他了解一点佛法,或者东听一点、西听一点,道听涂说,或者看经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他也许这么说,如果心里没有妄念,一切事相像在玻璃境中一样,照得清清楚楚;又如净水无波,水中鱼石看得明明白白,讨厌自己烦恼、妄念多,脑子不清净,想来跟老师学打坐,求解脱。这一类性向动机来的,接近法行人,只想从功夫路线来,不想从学理路线下手。

 

‘既知根性,于一入所八番安心’。智者大师的教育,学生跟你学,你要先了解他心理的动机为何?观察他根器的利钝,如果是一把钝刀,你的教育法是找一块磨刀石,叫他天天去磨;利刀不能再磨了,再一磨就要发疯了!利刀要想办法使他钝;钝刀要想办法使他利,这是佛法的教育法。

 

你知道了此人根性,对于此人要使他自己能够安心、能够明心见性。

 

咄,‘善男子’,无量劫来饮狂散毒,驰逐五尘,升沉三界,犹如猛风吹兜罗毦,大热沸镬煮豆升沉,从苦至恼、从恼至苦,何不息心达本,以一其意’。

 

‘咄’等于发脾气骂人。智者大师的教育法多半第一棒就打下去,咄!善男子,你要晓得一个人的生命,从无量劫以来都在饮狂散毒。以佛法看来,世界上没有一个正常人,都是精神病、狂人,心里发狂,如中毒一般,追逐色声香味触五尘,在三界中升沉,在男女的观念里滚来滚去跳不出来,像打摆子一样,今天清净一点,明天又不清净,后天又清净起来。被一股风力吹动,好似猛风吹木棉花,以中国的语言表达,就像三、四月开在杨柳树的白花,微风一吹,漫天飘散,兜罗毦像柳絮一样轻。

 

他又说人身无始劫以来,像在沸腾的热油祸中煮豆子,上上下下翻腾不已。唱京戏的有两句话‘过了一天又一天,心中好比滚油煎’倒是很恰当地形容了这个人身。人身在滚烫的油中还跑得满快乐,‘从苦至恼,从恼至苦’,由痛苦到烦恼;由烦恼到痛苦,不要看成玩文字,苦和恼两样,烦恼是轻微的痛苦;严重的烦恼就是痛苦。

 

‘何不息心达本’,何不把心念休息下来,‘狂心顿歇,歇即菩提’,就回到生命的本来,即佛的境界,一放下就息心,回到本来面目。禅宗祖师这句话了不起,‘本来面目’——中国禅宗祖师所创,此话用了几千年,很简单,仔细一想真厉害,人活了一辈子,自己面孔长得什么样子?不知道。我是没有看过自己长得什么样子,不晓得诸位看过没有?世界上真正准确的镜子很少,就算准确,镜中影像左右相反,镜子里看的也不是我们本来面目。我们活了一辈子,本来面目看不见,因此‘生不认魂,死不认尸’,人活著,自己灵魂什么样子,没有看过;死了以后灵魂回转来看自己尸体,不认得。

 

最近有位同学翻译了一本有关投胎研究的书,西方心理学家做实验,以催眠术使人回忆投胎的过程,内容牵涉很广,颇有研究价值.催眠回忆时叙述妈妈前生是他什么人,爸爸前生是他儿子,投股成为双胞胎时两人吵架,一个要红头发、一个要黄头发,各人抢‘尸体’等等,很妙的一本书。

 

‘生不认魂,死不认尸’,众生自己的本来面目没有看过,所以要息心达本,认识我们心性的本体。

 

‘息心达本’就是明心见性。‘以一其意’是方法,在没有明心见性以前,修持止现只有四个字:‘以一其意’,把意识专一起来。

 

‘意若一者,何事不办’。专一意识,没有事情办不成。观心也是意识专一,佛经八万四千法门,真正修持方法就是一句话:‘系心一缘’;释迹牟尼佛告诉我们:‘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若能心念意识专一,身心便有转机,只看大家能不能专一!

 

譬如现在很多同学学佛、学打坐,为什么没有效果?因为不能‘以一其意’。有的也是偶然瞎猫撞上死老鼠,撞到一下子而已。一些人学佛好些年,外表看起来在打坐,里面热闹得很!又要听呼吸!又要念佛;这里有思想、那里又腿痛;这儿脚发麻、那儿又有声音来,吵死了!一会儿又讨厌人家从你前面走过、一会儿又怕风,你看你那个意在那里闹得厉害!真一心,或者一句佛号,专一其意,没有什么困难,就是一句话:‘以一其意’。总之没有境界、没有效果,是因为你的意不能专一。

 

返回[广州华严寺网-般若文海]首页 | [繁体版]



 
广州华严寺网 Copy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