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镜录略讲上册

(第四十四章)

 

南怀瑾教授讲述

 

第四十四章  梦醒梦还真

 

上次《宗镜录》正式介绍到《楞严经》‘七处征心’,讲到明心见性的最高原理。佛的说法是,心物一元的心性之体,涵盖乾坤、包括整个宇宙。‘宇宙’是科学上的名词,在观念上可以说是无量无边的;但也可以说是有量有边的,因为三千大千世界的宇宙观念还是有限量的。此处是借用宇宙一词来说明无量无边的大宇宙,不过是本体心中的一点浮尘而已!

 

随时反照——境惑不牵

 

所以,我们不需要闭眼打坐,守著尸体般的身体,在那里做许多幻想,而把这个认为是自己的心性,大的不认,反倒看牢小的。比如,面粉是麦磨成的,在麦尚未变成面粉以前,它的能既无形像又不拘于一处,结果我们没有从这个立场去想,就把一个馒头当成面粉或麦子,而且坐在馒头当中,自己觉得是盖天盖地,不知天高地厚,洋洋得意。释迦牟尼佛提示到这里,最后他说了一句话:‘如来说为可怜悯者’,一切众生认不清这个原理是最可怜的。

 

如上所说,见性周遍湛然似镜常明,如空不动,万像自分出没,一性未曾往还。

 

《楞严经》上佛明白地告诉我们这个道理,一切众生的能见之性无所不在,周遍圆满如大圆镜一样,永远是清净、光明的。好比在高山顶上或飞机上看太空一样,万里无云。

 

‘如空不动’,这句话是比喻,像虚空一样不动。大家看佛经,往往在这个地方上当,虚空在动,整个宇宙都在轮转,不过动得太大,眼睛的感觉能达的范围好像不动。读经典读到此处要特别留意!比如翻译‘真如’,往往把真如当成死板的东西,‘如空不动’,‘如’是借用词,告诉我们这是个比喻,不要上当。

 

‘万像自分出没,一性未曾往还’,万有的现象出没,即生死、生灭,好像这一下生、那一下死了。所谓百千万念在一瞬之间,它只是时间、空间中的万象变化。万象的本身无自性,它自己分别出没、生灭,至于能生万象的自性并没有离开。生固然不带来,死也没有散灭,它是如如不动在那里。永明寿禅师要我们体会这一点。

 

但随生灭之缘,遗此妙明之性,是以一切祖教,皆指见性识心,不从生因之所生,唯从了因之所了。

 

把万象之体与用分辨清楚以后,他以告诉我们,一切万有之起用依他起,‘随生灭之缘’,生灭是轮转不停,所以叫轮回,永远不停地变化。佛学对因缘是言其现象,在中国文化《易经》的观念叫变化,万物皆是变化。他说我们被生死迷惑,跟著生死的现象跑,忘记回来找自己,因此抛弃妙明的本性。

 

‘是以一切祖教,皆指见性识心’,所以一切祖师教育的方法,只是指出要我们如何见自己生命本来的本性,认清楚此心起心动念的作用。那么,如何叫悟道、成道、了道呢?以教理言,两句话:

 

不从生因之所生,唯从了因之所了。

 

在座学佛修道做功夫的要特别注意这两句话。一般人坐下来做功夫,下意识都是求‘生因之所生’。比如有些朋友这两天多用了点功,有时多坐一点,好像又多生出一个道了。

 

我们在璀上总认为多用点功夫,道就来了,此谓‘生因之所生’,如果真如自性能修得成功,那就跟世间的房子一样,盖好要修,不修就坏,那怎能叫不生不灭、不增不减呢?那岂不是有增有减!所以此是现象界之事,做功夫今日做得好、明日做得不好,是境界变化、是生灭,而能使你做好与做不好的那个本体没有动过,那个本体不是‘从生因之所生’,只是‘从了因之所了’,一切完了,一切了了,了不是没有,讲个了字早已不了!换言之,所谓一切空,不是你去空它。你说你坐得很好,心境很空,那是意识、境界,是假空,你那个意识是‘生因之所生’,非‘了因之所了’,自性本空。千千万万记住‘不从生因之所生,唯从了因之所了。’

 

相粗易辩,性密难明,随转处而莫知,在照时而方了。

 

现在讲到‘了因之所了’。要怎么样去了它呢?注意哦!

 

‘相粗易辩’,相是外在境界的现象,‘相’是现象、境界,是很粗的,一般人学佛修道喜欢被现象所骗。比如昨天有位朋友来辞行,他说在国外讲这个东西非常困难,他现在六、七十岁,看了几十年,多数人学这个东西有两个目的:一是想身体健康,求长生不老;二嘴里说求真理,不要神通,结果只要一玩神通就高兴,个个在追求神通,这都是在‘生因’、‘相粗’这方面走,因为‘相粗易辩’,容易搞得清楚。

 

‘性密难明’,明心见性,了因了道,这形而上的本性是怎么样?是非常奥秘的,但不是秘密,人的智慧不够,也懒得去推究它,搞了半天头大不搞了!所以说‘性密难明’。

 

‘随转处而莫知’,一般人跟著现象转。例如普通人一天到晚跟著自己的思想、情绪转,或者今天有点感冒,身体不舒服,脾气大,佛法也变成大脾气。你讲他,他说怎么不好,金刚怒目也是佛法。他是跟著转处而莫知,随境而转。有时候肚子饿一点,胃肠消化系统清理了一点,精神也舒服一点,心境很清净,顿觉大有进步,菩萨加被,再不然是功夫用得好。这些都是跟著现象而转,自己没有智慧搞不清楚,一般人也懒得用智慧,只要境界好、现象好就认为是道了,等到一生病,上了氧气,境界全垮,跟著氧气去转了,双泪悲啼,一下掉在害怕中,前路茫茫,此皆随境而转。

 

那么,怎么去了呢?

 

‘在照时而方了’,随时反照自己,也就是反省自己。我经常跟大家讲,随时要反省自己的境界,是生理影响还是心理影响?有时生理帮忙,影响你这两天精神愉快、饱满,然后觉得自己俨然有道之士。其实那是那两天生理比较健康一点,使得心境好一点。有时心理上偶然瞎猫撞到死老鼠,撞到一点道理,影响生理也轻松一点,如此而已!并非真见道。所以,学佛要随时反照自己,‘在照时而方了’。《心经》讲到用功的关键,‘观自在菩萨’,告诉你‘照见五蕴皆空’,是智慧的朗照,不是把两只眼睛闭起来,拼命往里面照,照到五蕴皆空,你在那里很吃力地玩,玩累了以后照样起烦恼,这不是照。

 

如今不见者,皆被三惑心牵,六尘境换,不知境元是我,翻成主被客迷,但能随流得性之时,自然无惑。

 

永明寿禅师写这本《宗镜录》时是在宋朝,那时同现在一样,一般人为何不能明心见性成道呢?

 

‘皆被三惑心牵,六尘境换’,统统被贪嗔痴三毒的心理作用牵著跑,虽然用功修道,没有反省自己为什么搞这个玩意?或者年轻人好奇,好奇属贪嗔痴的痴,愚痴;有些人对这个世界恨透了跑来修道,这属嗔;有些人为神通、长生不老修道,贪。我们要反省自己的动机,究竟为什么?要检查清楚,这就是照。

 

他说现在一般人为何不能明心见性成道?在动机上,其来因就不正,‘皆被三惑心牵’。

 

其次被‘六尘境换’,有些人坐得好好的,功夫境界,看到光,那不是跟张开眼睛看电灯光一样吗?那是境,是外相,都被外面的境界转变了自己,换言之,都在著相中,被现实的现象所牵引。

 

在理上不透彻,‘不知境元是我’,一切境界都是你变的。譬如曾有位同学很诚恳谦虚讨论这一件事,因为他知道,现在打坐境界都有,比方念头转一下,转到菩萨界马上见到菩萨,如果菩萨相是黑的,他知道这个很严重。也就是说,生理有障碍,会发生这种现象;或者在心理方面,有无始以来愤怒的心情,或很不好的心理形成,愤怒过重,自我过多,就发生这类境界。

 

有些人打起坐来看到红光,当心你身体内部有炎症;看到绿光那更要留意有大问题。这些红光、绿光、黑光……等等都是生理内部反应,我常常告诉大家不要稀奇这些。看到光,以为自己有眼通、神通,我看到很多人,这个也有通,那个也有通,最后都通到没有了,通到某一个地方,死亡了!当然每一个人都要死亡,但被迷惑死亡太可怕了!何必去玩这个东西!

 

其实那些境界‘境元是我’,都是因为心理与生理互相蹭磨而来。譬如静坐,心里想静,但是身体内血液的循环、气机的变化、心肝脾肺肾的毛病照样在。心里静,而身体内部本能有变化,血液流动,甚至流得更好,因为平常用心,血液被思想障碍;不大用思想时,血液流得更顺畅,当它通过身体某一部分时,或者脑细胞、脑神经,或心脏某部分有毛病,血液像水管的水流到该处,通一下通一下,心里意识感觉此外摩擦而发光。

 

还有些人觉得神妙,没有点香,却闻到香味,这些在宗教的教育上也有好处,可以鼓励人。‘唔!很好,了不起!你好好去修,菩萨有感应’。实际上香味何处来?人体内部有香、有臭,以医学道理来讲,如果人体不太有病,当然没有一个人是绝对健康的,真健康的遗体不臭,是香的。口水也是香的,因为张口接触空气中的细菌而变臭。汗也不一定臭,与空气中的细菌接触而发臭。所以人体内部,像胃、脾脏慢慢修养好了,到了某一段时间,反闻到内部香气。人体本来很香。所以,如果讲人体臭,也满脏的,并不高明,其中道理很多。

 

我们费了那么大的劲说明‘境元是我’,一切境界都是我自己的变化。

 

刚刚讲过,一般人学佛用功,喜欢被境界欺骗,境界一来,认为自己有道,好啊!清净啊!好好保留。下午再来,掉了!东西掉了去找回来就是,可是并不简单!大家学佛修道都有此经验,不要自己被自己骗了!那都是瞎猫撞到死老鼠,哟!这是道!不是的。但是在教育方法的诱导上可以用,我们告诉他对啊!好啊!努力下去,那是教育上的诱导,慢慢把你哄进来,再跑两步、跑三步……那等于驴子吃胡萝卜。在北方赶驴子长途跑路,驴子喜欢吃红萝卜,赶驴人就用竿子把红萝卜吊在驴子前面。这是教育的诱导法,不要被境界骗走。

 

如果被境界所骗呢?

 

‘翻成主被客迷’,主观的被客观的轰跑了,把客观的境界当成主观的,大家都是在这样瞎搞。那么,要如何呢?

 

‘但能随流得性之时,自然无惑’,顺其人性而之天性,顺其天之性,而之诸佛自性,一切众生的自性,顺流明心见性的时候,彻底地大彻大悟,才算是大智慧的成就没有迷惑了!否则都在迷惑中,修道被道迷惑。

 

密显本不分

 

复有云,般若唯以心神契会,以心传心方成密付,不可以言迹事相而求者,此是为未入人显宗破执,恐取相背心,情求意解,故有是说。

 

也许有人讲,大智慧的成就‘悟道’唯以‘心神契会’。以中文形容悟道,中国先辈、鸠摩罗什等的著作怎么说?

 

‘心神契会’。中文的神字有好几种解释,以哲学解释就是本性、明心见性的‘性’。心与神‘契’,所谓契,是一点也不差,完全合拢。心与神二者妙会、融会,没有一点缺陷、缺漏,所以古人说得道时‘以心体心’,只有心传心。心与心怎么传?不用嘴巴。有个榜样,释迦牟尼佛拈花示众,迦叶尊者破颜而笑,长相庄严,脸破了还得了!这是说把脸松开一下,那里没有讲话,彼此心里了解,此谓以心传心。他说古人悟道时,‘以心传心方成密付’,这个就是秘诀,道家等有些外道师父传道,六耳不同伟,即三人不同伟,两个徒弟在一起就不伟,这叫以心传心,真不晓得讲些什么鬼话?真正的密,显教也是密,佛经这些就是密,都告诉我们心是那么在!说了半天,我们还是认得那么小,明明白白告诉我们,我们悟不到,这是无上的大秘密,所以说‘以心传心方成密付’。

 

‘不可以言迹事相而求者’,你怎么写此文字讲说佛法?

 

‘此是为未入人显宗破执’,这些文字是为没有悟道、初学佛者,姑且表达佛法的宗旨是什么。破除他的执著,恐怕他把现象、境界当成佛法,违背了心性之体。

 

‘情求意解,故有是说’,因为一般初学佛者,乃至求学,都在‘情求意解’,感情化地,不是理性化地追求一个东西,而且一听到道,想尽办法把他想通。想得通的是意解,不是证道,此仍是意识境界,佛法变成思想的范围。一般人学佛都犯了‘情求意解’的错误。那么,宗教徒们,宗教徒是指广义的,佛教、道教、天主教,包括我的‘睡觉’。人问我信什么教?我说什么教都不信,我信我的‘睡觉’。宗教牵涉到情绪,你的教、我的教……,然后在那里生烦恼,宗教徒烦恼多,为什么?情感化。情感化太恐怖。任何宗教,广义地说,是智慧地求真理,不是闹情绪,尤其佛法,是无上智慧成就。可是一般人犯的毛病是‘情求意解’。为了这些普通人‘故有是说’,需要解释得很清楚。

 

若融会而论,则随缘体妙,即相恒真。且如正见相时,是谁见相,以六尘钝故,名不自立,相不自施。

 

真的悟了道的人,那就不然了;或者没有悟道,能把学理融会贯通,那也不同,那就达到‘随缘体妙’的境相,乃至不看佛经佛法就懂了,对一切人事一看就懂了。譬如宋代无名比丘尼参禅几十年,怎么都悟不了,突然悟道后写了首偈子:

 

竟日寻春不见其,芒鞋踏破岭头云。

归来手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就是这个道理,看到梅花也可以悟道,但是不一定要看梅花,看到狗屎也会悟道。‘随缘体妙’,跟著一切外缘,哪里都可悟道。

 

‘即相恒真’,真明白悟了道的人,假的也就是真的。数十年前红学流行,一般年轻同学见面,不随口念出两句《红楼梦》的词句,好像现在不讲两句英文不时髦的味道一样,比如:‘假做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物质世界一切万事万象,你说是假的吗?等于做梦;你说梦是假的吗?梦中清楚得很!叫醒了才知是梦,才觉是假。要注意!我们现在活著,瞪著眼睛做梦,算不定有一天不做这个梦了,那几十年在那个世界上做梦,还梦到有个家伙在楼上乱吹,你们觉得那是自己以前在做梦,蛮好玩!然而究竟林是假梦、醒是真醒吗?很难讲,假假真真,假外是真,真处亦假。

 

‘且如正见相时,是谁见相,以六尘钝故,名不自立,相不自施。’现在,我们要体会了!此是哲学中的科学。‘正见相时’,我们现在张开眼睛,我见的相,跟你们见的不同。我看到满堂菩萨,男女老幼在我前面;你们相反,看到有一个疯子穿著长袍,不今不古、不老不少、不男不女、不高不矮,站在那里乱说一顿。你们看的相和我看的相不同,‘正见相时’。注意第二句话:‘是谁见相?’眼睛瞪著,心里回转,谁在看?眼睛看到了吗?把意识拿掉,想到后面,眼睛看不到了,睁开眼都看不到。所以我说这是哲学中的科学,做实验的。

 

‘正相见时’,你要找一下是谁见相?比如有些同学是张著眼睛睡觉,其中有一位外交官,当年在大学时,一位女同学准备嫁给他,带他来看我。那位同学一直看我,谈话两个钟头没有眨过眼睛,走之后我又找女同学和她的父亲谈。我跟她父亲说,你那位女婿样子看起来蛮有前途,奇怪他的眼睛……?

 

哈!老师您发现啦!我说我很注意他的眼睛,我素来认为自己的眼睛很有定力,看到东西不动,那是功夫,难道他的‘夫功’比我好吗?我是功夫,他是‘夫功’喽!那女同学说:‘老师!他连睡觉都不眨眼睛。’

 

怪不得小说上写张飞是开著眼睛睡觉的,真有这种人!这种人很好,当他要睡觉,观念一拿,眼睛还是张著,睡觉‘照相机’从来不关的。你们把照相机后面的意识拿掉看看,当我们见相之时,要找一下自己,这就是真功夫哦!这就是学佛。那么永明寿禅师告诉我们,闭起眼睛看不大好找,闭起眼睛再向后找,永远在黑漆桶中,找不到的。接著讲理由:

 

‘以六尘钝故,名不自立’,什么叫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也就是光、声音、气味,法即是思想、感情、情绪。即物质世界与吾人关联的、相对的,大概归纳为六种与我们有密切关系的作用,佛学名词叫六尘。换了名词,以现代观念言,物质世界,与我们生理、心理一切相关的作用,大概归纳为六种。

 

我们生命的工具就叫六根,佛学的说法是眼、耳、鼻、舌、身、意,以现代语言来说,叫视觉、听觉、嗅觉、味觉、感觉、思想。如果你跟学佛久的人这么说,他说你不懂佛学。

 

六根本身是物质、物理的变化,没有灵性,很迟钝。譬如光的本身没有思想、没有灵性,它只是功能作用。人是利的,很锋利,一看到光,感想就来了,此光柔和不柔和,再添点绿的,气氛就更好了!如果把灯一关,这个道场点一千支蜡烛,那才有点青灯古刹的味道,这就是人的根利。

 

他说‘六尘钝故,名不自立’,光不会说自己的名字叫‘老光’,它没有建立一个名词;声音也不会说它的名字叫‘老声’,它只是个作用而已!没有思想、没有观念,它本身无有性,因此说‘六尘钝故,名不自立。’

 

‘相不自施’,另一个理由,光不自动,多半是物理作用,再不然是人为的。现在灯开著是亮的,关了变黑暗,黑暗也是相。光的本身不自施,即不起作用,作用是人为地施,设施。施即现在所说的设计,所以说‘名不自立,相不自施。’

 

以六根利故,强自建立,而为缘对。

 

‘以六根利故’,我们的六根反应非常利,因为人有智慧。‘强自建立,而为缘对’,刚才我叫大家看两方面,看的相不同,学佛用功夫就是这样用,不一定盘腿,你碰到一切,马上反省一下,或者看到一个人非常生气,你把自己生气的观念拿掉,心里的思想拿掉后,你瞪著眼睛看看,看不见人,无所谓生气不生气了!所以一切唯心造。

 

由于人勉强建立这些现象,‘而为缘对’,因此产生因缘相对,这个因缘产生也是唯心所造,自心在那里冤枉地造作,冤枉生气,我相信大家都有经验。有一次有位同学气另一个同学,气了三天,忍不住告诉我对方骂他。我说:没有啊!这个同学我保证不会骂你的!我问:他怎么骂你?他说:他骂我是混蛋!我问生气的同学那天有没有戴眼镜?他想了想说:好像没有。我说:我记得那天你一早起来没戴眼睛,你进来,人家在拿扫把打猫!嘴里念著:‘你这个混蛋’,你刚刚跑进来,以为在骂你。他说:这样啊!白气了三天,气得几乎要吐血。人都是‘强自建立,而为缘对’,一切都是唯心自己造的。

 

返回[广州华严寺网-般若文海]首页 | [繁体版]



 
广州华严寺网 Copy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