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出世法 本立道生

 

李炳南老居士讲述

新元讲席贡言

弟子钟清泉敬记

 

前言

缘起

释题

甲、志于道  中文义

甲一、谁能出不由户

甲二、格致诚正  修齐治平

甲三、德配天地

结语、众生在世间  不离世间觉

乙、发菩提心(梵语)

乙一、‘业道之别’——业指福德,道指证果

乙二、‘九界三惑’三祇断尽

乙三、‘入重玄门’始断根本无明

丙、带业往生  乘愿再来

◎别途——净土法门三特别

◎‘带业往生’释题

带业往生附说

丙一、‘随眠无明’谓无明烦恼眠伏第八识中

丙二、立相住心

丙三、以果为因

丙四、莲胎断惑

丙五、二力横超

◎‘乘愿再来’释题

◎附语——净土宗为难信之法(三忍)

◎附语——净土宗为难信之法(六即佛)

 

前言

 

民国七十三年新春,雪庐老人李炳南老居士,在华严讲座开讲前,体察时节因缘,特制‘世出世法,本立道生’新表,作为新年贡言。开示莲友应当立住世出世法的道业根本,深信净土法门乃横超生死出苦捷径,不让‘消业往生’别异见解所迷惑。全部讲辞共有十九次,时间长达七个多月,期间曾因食用味精,四大微恙,停讲三月有余,病愈之后再续法缘。老人时寿九十有五,为法忘躯,殷切叮咛,谆谆教诲,一片婆心,令人感慕。

 

                            ┌甲一、谁能出不由户─────────┐

                            │       (内)(外)                 │┌众生在世间

          ┌(甲)志于道──┼甲二、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不离世间觉

          │      中文义    └甲三、德配天地───────────┘

          │      (通)途  ┌乙一、‘业道之别’业指福德,道指证果───────┐

世出世法─┼(乙)发菩提──┼乙二、‘九界三惑’三祇断尽────────────┼难

本立道生  │      心梵语    └乙三、‘入重玄门’始断根本无明──────────┘

          │                ┌丙一、‘随眠无明’谓无明烦恼眠伏第八识中─────┐

          │      (别)途  ├丙二、‘立相住心’取报土报身忻厌等────────┤

          └(丙)带业往生─┼丙三、‘以果为因’伏惑往生────────────┼易

                  乘愿再来  ├丙四、‘莲胎断惑’当生成就登岸──────────┤

                            └丙五、‘二力横超’────────────────┘

 

                  ┌先离轮回而后证果

            三别─┼不经次第横超三界

                  └不能自去如来接引

 

(附语)净宗为难信之法,惟佛为‘世间解’独知其义。

 

1)仁王经‘三贤十圣忍中行,唯佛一人能尽原’。

 

2)起信论‘三细’一无明业相,即真心之初动。二能见相。三所见相。一为体,二、三为用。体用不离,一时具三相。

 

3)阿赖耶多名,见唯识论及了义灯。‘种子识’、‘根本识’等。

 

缘起

 

今天是今年开春第一次讲经,先给诸位谈谈话,为什么先谈话呢?因为华严经这几次是按文理一句一句讲,注重佛理的讲解,很费力。华严经讲了十三年,八十华严还讲不到一半,若一年讲一本,也要十年之久,讲经的人现在已经九十多岁了,不要说再活十年,十天也不敢保险。所以先不讲经,先将华严经的用意在什么地方,总合起来简单扼要地说。懂得这张表的用意,以后讲经讲得长,讲得短,都没关系,因为大家都已有所得了。这是讲这张表的用意之一。

 

再者也是因缘所致,自古以来,各宗不论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等重实修的宗派,或天台、唯识、三论、华严等研究教理的宗派,对净土宗没有人敢多说话的,现在却有人出来要改净土经典。使全台湾甚至海外学佛修净土的人都起了疑惑,信心受到很大的扰乱,这是自古所没有的事。从前讲华严只讲个大意,被他们一闹,华严必得一句一句讲。而真如回向讲完后,讲到微细智,只有佛才能称做‘世间解’,解得很细,除佛以外,等觉菩萨也够不上。因此现在先介绍净土宗的要义,以后讲经就不必一句一句讲,只要讲个大意就可以了。这是讲这张表的用意之二。

 

这几年来大家不甚研究佛理,也不得不详细讲,免得大家看经生出误会。但是若只讲解,大家听了不能证果,证果全在实行,我个人修行不好,所以我得竭力地注重实行。若不实行,人的寿命不知何时就完了,那时,修行若无成就即非常可惜了,修行能证道,有个成绩,是很重要的事情。

 

证了道,什么事情都解决了,但是,道有内道、外道之分,外道是(他)教的心外求道,旁门左道,一点也无用处。内道是佛法的心内求道,佛经称为内学,而孔子之学也是内学,怎么个‘内’法呢?这‘内’是指研究本性的。唯有佛经彻底研究本性,孔子亦研究本性,孔子之道与佛法之道一样,学之皆能成就,今年起大家都要注重求成就。这是讲这张表的用意之三。

 

说到证道,证的同是内道,但是,道的讲解,或是自己修行,则有浅有深有难有易。浅的不彻底不究竟,深的才究竟,而学道必须求深的。一般来说,深的比较难,浅的比较容易,但是浅的多不彻底。要能学到深的,则全在圣人的善巧方便。佛知道大多数众生只能学浅学易,不能学深学难,所以就变了一个很特别的办法。这个特别法一般人不能了解,惟有佛了解,这个特别法门又深又容易,道理虽然深却很容易学。

 

今天这个表若了解了,以后遇到任何疑惑,自己就能破疑,可以一步一步往前走,不至于走错路。

 

在此再申明一次,本人讲经没有自己的意思,心中没有学问,那敢有自己的意思呢?凡是所讲的皆是古圣先贤在经典上说的,本人只是当个录音带介绍给各位而已,我不妄作聪明,所说的话都是圣言量,我们要随顺圣言量。

 

本人来台湾至今已三十多年,开始就是儒佛并重。当初一来就办‘国文补习班’讲中国文化,同时也讲佛经,三十年前如此,三十年后的今天也是如此,别处存有门户之见,很少这样干的。若把今天这个表看明白,讲得清楚,就不再会有门户之见了。

 

释题:世出世法  本立道生

 

这张表的题目是‘世出世法,本立道生’世是世间法,出世是出世间法,三界以内谓之世间,三界以外谓之出世间,这两种法门其实是一个法门。这点或许大家就不相信了,以为出世法是出世法,世间法是世间法,‘儒佛相同’佛没这么讲啊!孔子也没有这么说啊!心存门户之见的人才会把儒佛强迫分开讲。表面上看,世间法有六道轮回,众生头出头没,千千年万万岁在六道中轮转,好像在海水中,有时候头露出来,忽然一个大浪打来又沉下去。出世法是到达涅槃彼岸,出了苦海,离开了三界,出了世间,不再头出头没了。表面看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有此不同,实在讲,世出世法其实是一个法门,只不过是有深浅之别而已。

 

怎么说是一个法门呢?你要是觉悟证了道,就是一个法门,不觉悟,迷惑颠倒,就认为是两个法门、三个法门,所以全在悟道不悟道而已。‘道’孔子讲,佛也讲,讲得有深有浅而已。今年同修们第一步先把心定在道上,扎住根本,扎住根以后所学才能结果,否则,心不在道上,你学上十万年也没用处,所以说‘本立道生’。这句话是孔子说的,扎住根以后,道就能往外生长,若无根本,如花瓶中插的花,虽然好看,但不久长。没根本,生不出道理来。

 

表下分甲、乙、丙三项,甲项是世间法,乙、丙两项是出世间法。原来世法出世法是不分的,但是为了讲说明白,分成两项,最后再合起来说。

 

甲、志于道  中文义

 

世间法是以谁为主呢?全球皆没有懂得的,只有中国人懂。中国自开天开地以来,代代圣人相传,传到孔子,孔子谓之‘集大成’,孔子把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全部的道集合起来,谓之集大成,故尊称为‘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世间法当以孔子为主体,真正要提倡中国文化,就离不开孔子。提倡孔子的道并不是贴标语、喊口号作宣传,那没用处。国家现在正提倡中国文化,南洋也提倡中国文化,提倡尽管提倡,但是很难行得通。中国文化汪洋无边,四库全书很多,要从那一部下手呢?总得要找几句简要详明的话来代表中国文化。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是孔子一生治学的要领,也是中国文化的纲领。

 

‘志于道’,心安在一处,不向别处走叫‘志’,心安在‘道’上,道以外不安,‘道’就是本性。可惜现在与从前的科场提倡中国文化,都是在学作文章,学道者有几人?光作些文章有什么用,探究什么叫‘道’这才重要。

 

‘据于德’德是本性中的一种能力,内心根据本性,不离开本性,就是据于德。

 

‘依于仁’,仁是对大家都要爱护,依是倚靠,由此而起的意思。在外头对待别人,往外用的时候,一切都要依仁而起,所作一切都要爱护人不伤害人。

 

‘游于艺’,艺是一切技术才能,游是深潜其中,不一而足,多才多艺能为众生谋福利。

 

这四句话,包括二十四史,简要不啰嗦。‘志于道’‘据于德’是体,‘依于仁’‘游于艺’是用,有体有用,清楚详明。诸位或许会疑惑,我们是来学佛的,你讲中国文化干什么呢?其实中国文化和佛学原来是一个,不可分开,不懂中国文化而学佛的这些人,皆不像样子。孔子表明自己以‘道’为第一,佛学也是以‘道’为根本。

 

甲一、谁能出不由户

 

论语中孔子说:‘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人要走路都得从门户进出,那一个人出去不从门户呢?既然人人出入必经门户,则人人应当学道,大事小事离开道就乱了,所以谁也离不开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一弹指的工夫也不能离开道。‘可离非道也’要是离开道,就不是有道之人了,这与佛家的‘净念相继’有何不同?讲中国文化的人没有这样讲的,他们把儒佛一刀劈成两半,所以都讲不通。我这种讲法,他们听了不顺耳,我是儒佛双修的人,我就按照我的讲法。孔子自己就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人,孔门弟子观察孔子就是如此。现在研究中国文化的,对孔子这套不懂,学佛的人也看不起孔子,那更是荒唐。今人提倡中国文化,却不知道中国文化是什么,不是说空话嘛!

 

论语中孔子述说自己的修学历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孔子三十岁就立住志向,心不摇动了,我今年九十五岁了,心还摇动呢!这有什么用处呢?孔子四十而不惑,不惑是断惑了,我们断了惑吗?有人自以为是‘老修行’,试问,你的见惑断了几品?思惑断了几品?一品都还未断,吹什么大气。孔子五十而知天命,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天命即是本性,能率性即明心见性了。小乘人尚未真正见到本性,大乘才见到究竟的本性,知天命其实就是大乘法。孔子六十耳顺,所有一切世间法皆能融合贯通,绝不会矛盾,一切皆顺,如华严经的理事无碍,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孔子七十从心所欲不踰矩,心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自在如意,但规矩一点也错不了,这已经达到中道——空、假、中圆融一体的境界了。

 

孔子的境界,不敢说已到佛的境界,可是已到等觉菩萨的境界了。现在讲中国文化的人,怎能懂孔子这种境界。学佛的人和孔子比一比,又学成那一条了呢?三十而立了吗?四十更迷惑,五十更不知天命,真是愈学愈坏。

 

      (内)    (外)

甲二、格致诚正  修齐治平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目是出自礼记大学篇,宋儒朱熹解释得乱七八糟,愈讲愈糊涂,今天将它分析出来。这八条分内外,有体有用。体是本体,用是从体所起之用。内是本体,外是作用,儒家世间法也是有体有用。佛法明心见性是内里的功夫,广度众生,作种种善,是外边的功德,这就是善根福德,正助双修。学佛成天在家打坐,什么事也不作,那是小乘法,佛所谓的焦芽败种,佛法所不取的,必得为众生办事。

 

这八个字是八桩事,今依汉人的注解。格物的‘格’是‘来’的意思,诗经云:‘神之格思’祭祀时神来了。吾人本性如如不动,忽然间动了,一动就是来了。致知,‘知’是觉知的意思,心动时立刻察觉知道,不怕念起,就怕觉迟,只要一觉悟,就了不得了。我们一般人是念起不觉,动了念头也浑然不觉,致知的工夫是念头一动就知道了。知道了还得要赶紧观察它,看它动的是对还是不对,是正还是不正,再仔细去考察,别叫它来回跑,这叫‘诚意’。诚是忠诚,一点假也没有,在儒家中庸云:‘诚者,天之道也’,天很忠诚,一点都不做假。吾人坏就坏在意识乱七八糟,喜欢打坏主意,意识一诚,心就正了,这是内里的功夫。

 

内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再向外起作用,第一步要‘修身’,身三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四业,不妄语、不恶口、不绮语、不两舌。凡是坏事一点都不许做,身修到这个样子,才能‘齐家’整齐家庭。自己若是乱七八糟的人,不干一点好事,在家里要管谁?只是多出些太保子弟,所以自身没有毛病才能齐家。政府提倡‘齐家报国’,现在谁齐家了?齐了家再往外当国家的公务员,才能干干净净地拿出良心来给百姓办事,才可以‘治国’。身不修、家不齐,出来当公务员也是图贿,扰乱天下。把国家治埋得整整齐齐安定以后,别国的人看见你这国家整齐安定,再去‘平天下’治理别的国家。自己的国家都乱七八糟,还能去治理别人的国家吗?人家肯听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对外的功夫。

 

这样看来,我们学佛学孔子对社会有没有好处呢?学佛学孔子真正学好了,警察也省力气。

 

甲三、德配天地

 

内外都做到了,就是‘诚’。中庸云:‘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就能知道自己的本性,所谓‘至诚之道,可以先知’,只要有至诚之心,不必抽签算卦,也可以未卜先知。有人说:我为什么不能预知未来?不知,是因为你的心作假,心诚了就能先知。先知道自己的本性,第二步就能知道他人的性,既知人之性,也就能知道万物的性了。能知天地人的性,就可以‘德配天地’。曲阜孔圣人的牌坊上就有‘道冠古今,德侔天地’。天地无私,都是为了利益众生,但是天地还是有办不到的。天地人合称‘三才’,人在中间,顶天立地,替天地办事,才可以称作‘人才’。若能做到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德就可以与天地合起来,谓之‘三才’,这时自己的德性与天地的德性一样。

 

结语、众生在世间  不离世间觉

 

学佛要度化众生,上那里度化呢?众生在那里?‘众生在世间’度众生要到世间来度,离开世间那里有众生?所以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是一桩事情啊!佛法有五乘方便解脱——人、天、声闻、缘觉、菩萨,然后成佛,成佛要从人道、天道入手。六祖坛经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寻兔角。’世间的人都是迷惑颠倒,你看这些人迷惑颠倒,你才能觉悟。离开世间空空洞洞的,要觉悟个什么?离开世间觅菩提,就好比想找一只头上有角的兔子,兔子不长角,离开世法不能度众生。成佛成罗汉都要在世间成就,故云:‘不离世间觉’。佛到人间成就,所以人是根本,故云:人身难得。

 

我们在台中先提倡念孔子书,在人道上走。天道比人享福,享福的人不能做事情,修道难,所谓‘富贵学道难’,人道有苦有乐才能修行。中国的圣人,你看他们是念书的人,他们就只是念书人,你尊他们为佛菩萨来的应身,他就是佛菩萨的应身,为什么呢?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身,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也变男的,也变女的,也变老的,也变少的,也变文的,也变武的,中国像孔子这些圣人,都是佛菩萨变化的应身,是来帮我们的忙。

 

我们学了几天佛,世间的事故人情天理一概不懂,对社会有何利益呢?学佛要先求人道,人道站得住脚,学佛才可以成功。自古以来没有坏人成佛的,曹操、王莽、秦桧这些坏人,有谁听说他们成了曹操佛,王莽佛,秦桧佛的?所以请大家先得保存人格。

 

今年我们学佛要注重实行,若无实行,讲多少也无用处。实行必先札住根本,一棵树有了根本,才能发生枝干花果,立不住根本,永远不能成功。

 

佛法要令众生觉悟,六道众生中,人道比较容易觉悟,佛说五乘法——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中,以人乘为本,注重人格。成佛也是在人道成就的,所以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学佛者应当把人道修成,学佛才能成功。

 

六道轮回,在三界来回投胎,苦不堪言,出了三界就无轮回之苦,可是要出三界,任何学说都办不到,唯有佛法才能彻底出离。世间法、出世间法,学佛者都要学,而现在学世间法,正是预备将来能离开三界轮回。佛在娑婆世界说法四十九年,千言万语都是叫众生不在三界里轮转,我们在台中三十几年来讲经不断,所说不过九牛一毛而已。说过了世间法,诸位应当‘志于道’,心中先立起志向,心安在道上,若心不在道上,学佛不会有结果。接著来讲出世间法。

 

佛说了四十九年的出世间法,道理非常复杂,可以分作大乘法和小乘法,二者都是佛法。大乘法是从实际上说的,小乘法则是方便权说,我们在此讲华严经,此经是大乘经,我们所修的净土法门也是大乘法门,所以今天专讲大乘法门。

 

      (通)途

乙、发菩提心(梵语)

 

发菩提心,菩提二字是梵语,‘发菩提心’与‘志于道’是一个意思。佛法要求‘明心见性’,真如本性不动,一动就叫心,志于道的人,心一动就定在道上,而我们的心一动就是乱七八糟,不知上那儿去了。心往那里去,就落什么影子,在心田就种下一颗种子。如此,永远都将在六道中轮回,心就是这么坏。

 

不动心须要很大的功夫,心会动大半是由外头的境界所勾牵的,如蜡烛,有道的人看见它,不著蜡烛相,心不被它勾牵,因为心在道上的人,心不动啊!尽管看,尽管听,心头如如不动,没有关系。但是普通人看见什么东西,心就跑到那上头去,心就被它勾引去了。孟子‘四十不动心’练了四十年的功夫,可以不动心了。孔子‘四十而不惑’动心就迷惑,不动心就不迷惑。但是,在这里所说的是教大家动心,有人会疑惑,心叫它不动才好啊!你怎么叫它动呢?事实上,不动很难,所以要叫它动。‘发菩提心’的‘发’当发动讲,心动之先,我们要叫它动得有个目标,叫心上那里去。不让心支配我,而是我支配心。至于叫心发动上那儿呢?即是要发菩提心。

 

‘菩提’是梵语,与中国的‘道’字是同义,中国叫‘志于道’,佛法名为‘发菩提心’,所以佛法就是世间法,世间法就是佛法。说说很容易,真正要做可不容易了,不叫心动很难,心一动就叫它到菩提也很难,所以动或不动都很困难。修行人先学叫他动心,由我支配心,不叫心支配我。修习成功以后,心就不动了。普通法门都是如此,想要明心见性,脱开六道轮回,这是根本的解决办法,学佛人要先懂普通法门,再学特别法门,不懂普通法门,如何懂得特别法门的特别?

 

乙一、‘业道之别’——业指福德,道指证果

 

这是大乘起信论上说的,凡一动作就叫‘业’,如我拿纸,有这个动作就是业,纸不动它,没有造作,无所谓业。不管拿了以后有没有看,只要一有动作就是造业了。‘道’就是志于道的道,学佛人,这两个字必得要会讲,为什么叫‘十善业道经’,说‘十善业经’也可以,说‘十善道经’也可以,为什么头上安头呢?结集佛经的人并没有头上安头,是我们讲错了。

 

任何众生皆有‘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分离开就不算道了,人人皆有道,无法分离。儒家大学首句云:‘大学之道’,中庸首句云:‘天命之谓性’。道离不开,业也是如此,众生入胎、出胎都有动作,都是业,修行也是业,死了还是有业,无论做什么事都有业,也是须臾不可离开,道与业永远连带著。

 

以前的人懂得‘业’与‘道’的道理,到了末法时期,大家就不懂了,才有人出来提倡‘消业往生’,闹得天下大乱。消业也是往生,带业也是往生,这讲起来很麻烦。成佛以后才没有‘业’,没有‘道’。没有‘业’还好,怎么‘道’也没有了?说这个就是谈玄说妙了,心就是业,心就是道,心就是佛,既然‘真如’是无我无自性的,那‘佛’、‘道’、‘业’也都是毕竟空的。华严经的十回向品说了一百个真如,才谈到微细智,有微细的智慧才能了解业与道,在大乘起信论三细六粗有提到这个道理。末法时期,大家对佛法相应不理,你不懂,我也不懂,互相斗诤,所作文章和佛经所说出入很多,真是‘扰乱天下有余,救度众生不足’。

 

业与道不是一桩事情,大家都念过这两个字,却不关心,查经,查上五百年也是睁眼瞎子,有什么用处呢?阿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善根与福德,一个是因,一个是缘,因是原因,缘是缘分,还没有说果。善根与福德是两回事,善根是正功夫,福德是助功夫,所以凡夫修行要‘正助双修’。正助二者,如鸟之双翼,一正一助才可以往前飞。表上说:‘业指福德,道指证果。’证果是正,福德是助,念佛的正功夫可以横出三界,证三不退,福德则是帮助正功夫成就的助缘。

 

乙二、‘九界三惑’三祇断尽

 

学佛应度化众生,将六道苦海头出头没受苦众生拉出来。众生有九法界——菩萨、缘觉、声闻、天、人、修罗、饿鬼、畜生、地狱,若加上‘佛’就是十法界。我们的世界叫器世间,动物叫有情世间。世界、世间的世是指三十年,三十年一变,有过去、现在、未来,皆有变化,皆不长久。十法界中的佛法界就另当别论了,唯有成了佛才一切圆满,即使证到等觉菩萨仍未圆满,还是带业。

 

九法界中的天、人、修罗、饿鬼、畜生、地狱是界内六道,声闻、缘觉、菩萨是出了三界的界外众生,到菩萨也还要求解脱。菩萨叫‘觉有情’,有情指有情识,情识俗名灵魂,我们都是被灵魂支配,自己作不了主,可是我们不能叫‘觉有情’。菩萨觉悟,但没有完全觉悟,所以‘觉’下加上‘有情’,仍然有情识,必得成佛转识成智,才算真正的解脱。所以九界都有不同的迷惑,有惑就有业。

 

三界众生要断见思惑才能了脱分段生死,三界以外的三乘若未断尽尘沙惑,就无法完全了解佛经的道理,对世间的法理也模模糊糊,到成佛才叫‘世间解’。学佛修行先断见思惑,再断尘沙惑,最后还要断除根本无明惑,根本无明即使菩萨也不懂得。

 

要断这三惑,最少得三大阿僧祇劫,修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三阶段要经过一大阿僧祇劫。从初地欢喜地到第七远行地又要一大阿僧祇劫。以下谈第八地,要先解释一下:业有善业、恶业、无记业。若菩萨寂而不能照,就是掉入涅槃坑,这一关是大毛病,糟透了,所以过了第七地,无记反而是坏。登上第八地不动地,寂寂惺惺,寂照双融就成功了,这一地是阿鞞跋致不退转,就是一切自由自在的观自在菩萨。但是仍有根本无明,所以从第八地起,又要经过一大阿僧祇劫的修行,登上第九、第十地,然后修到等觉菩萨,最后是妙觉,三惑俱断,业尽情空,住在常寂光土,成就佛的境界。

 

第八地不动地菩萨仍然不懂根本无明,还是有惑业苦,阿弥陀经云:‘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只要生到极乐世界就可以不退转,但是净土宗的不退转不是普通的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而是‘处不退’。众生往生到此,都有根本无明惑,所以说是‘带业往生’。

 

乙三、‘入重玄门’始断根本无明

 

根本无明惑要如何断呢?要到妙觉入重玄门修行到了圆满才断尽。

 

‘玄’是指法门很玄妙、很难懂,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到等觉菩萨,经过了无数玄妙的法门。但是还不行,成佛得用另一种法子,须乘愿再来,变成人,经过‘八相成道’,像释迦牟尼佛从降兜率、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轮,最后入涅槃,什么罪、什么苦,带著业重受一遍,最后才断尽根本无明惑。

 

由此可见,以普通法门要成就圆满的佛果,真是不容易,幸好,还有成佛的特别法门。

 

      (别)途

丙、带业往生  乘愿再来

 

这张表为何分成三段呢?头一段专说世间法,第二段是说出世法,第三段是说净土宗。有人说:‘那就单讲第三段就好啦!何必还要讲前面的呢?’那可不行,这三段皆有连带关系。诸位来这里是要听文章呢?还是想来求道呢?若是学文章,你学会讲了,还是不了生死,仍然在六道轮回,有什么用处呢?学了佛是不是就生死解脱了呢?学佛的人很多,但是一千个学佛的人也找不出一个成就的,都是因为退转,而退转的原因很多,所以大家必得学‘本立道生’注重修道,道不修证不了道。古德说:‘公修就公得,婆修就婆得,不修就不得。’全在各人修啊!所以古人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各人。’修不修全在你自己,释迦牟尼佛的学生很多,也不是人人都证了果位的。

 

讲这张表,就是要大家修道,‘道’容易修吗?容易修,也不容易修,说容易有容易之法,说难就有难之法。自古以来,除了释迦牟尼佛之外,找不出一个成佛的,这不就是很难嘛!而到了现在,要成个‘人’,还不容易啰!

 

只要是众生就有‘性’,本性迷了,就是六道众生,觉悟了就是佛,众生是全部都迷。修道的人,有觉了一半的,有全部觉的,全部觉的却很少。正因为众生自己觉不了,所以才有第三个办法,叫‘二力’法门,自己出一半力量,加上佛的一半力量,两个力量合起来。‘二力法门’没有自己这一半力量不行,没有佛那一半力量也不行。其实这两种力量,你的本性里都有。

 

‘道’好比种子,种子下地,生根以后就可以发芽往外生长,生出树干、树枝,然后才开花结果。若只知道花好香,果好吃,树身可做材料,而埋在土里的树根,人都看不见,就很少人要了,这叫‘舍本务末’。不要根本,只喜欢花瓶插的花,瓶花虽然美丽,但是三两天就枯萎了。这张讲表,是帮助大家自根本上入手,先培养根,根深就能茂盛,树干自然壮硕,树干好就能开花,开花以后才能结果。这张讲表如果听明白了,以后就可自己修,不会觉得:‘唉!我力量不足。’自己修道的力量不足,还有佛的力量可以帮你的忙。除了净土宗,学其他宗派没有帮忙的,全凭一己之力去修。

 

净土宗的二力关系,譬如一个人,一刀从中间劈开,只有二半身子,单腿单手,不能说话,什么都不中用。若把两半合起来,才是完整可用的人,这叫‘二力’。二力又如比翼鸟、比目鱼的两翼两眼,去掉那一半都不能成功。

 

二力法门是特别的法门,佛教人的法门有普通和特别两种法门。普通法门有五种——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当中又有小乘、大乘之别。大乘法又有成贤成圣的不同。如果细分就说不清了,那真是所谓的‘佛法无边’,或是华严经讲的‘无尽藏’了。修行五乘佛法都很麻烦,净土法门是八万四千普通法门以外的特别法门,特别简单,特别容易成功,如何特别呢?特别之处,即使等觉菩萨也说不明白,唯佛一人才能说得明白,我只是介绍而已。

 

佛法的普通修学方法都要经过信、解、行、证四个阶段。在家坐著什么也不干,很特别,但是什么也不成功。又学佛的人可分四众——比丘、比丘尼是出家二众,优婆塞、优婆夷是在家二众。在家二众都是受了三皈、有修行的居士。至于没有皈依又不懂佛法,只是在家里信佛,不反对佛法的人,不能算是‘居士’,在中国叫做‘信士’。上寺庙烧香、磕头、不懂佛理的人,那些人就是信士。四众之中,不论是修普通法门或是修特别法门,都得干,信士则不干,干什么呢?有两条,一是了解佛法,二是实行佛法。当了‘居士’想要证得佛果,必得解,必得行。学普通法门不论那一宗派都需解行并重,净土念佛特别法门,解行很浅也能成功,若了解了却不肯实行,那等于不知道。若肯照著佛讲的话做,就等于知道了。

 

修净土法门也得随分解,凡夫学佛先要了解‘三十七助道品’并如法实行,三十七道品分七类科——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阿弥陀经说,其国有众鸟演法,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为什么没有提到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呢?这另有含义,在往生极乐世界之前,必须先知道这三科,尤其是想要往生的学佛居士,最少得了解‘四念住’,否则挂个居士的招牌,只得虚名有什么用处?

 

阿弥陀经云:‘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念佛念至一心不乱,临命终时,见到阿弥陀佛来了,若‘心不颠倒’,即得往生。这时,心若颠倒就去不了。心怎么会颠倒呢?凡夫人人都有颠倒病,没有一个不患颠倒病的。控制不住才会颠倒,若事先了解四念住就不会颠倒。

 

所谓颠倒是没这回事,偏偏认为有,譬如蜡烛火熄灭了,却想拿一把扇子去点火,当然点不著,可是你偏要如此颠倒。而凡夫有那些颠倒呢?佛说:‘万法无常’,天地也不能常久,谁能长生不死呢?但是,那一个人心里存著「无常’的观念呢?凡夫心里都是存著「常见’,这是第一种颠倒。

 

佛说‘世间是苦’,众生在世间生死轮回都是在受苦,凡夫却以为是享福、是快乐,所以每一个人整天都在找快乐,尽干一些伤天害理,损人利己的事情,都是在为自己寻快乐。所追求的事原本没快乐,都是在造罪,将来又会受苦。认苦为乐是第二种颠倒。

 

身体是四大、五蕴假合而成,谁能作主?是身体作主呢?还是攀缘思虑的心作主呢?例如我在这里讲经,是手讲经、眼讲经、还是嘴讲经?是谁作主,那一个是我本人呢?我只是杂凑起来的一个东西。一个团体也是如此,大家集合起来才能起作用,团体散开,就起不了作用。身体上没有一样是我的,凡夫却死执此身为我,这是第三种颠倒。

 

身体这个东西是一个臭皮囊,活著就肮脏得不得了,死后更是臭秽不堪,没下生前,在母亲胎胞也是浑浊不净。但是,凡夫却以秽为净,这是第四种颠倒。

 

佛说‘四念住’,教众生去除‘常、乐、我、净’四种颠倒。四念住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观是观察,众生要念念‘观身不净’,观察身体肮脏不干净,吃的东西也不干净,有农药、有小虫,肚子就是虫的坟墓。‘观受是苦’,观世间的苦、乐、忧、喜等感受,无不是苦,没有一件是享乐的事。‘观心无常’,心起的念头,一弹指就有几百个念头,几百个念头就是几百个生死种子。‘观法无我’,万法找不出一个能够常一不变的主宰。跟任何人说要‘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他就不高兴,他认为是‘常、乐、我、净’,这就是颠倒啊!

 

颠倒的病不除,临命终时,就难以往生,修净土法门的人必得先去除这‘四颠倒’,才有往生的希望。若心里时常存著这四颠倒,你就不算是有修行的人,那也就不必往生了。平常有念佛,临命终时,感应佛来接引,这时若还以为这个世间是常、乐、我、净,不愿去极乐净土,有此颠倒,佛立刻就走,你还能往生吗?

 

了解‘四念住’以后,还得修行。学净土法门必须修善根福德,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若少了善根,少了福德,也不能往生。善根就是道的根本,道的根本即是心性,众生皆有心性,佛也有心性。但是,佛的心性如天上光明的月亮,我们的心性如三十日的月亮,一团黑,没有明,糊里糊涂。修行就是要‘明心见性’,普通法门要断惑才能明心见性,极不容易,特别法门有佛的力量,就很容易。特别法门的正功夫是种善根,在心性上扎住根本。种上善根还得有助缘,助缘好比空气、浇水、下肥等等,善根才能往上长,这叫‘正助双修’。

 

修净土法门念‘阿弥陀佛’,种的就是最大的善根种子。行六度可得大福德,可是现在我们办不到,那最低限度要守五戒,修十善。善根扎稳以后,若没有五戒十善的助缘,等于没有浇水一般,根也长不出枝干花叶。修特别法门尚且要如此,修普通法门更是非做到不可。可是普通法门修五戒十善,仅得人天小果而已,对于五戒十善,我们只是叫得出名字,懂得千分之一而已,讲也讲不明白。例如‘十善业道经’业是什么?道是什么?业有善业、恶业、无记业,一切造作都是业力。我们刚学佛的时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再进一步要‘不思恶’。‘不思恶’已经很好了,还得‘不思善’。也没善也没恶,没‘业’了,才是明心见性,完全合乎‘道’。

 

佛法无边很难‘解’,所以净土宗用‘信、愿、行’特别的方法成就,这是别的宗派所没有的。别的宗派用‘信、解、行、证’,这叫‘四满成佛’,信、解、行、证任何一个字圆满就成佛了,信满了也成佛,解满了也成佛,行满了就成佛,最彻底的是‘证’。这四种佛都不一样,有藏、通、别、圆之别。信是信一切法原来都是不生不灭,所谓‘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信了必得要解,解了还得实行,但是净土宗的‘信’和这个不一样。

 

‘常、乐、我、净’在未成佛前,是众生的四颠倒,成佛后就是四净德,这是最好的道德。到了第八地菩萨以上,若说没有常、乐、我、净,那就是说梦话。因为修行到八地菩萨位,渐渐就有常、乐、我、净了,成佛以后,常、乐、我、净才是真正完全圆满。极乐世界就叫‘四德乐邦’,阿弥陀经云:‘彼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所以修特别法门生到极乐世界,就和佛一样具有‘常、乐、我、净’四净德,这不是很特别吗?净土特别法门有三种特别。

 

◎别途——净土法门三特别

 

                      ┌轮回即‘业’┐

    ┌先离轮回而后证果┤            ├不曰证果而曰往生

    │                └不生即‘果’┘

净土│                ┌超有‘升’意┐          ┌超‘未尽’曰升┐┌‘竖’须次第

法门┼不经次第横超三界┤            ├三界有多层┤              ├┤

    │                └超有‘出’意┘          └超‘已尽’曰出┘└‘横’仅一次

    │                ┌自去是独力┐┌自力是‘普通’┐  二力  ┌诸佛菩萨各具神通

    └不能自去如来接引┤          ├┤              ├─种种─┼通力大小不同仅能救苦灾难

                      └接引是二力┘└二力是‘特别’┘        └解脱生死惟独弥陀

 

带业往生,这一段,专谈净土法门。前两段所说的世间法、出世间法都是普通法门。佛教的八万四千法门,皆是普通法门,必须按部就班的修证,净土宗带业往生却是‘别’,别就是特别,与别的法门不一样,净土宗怎么特别呢?这并不是我的学问可以讲得出来,必须有八地菩萨的智慧学问才可以讲,八地菩萨以下,任何人都是一知半解讲不清楚,在此只归纳说‘三别’,不能详细讲。

 

诸位修净土宗多少年了,净土宗看似容易,实在是难懂,若不懂佛经三藏的佛理,这也听不进去,诸位对此若能知道一个大概,看经就不敢再动手改经了。

 

(一)先离轮回  而后证果

 

‘先离轮回,而后证果’是净土法门第一种特别。

 

轮回是死了再生,生了又死,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在六道中来来回回,轮转不停,这‘轮回’太苦了,如果能不再轮回就不苦了,怎样才可以不轮回呢?必得修行证果,才可以永断生死轮回。佛法修行证的果位有大有小,最小的是阿罗汉,再来是缘觉,这是小乘不究竟的果位,再往上为菩萨,菩萨又可分五十二阶段,最后最圆满的就是佛果。能证到最小的果位,就大不容易,但只要证了果,自然就不再轮回,不证果就非轮回不可。今日之下,诸位都未证果啊!未来的前途就渺茫极了。

 

净土宗的特别处是先离轮回而后才证果,这便宜不便宜,特别不特别?诸位去查三藏十二部,除了净土宗,没有一个法门可以不证果能离六道轮回的。这个特别处,谁也不信,学佛愈多年愈不信,所以,释迦牟尼佛称之为‘难信之法’。有人以为没这个道理啊!这好像原来是要吃了饭才饱的,这却是先饱了再吃饭,不吃饭先饱,没这个道理啊!但是,净土宗的先离轮回而后证果,就是不吃饭先饱,这就是特别之处。

 

众生在六道里为什么会轮回呢?为什么生了死,死了生呢?这都由于自己造作的业力。业有若干种,有善业,有恶业,有无记业,什么业结什么果,造什么业,入什么轮回,轮回就是业力使然。而咱们没有一个人不造业,谁不造业?佛也造业,这不是胡说八道,有经为证,经上有什么我就说什么。

 

不生就是不生出来,不生出来就不消灭——不生还消灭什么?不生就能不灭,就不入轮回了,这是好事。为什么不入轮回?因为他得了果位,最少也是罗汉果。不证果就仍留在世间,世间有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众生有饮食男女的欲望,色界众生舍去男女饮食的欲望,都入禅定之中,无色界天众生没有形色,只有神识在活动。罗汉修学佛法断除见思烦恼,经过人间天上七番生死,一层一层上至色界天的‘净居天’,此天又叫‘不还天’,从此不必再回来世间,出了六道轮回,叫出世间。罗汉出了三界,证了果位,却还是有业。

 

大家修净土法门,临终上极乐世界,叫‘往生’,是往生西方,没说证果西方。既然是往生,有生就有灭,所以光是听‘往生’这两个字,就知是带著业(懂得中国字,才懂得经义,不会造谣言)。往生以后在莲胞中断惑,才证果,也就不再来六道轮回了。

 

下品下生在莲胞中,要经过十二劫才花开见佛,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也才十劫,在莲胞中要经过十二劫,岂不太久、太苦、闷得慌?虽闷得慌,却可以不入轮回,不变狗变猫,不必挨刀棍,不必再受罪了。其实在莲胞中也不苦,按经上说,莲胞中也是很庄严很好的世界,例如乘愿再来的人投生母胎后,在胎中可以开道场,讲经说法,在凡夫母胎尚可如此,何况是在极乐世界的莲胞中,那里不能开道场呢?

 

就算不在莲胞中开道场,也比娑婆世界小孩在母胎中坐胎好得多,在莲胞里待十二大劫,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也不会来勾引。在娑婆世界尽是勾引的境界,在莲胞不受勾引,心就不会乱跑,能得清净心,有的人根器利,不必十二大劫就可以花开见佛悟无生了。

 

(二)不经次第  横超三界

 

‘不经次第,横超三界’这是净土法门第二种特别。

 

什么叫‘次第’?三界二十八层天,要想出离三界生死,必得一层一层,按著层次上去,这叫‘次第’。好比一根竹竿,竹头里有一小虫,要离开竹筒,必得一节一节钻到竿顶,才能钻得出去,这叫‘竖出’,这很麻烦。有一方法很简单,横著出去,不必经过二十八层天,好像竹中虫在竹子根部钻一个洞,只须穿过一层,就离开竹子了,这方法简单易行。但,是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横出呢?不行。横出必得修净土法门,具备两种力量,才能‘不经次第,横超三界’。

 

横超的超有‘升’和‘出’两种意思。升是往上升,譬如佛法难闻,普通人未听过佛法,后来忽然一听见佛法,佛法是什么也不知道,但是心里生起恭敬,就可以得三摩地的正定,再修行五戒、十善的世间法,就可以升天,偈云:‘高超六欲天’超升到三界的第一界天六欲天,或是超升到四禅天,这叫‘升’。升上去固然很好,可是出不了三界,只是高升,得一点点小安稳而已。佛经譬喻为‘头出’,三界好比一片大海,在三界中轮回好像是掉在海中,一个生死波浪打过来,堕入三恶道,好像头沉入海水中,再经一番生死波浪冲来,往三善道了,好像头再升出水面,很高兴可以看看天,喘口气,可是身子还在水里。短短时间,又有一个浪冲过来,头又沉没下去。诸位若做善事,不发菩提心,那不过是头出头没的‘超升’而已啊!

 

超若未尽,叫超升,三界二十八层天,即使升到第二十七层,也没超出三界。超若已尽叫‘出’,‘尽’是完毕的意思,出去三界,上面再也没有障碍了,才叫超出。‘超升’是竖出,有二十八层障碍,‘超出’是横出,只有一层障碍,出了一个障碍就行了。竖出必须按著次第修,不修净土法门,修其他法门就要一层一层经过,直到离开最后一层天,所费时间难以计数。至于能横超三界的,只有净土法门,因为净土法门是二力法门。例如前面所举竹虫的比喻,修净土法门欲出三界生死苦的人,好像那竹头里的小虫,一心一意想离开黑漆漆的竹筒,竹皮很厚不易咬破,外头正好有一块石头,有风吹来摇动竹子磨擦石块,竹中虫一听声音,也从里面啃,里外交攻,一下子就咬破竹皮,超出竹筒了。外面的石头、风吹,好比阿弥陀佛的力量。谁念佛,佛就来接引,他就可以超出三界。净土法门自他二力,若没有阿弥陀佛就没有这二种力量,横超就很困难,必得有佛力在外面帮忙,才能横超。

 

(三)不能自去  如来接引

 

‘不能自去,如来接引’是净土法门第三种特别。

 

如来就是佛,是人天师,地位无上,比人间大总统的地位,不知高多少。在我们台湾,总统亲自派花车来迎接你去作官、这已经很荣耀了。总统府在那里,我不认得,没有关系,总统有车来接我,这种便宜事,在这世间很少。现在虽是民国时代了,但是,有总统亲自来家里迎接的例子也极少见。念佛人临终往生,是如来‘人天师’亲自来家里接我们,因为往生极乐‘不能自去’,自己去不了,极乐世界在十万亿佛土外,咱认不得路,必得靠佛力来接引。

 

有人会说:‘自己去,可以吗?’也行,与弥陀没有关系,那是独力。譬如证果的阿罗汉,以自力离开三界二十八层天,有了神通,就可以独力去净土。往生净土者,在现世有神通吗?凡事必得兑现,不可造谣,不可欺骗人,就算有,净土法门是九界往生,佛不只接引人而已。若说那往生的蚊子,蚂蚁也有神通,此话不通,人都认不得往生西方的路了,何况是小动物?所以必得佛来接引。蚊子、蚂蚁也是有佛性的众生,若肯发愿念佛,阿弥陀佛也来接引。

 

往生净土以后,弥陀经云:‘常以清旦,各以衣襟,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那些十万亿佛也来接引你吗?你得自己去供养十万亿佛,十万亿佛不来接引,为什么往生极乐世界有佛接引,到极乐以后去供养他方佛,就不接引了呢?这得自修自悟。佛说的八万四千法门中,普通都是自力,唯有净土念佛法门是二力,所以称作特别法门。在这里去极乐世界,要靠二力,往生到极乐净土的开花、闻法等一切,都是两种力量。譬如果报有依报和正报,依报是所处之地,生到极乐,住的是佛的净土,那应该是成佛的人自己修成的果报净土,可是你没那种功夫,你住的净土都是阿弥陀佛造成的。阿弥陀有如工程师,他造了很多东西,等著预备伺候你,这么便宜的事,就是念佛法门特别之处。

 

十方三世佛,难道只有阿弥陀佛有二力吗?凡是佛皆有愿力,有神通,每一尊佛的愿力神通都不一样,阿弥陀佛发了四十八愿,发愿建一个世界来安置众生,使众生速得成佛,别的佛没有这一愿。但是别的佛也有他的用处,例如佛终日都在念著众生,可是众生不晓得这一尊佛是什么名字,不晓得就不能感应,佛虽然有慈悲力,你不跟他感应,他也没办法慈悲加被。譬如观音菩萨有感应,必得众生心里念观音菩萨,他才能感应,太多佛的名字你都不知道,你跟他毫无关系,如何感应呢?即使偶尔有感应,他只能‘救苦灾难’,你有了灾难,他来救你,只是临时的消灾免难。至于了生死,各个佛都办不到,因为他们没有像阿弥陀佛发愿造一个极乐世界来安置你。

 

现今修净土法门的人,心里都是乱七八糟,嘴里念著阿弥陀佛,心里想著银元,当然与佛不能感应。就是不想银元,嘴里虽念著阿弥陀佛,心里也是这佛那菩萨的,乱七八糟念著万佛经,脚踩万只船,脚只要踩著两只船,船一开动,就掉下水,这样的念佛,不能成功,修净土法门要成功全在一心。别的佛虽然有神通,只能救苦救难,至于了生死,除了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没有第二个法子能横超生死。

 

◎‘带业往生’释题

 

        ┌业之──┬身口意三动作┬┬小乘‘身口招果实业’余假

        │释义    └动作又分实假┘└大乘‘以意招果实业’余假

        │        ┌(过)‘惑’┐┌旧业新殃┐

        ├业之──┼(现)‘业’┼┼流转不断┤

        │三际    └(未)‘苦’┘├幻化万相┼六道轮回

带业    │            此名三障    └生灭不已┘

往生──┤

释题    │        ┌见思—凡夫三惑往生—包括九界

        │        │        ├─────有异熟时

        类──┼尘沙—声缘二惑往生

          三种    │          ┌──────同时三相体用不离

                  └无明—菩萨一惑往生——四土安养(凡圣同居)

 

    ┌下等动物,不能皆知事理一心,必然带业,否则不曰三根普被。

附说┤若不带业往生,何有凡圣同居土。

    └各家注经,不离本宗,然各有方便,殊途同归。

 

我学佛年岁不多,也不过九十年,一直没脱节,到这么老,快死了,才懂得‘带业往生’这四个字,‘带业往生’少一个字都不行,要是少一字,就不是大乘法门。净土宗为什么叫大乘法门?必得说出个道理。

 

(一)业之释义

 

‘业’千变万化,佛教有佛教的讲法,佛教以外又有别的意义,‘业’在佛教的大乘法、小乘法中各有不同的涵义。先说‘业’的定义。

 

‘身口意三动作’,身体、嘴巴、意识一动作就叫‘业’。身口意本来是没有业的,是真空的,其在真如本性,如如不动,纵‘有’也是安定的。后来由真空变成假有,因为一切的‘有’都是凑合起来的,所以叫‘假有’,有了‘假有’就不安定。一不安定就有动作,就叫做‘业’。如上学叫修业,修业完成叫毕业,农工商法医等职业,叫做行业,你只要一动作,不论做什么,都叫‘业’。不动作,什么‘业’也没有。

 

一动作就有因果,现在人不懂佛说的因果,就连孔圣人说的因果也不懂。现在且就打官司为例:判决书上就有原因、理由、结果,开始造作就是事的开头,例如拿这把扇子,一拿就是造作,不管是善是恶,都是有动作造业。动作就是因,动作停止终究有结果。佛学艰难惟恐大家不懂,所以再举出比方来,凡是动作比方为下种子,种子下地以后就会生长,生长必得结果,所以说‘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种豆种瓜是因,得豆得瓜是果,种豆绝不能长出瓜来,种瓜也绝长不出豆来,这是把造业动作比喻种子,而造什么业必得什么结果。

 

‘动作又分实假’身、口、意三业动作里头又分两种,一种是实在的动作,一种是假定的动作?实在的动作算是有原因,假定的动作不算原因。有因的动作就会结果,不算因的动作不结果。能结果的动作叫实在的因,不能结果的动作就是假的因。

 

佛法有大乘佛法和小乘佛法,大小乘中间有一个界限,什么界限呢?小乘佛法讲心识只有六个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这六识人眼看不见,若把眼识说成是眼球、耳识是耳朵、鼻识是鼻子、舌识是舌头、身识是身体皮肤,那是妄作聪明,胡说八道。大乘说八识,除了小乘的六个识之外,再加上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

 

众生皆有佛性,但是,众生迷的时候,佛性显不出来,都是‘识’在作用,识,世俗叫做灵魂。就算灵魂是识,‘灵’可用,‘魂’字不可采,所谓:人为万物之灵,性可以叫做‘灵性’。众生迷了就是‘识’在作用,学佛证悟了叫‘智’,所以学佛的人得‘转识成智’。识很灵,叫做神灵、神识。识有很灵、很不可思议的能力,但是,众生看不见。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都有灵明的感觉,这灵明的感觉在那里呢?并不是在眼球、耳朵等肉体中,例如人睡著的时候,拨开眼睛也看不见外头的境界,可见神识不在这上头。既然这样,那神识在何处呢?这连罗汉也分不清楚,八识规矩颂说:‘愚者难分识与根’证罗汉果的愚法小乘人也分不清‘识’与‘根’到底是那一种在起作用,何况是连愚人也配不上的咱们?因为罗汉只懂六个识,不知还有第七、第八识。而我连一个果位也没有,自是分不清,所以我只能当录音带介绍出来。至于大家,只要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一下子就明白这个道理。

 

学佛除了学特别的净土法门之外,普通学佛都是先学小乘,后学大乘,小乘是根柢,在小乘有很多学理,例如六根、六尘、六识的十八界,当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触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就发生六识。小乘说的造业,只限身、口造的因,不谈意识。你只要身体不实际去干,嘴不说出话,就不种因,不结果。大乘专说意,意才是造业的原因,身、口是假的。这是大小乘不一样的地方,并非小乘不对,大乘对,而是针对不同根器,讲不同的话,所谓‘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对初学的人,讲第七识、第八识不契机。学小乘,身口不造业就不结果,学大乘,虽然口不说、身不动,只要意识打主意就造业种因,就会结果。

 

诸位可别误会大乘经和小乘经是两种不同的讲法,大乘、小乘也有相通的时候,大乘承认小乘之处很多,小乘采取大乘的也不少,单看什么时候说什么话。有一首偈颂说:‘八个兄弟一个痴,其中一个最伶俐,五个门前做买卖,一个在家出主意。’小乘只说到六识,五个识向外攀缘境界比方是在外做买卖,第六意识是全才,他指挥五识,所以我们眼耳鼻舌身的动作,都是第六意识作主,他叫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这一层道理,大乘也采取。

 

但是,大乘再添第七识、第八识。第七识也是意识,好比树的根,前六识好比是树干枝叶,各有各的能力,两者有连带的关系。第六识成天乱出主意,终日造罪,第七识不干这一套,它什么也不干,终日就是我!我!我!执著第八识为我相。有这个我相,就生出我见、我爱、我慢、我痴,这个见、爱、慢、痴全都是在‘我’身上产生的。第六识有我执吗?第六识也有,虽然第六识有我执乱出主意,但是第六识有时候会停住,不乱出主意;第七识却恒常不断永远不停住。

 

第六识出了主意,虽然口没有说,身子没有动,可是心里出了主意,就是落下一个种子,叫做‘内法尘’。不论是好种子、坏种子,经过第七识的执著,就成了生死种子,送到第八识去收藏,所以第八识叫做‘含藏识’。第八识收藏一切业力种子,它是众生轮回的主人翁。

 

(二)业之三际

 

净土宗是特别法门,特别之处在那里?净土法门是佛境界,而且有别于其他佛的境界,别的佛境界是要按著佛说的道理做,是‘独力法门’。净土法门不仅是遵循佛的道理修,还可以藉助佛的力量,是‘二力法门’。一般人不相信净土法门,以为‘师父领进门,修行在各人’佛怎么帮得上忙?张三肚子饿,叫李四替他吃,那有这个道理?若要将净土法门的二力道理讲清楚,那可麻烦,所以释迦佛说这是‘难信之法’。

 

‘带业往生’是净土宗另一个特别处,这是别宗没有的。想了解带业往生的道理,必得把三藏十二部都弄懂了,才明白,否则一知半解不中用。

 

还有一桩事情特别重要,自开始学佛一步一步到最后成佛,都用得著,这是那一桩事情呢?那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学佛不论是修那一宗那一派,这两句话最要紧。佛教徒若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了,那天下就太平了,可惜并不如此。至于真正信、真正想往生极乐世界的人,更必得做这两句话。这两句话怎么做呢?那就是必须换心理。

 

‘临终助念’也只有净土宗有,别宗没有的。修净土法门临命终时,要想往生极乐世界,即使是久修的老法师都得请人助念。为何必须助念呢?因为临终时自己迷迷糊糊,不会念阿弥陀佛,须请别人帮著念,这叫‘助念’。平素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与人结下法缘,你到临命终时,人家才会来助念。平素行为不端,临终时便没人来为你助念。

 

有人认为‘我平常有念阿弥陀佛啊!’平常有念佛,临终时念著念著,念糊涂了,阿弥陀佛念成钞票银元,那就是颠倒了!而念佛人要‘心不颠倒’才能往生,所以‘临终助念’是必须的,这也算是靠自他二力。

 

又净土宗的往生是九界众生往生,即使一次一次乘愿再来的大菩萨下生入胎,有生就有死,临死时也得助念,这有证据吗?华严经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临命终时也‘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希望佛来接引,这也是靠二力。所以,大家不能忘记助念这回事,若在这里不干一点好事,临命终时有人给你助念,当中也会生障碍,所以修净土宗念佛的人必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带业往生’的业可以分三际,三际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候。咱们随时都在这三际上打转。

 

业过去是什么东西?业以前叫迷惑颠倒的‘惑’。众生本性光明觉悟,能知那个是善恶,不觉悟则善恶分不清楚,这叫迷惑颠倒。身口意一动作,就迷惑颠倒,叫‘起惑’。譬如一盆水,安定不动时,看起来很明亮,若用手放到水中摇动,就起了水纹,变了样子,看不清楚。心动起惑颠倒,这个‘惑’,就是‘业’的第一步。

 

过去起了惑,现在的动作,叫‘造业’。造业属于当时,例如我拿扇子,弄些动作,这都是业。这个时候,还不必论造的是善业、恶业或非善非恶的无记业,总之是造业了。而现在造业是什么在造呢?是我们的身、口、意在造。

 

造了业以后又将如何呢?将来有长有短,下一点钟是将来,一年后也是将来。业的将来就是结果,结果就是受报应。只要是懂佛学的人,看到这个‘受’字,就心理有数了,佛说‘观受是苦’咱们所有一切的接受、享受皆是痛苦的。没学佛的人不懂这个道理,必得听闻佛法多年的人,才有点觉悟。说别的苦或许感受不深,生死的苦,可懂得吧!人都怕死,不怕死的人很少,你怕死也得死,不怕死也得死,死是躲不过的,这就是苦。有人或许会问‘喔!还能不死的吗?’能!能不生就能不死,能不生就能不灭!明心见性就能不生不死!所以‘带业往生’有生就有灭!往生西方是到那里去生死的啊!往生后虽无分段生死,可还有变易生死啊!所以说的是‘往生’并非不生不死的‘证果’!

 

业的过去叫‘惑’,业的现在叫‘业’,业的未来叫‘苦’。惑业苦叫做‘三障’,是三种障碍,譬如眼有障碍就看不见了。惑业苦三种障碍会障碍什么呢?障碍之事太多了,简单说两条障碍,一是所知障,二是涅槃障。

 

什么叫‘所知障’?这事情你明明可以知道,一看就可以晓悟的,但有了所知障,你天性本有的‘良知良能’就被障碍住,该明白的不明白,该觉悟的不能觉悟。所以大家听东西若听不明白,只可怨自己,总要多忏悔。什么是‘涅槃障’?涅槃就是不生不死,没有痛苦了,是好事,有了惑业苦就不能证涅槃果。学佛不论修那一宗派,还有惑业苦,就是还有障碍。

 

业有过去、现在、未来三际,惑是过去的业,那‘惑’是从那里发生的呢?怎么会迷惑颠倒呢?惑是从心识发生的。众生皆有佛性,人、蚊子、蚂蚁等一切动物都有佛性,佛性没有大小之分。性在那里呢?儒家讲‘天命之谓性’,天不是老天爷,也不是耶和华,天是天然的,本性是天然有的。这本性有多大呢?佛家讲‘尽虚空,遍法界’,浩瀚的天空和本性比起来,犹如‘月云点太清’,一片彩云放在广大的天空中,那样渺小,可见本性何其大啊!尽虚空、遍法界都是在本性之中。禅宗讲‘明心见性’,唯识宗讲‘万法唯识’,心识与本性同是一个东西,心识的作用有八个,所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第六识、第七识、第八识。第八识又叫‘含藏识’,它像仓库一样收藏我们的业种子。第七识永远不断思量第八识,有我痴、我爱、我见、我慢四种烦恼,它抓住第八识当作我相。所以,迷惑颠倒就在第八识,这是惑的来源。起惑是它,收藏也是它,可见起惑造业与第八识有密切的关系。

 

起惑造业就得受报应,佛说‘观受是苦’,遭受的一切报应都是苦,所有享受都是苦,苦有三苦、八苦、一百零八苦,以前只有中国苦,现在还加上西洋苦。是谁受苦呢?身、口、意三处都得受。心也得受,所谓‘观心无常’,阿赖耶识是受报体,随著造的业死了生,生了死,流转不停的受苦!一切业都藏到第八识,咱们往生是第八识往生,并不是肉体往生,既然是第八识往生,那不是连著业也带去往生吗?

 

惑业是因,受苦是果。因又分近因、远因两种,就是所谓的‘旧业新殃’,过去造的业叫旧业,今生所造的是新殃。不学佛的人不懂这个道理,难怪他们成天造业,而学佛的人也是旧业未消,又造新殃。学了佛法要‘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随著因缘把旧业消除,更不造新的罪业。你们如何,我不敢说,就自己而言,现在是随缘也没有消旧业,反而造了新殃。谁造业谁倒楣,自作自受自遭殃,别人管不了,即使是亲父母、亲儿女、孝子贤孙也救不了!

 

有了旧业新殃,就会‘流转不断’。因为,造了旧业新殃就种下了业因种子,譬如把桃核种在土里,结果长出桃子来,桃子里头还有桃核种子,因中有果,果中有因,永远连连不断,可怕吧!这些藏在第八识中的惑业种子,可以‘幻化万相’。幻是变魔术、玩戏法,第八识中的惑业种子像变戏法一般,造出许多假相。例如大家现在眼前空空洞洞,什么也没有,你用手掌对著眼睛拍两三掌,睁开眼看,包管你红的绿的五花八门什么都出来了,这些乱七八糟的景象都是假的。眼好比心,心要是一心不乱,干干净净什么也没有。心里一乱,就生出千奇百怪的东西来,这就是唯识学所说‘万法唯识’的原理,一切东西都是神识虚妄分别造出来的。

 

神识造出种种虚妄现象以后,就会‘生灭不已’,在六道里生生灭灭,轮回不已。永嘉大师证道歌说:‘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不懂佛理的人就像作梦不能觉悟,天、人、修罗、饿鬼、畜生、地狱六道明明摆著。等到觉悟以后,发现这些万相都是自心造的,那有什么三千大千世界啊!心里一清净,六道轮回就没有了。

 

(三)惑类三种

 

净土宗有三部重要的经典—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三部经三种修法,文理也不一样,这三经最难懂的是那一部呢?是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比起阿弥陀经还不难讲,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的‘无量寿’一听就懂,阿弥陀经的‘阿弥陀’就难懂了。阿弥陀是秘密咒语,又含多义,念阿弥陀就能生长善法,所以不译成中文。

 

阿弥陀经中最重要的一句经文,就是‘一心不乱’。念佛只要能念到一心不乱,临命终时就能往生。修净土宗的人必得要知道‘一心不乱’的意思,否则就是违背经旨了。观无量寿经先用眼观,观成功了,开眼合眼都见得到所观的境界,力量很大,但不是人人可修。所以观经到了最后几观,众生没办法观了,佛就教人改成念阿弥陀佛,所以在这部经有两种修行办法。我各宗都学过,都是有名气的老师传授,可是我是坏孩子,什么宗也学不成功。而净土宗,打十几岁至今没断过,算一算也有八十五年的工夫了,至于‘一心不乱’的意思只会说个一句半句,要把‘一心不乱’整个的意思说明白,即使地上菩萨也够不上,所以无论如何要学谦恭,无知才敢妄作!诸位因为看经少,又听了扰乱的话,所以修行不如法。

 

阿弥陀经云:‘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在经文中没有说要断惑才可往生,或消业才可往生,只说‘一心不乱’即可往生。前面曾提及身口意三业,有真有假,有真实、有权巧方便,一心也有真一心、假一心。弥陀经说的一心,是真一心,还是假一心,经中并没有明讲。但是经文明讲,不论平常念佛是那一种一心,临终时必须要‘心不颠倒’,若心一颠倒就完了,所以只要‘假一心’临终心不颠倒,就可往生。

 

‘真一心’是怎样?断了惑就是真一心,惑断了自自然然就一心了,心一干净,还有什么二心三心呢?‘假一心’叫伏惑。我们的真如本性是如如不动,一动念头就是造业。刚学佛的人,要不动念头好难啊!古人有方便的法子,所谓‘不怕念起,就怕觉迟。’不怕你起念头,就怕你觉悟得太慢。这个法子,对佛法普通法门很适用,净土宗也适用。念头起来了,参禅的人就观察这个念头——它为什么动?上那儿去?......,就像刑警队捉小偷似的,跟著念头走,一直追追追,追到念头消夫,就用不著再追了!念头一动便是造业,任它往外生长就是现行,当念头一动时,心田就生了一颗种子,若不察觉,种子就往外现行生长。若一动念头,就能察觉,一路跟著它,追到念头种子不动,念头就伏下不起现行了。所以,伏惑是在念头起了惑业而未现行时,就把它压伏住,这叫伏惑。

 

普通法门修法,要‘断惑证果’,断惑才能证得果位,了脱生死。伏惑证不到果位,但是,初学的人还是要先学伏惑,伏惑学久了,念头不现行,就可慢慢断惑。譬如一盆水不干净,先洒上明矾,搅一搅,经过半天的工夫,肮脏的渣子沉到水底,水就清了。渣沉到水底,只是假干净,可是时间久了之后,不净的渣子也会变化。伏惑也是如此,惑伏住不现行,也能放光明。被伏住的烦恼种子,久而久之,也会变化,变化就是断了惑业种子,这叫‘断惑’。所以断惑之前也要先伏惑。

 

修净土宗不强调断惑证果,而是要‘带业往生’。修净土宗不怕念起,就怕觉迟,只要烦恼惑业一动,就以佛号压伏住,这叫‘净念相继’,净土三经都是这个办法。有人念佛可以七天相继不乱的,有人念一个月也可不乱,这是佛力三昧声音不断,佛号声音不断,就是不断念头。净土法门怕你不起念头,佛号念头尽管起,别断了!这个念头非常特别,是佛种子。提倡消业往生的人,作了一首偈子,头一句‘从今不必念弥陀’就是不通不通又不通,为什么要人不念弥陀呢?弥陀终日念他,他却颠倒过来,舍二力用自力,多么不通啊!

 

诸位学伏惑,惑伏住虽还有烦恼渣子,但临命终时只要心头干干净净,就可伏住惑,心不颠倒,往生极乐。往生以后,在莲胞里把伏住的惑断尽。大家想想,为什么有人一个月就花开见佛,有人要多少年才开花呢?在莲胞里干什么?是在里面断惑。为什么在莲胞里能断惑?心本不生因境有,心原来是不动的,外面若有六尘境界来勾引,心就动了;在莲胞中,没有污染杓六尘来勾引,所以心念不起现行,带业往生的惑就可断尽。

 

普通法门修行要‘断惑证果’,但在净土三经并没有要人‘断惑证果’,这就是净土法门的特别处。断惑证果得了果位,最小的果位是阿罗汉,依娑婆世界的年月来算,要证到阿罗汉果也得将近万年,这是很难的。净土宗带业往生不必断惑证果,当生便可成就了生脱死的大事。如果念佛人这一生去不了西方极乐世界,就麻烦了,因为一品惑未断,来生有隔阴之迷,前生的事情迷迷糊糊,就忘记要修行了,所以有好处也有坏处,这是净土宗与普通法门不一样的地方。但是修那一种法门,都有一定的方法,错用了就不行。譬如你要学缝纫,拿一把大菜刀要割布做衣服,有用处吗?当栽缝必得用剪刀。可是要当厨子,做菜切肉,拿一把剪刀剪菜,没这个道理,工具不对!所以,干那一行有那一行的方法。

 

学佛就要求证果,不管世间或出世间的圣人,只要能‘不打妄想’就能证果,所以禅家最要紧的就是‘一念不生’,六祖坛经说:‘不思善不思恶’,恶事不想,善事也不想,什么事也不想。有人会怀疑‘一念不生就可证果,真的这么简单吗?’就是这么简单,但是全地球上的人,找这么一个不打妄想的人,就是找不出来。讲经的人学过八年的禅,老师说:‘你不行!’学禅我不行,我就改学别的法门。现在我且把禅的修法说一下:前面说过‘不怕念起,就怕觉迟’怎么知道‘念起’呢?打妄想而知道自己在打妄想,一万个人也找不到一个,要能知道念起,必得会观心。观是考察的意思,一起念头,就知道了,心就在这个念头上,它往那儿,就追到那儿,追到最后,念头就没有了。如门外头来了个贼,要是你感觉贼来了,两个眼睛睁著看他,那贼就没办法了。普通法门都是用这观心的方法。观心之法,必得自己实行用功,才相信这一套。然观心一念不生是不是就证果成功了?这可不!这是成功的初步,看似断了惑,其实是伏惑而已。惑暂时伏住,不打妄想,这一点钟能伏住,下一个钟头,它还会来啊!若伏不住惑再起念头,就会造业,造业又会招感苦报。因为伏惑只是压住惑,惑藏起来,没有断。若今天伏惑,明天也伏惑,终日接连伏惑,伏惑的时间久了,不让它造业,它就烂了根,就觉悟了,只要一觉悟就可不造业,要是能做到这般,你就是大禅师了!而断惑证果,断什么惑?证什么果呢?

 

‘惑、业、苦’这是三种障碍,我们在没有修行以前,都有这三种障碍,普通人不懂得,入圣流的内行人也只懂三分之一,另外三分之二还不懂得。再者,带业往生的‘业’是从那里来的?业是从‘惑’迷惑颠倒来的,迷惑造业后来就得‘苦’果。第一种惑叫‘见思惑’,见惑有五种,思惑有五种,每一种含有若干种,合起来有一百多品。

 

见惑是见解上起迷惑而有错误的认识,在六道里的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众生都有见惑。思惑是一种心理作用,有五种——贪、嗔、痴、慢、疑,这五种思惑从出生就带来了。要想不在六道中轮回,就得把见思惑断除,成为了脱生死的阿罗汉。断见思惑要多少时间呢?最低限度要一万年,人活不到一万年,必须死了再投生为人继续修行,要生生世世都去断见思惑。但是,如果死了不再投生为人,那就很难了!断了见思惑,证得阿罗汉果位,可以不再六道轮回,但并不是究竟解脱了,还有‘尘沙惑’未断。佛法和世间法的道理,多如数不清的尘沙,对这一切道理若还糊里糊涂,就是有尘沙惑,还是一个愚人。必得行菩萨道,对佛法、世间法都觉悟了,才破了尘沙惑。见思尘沙惑不算根本,无明惑才是原本就有的,怎么来的?说也说不出来。

 

凡夫是见思、尘沙、无明,这三种惑都有的。声闻证了罗汉果,缘觉乘证了辟支佛,都断了见思惑,但还有尘沙惑、根本无明惑,他们也要求往生,以便把这二种惑断除。菩萨虽然断了尘沙惑,但根本无明惑没有断,自己也不懂无明惑。菩萨分两种,在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三位修行的菩萨,叫‘贤人’,这些菩萨对根本无明还不懂。在十地修行的菩萨,叫‘圣人’,但是初登地的菩萨也不清楚无明惑,要在第五地,才认识一点,到了第八地才能观自在,但还是不能彻底了解无明惑。到了等觉菩萨,还像隔一层云彩看月亮,也弄不清楚无明惑,必得要成了佛果,根本无明才完全没有。所以菩萨的修行,主要就是要断根本无明惑。菩萨往生极乐是‘一惑往生’,带著根本无明惑往生。声闻缘觉是‘二惑往生’,带著尘沙、无明二惑往生。凡夫是‘三惑往生’,带著见思、尘沙、无明三种惑往生。十地菩萨还带著业往生,何况是一品惑未断的凡夫,怎么不是带业往生呢?至于佛就不用往生了,成了佛还有什么往生呢?

 

学佛人都知道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一阿僧祇,等于一千万万万万万万万万兆年),为什么要这么长的时间呢?为了断惑。为什么不能早断呢?因为不认识惑,见思惑是什么东西都不晓得,要怎么断?譬如想用扇子煽凉,若连扇子都还没看见,就说已在煽凉,那不是胡说八道吗?今天在场的大家,你们谁晓得自己的毛病?若不晓得要怎么改法?尚且自以为是,以为我不错了,这就倒大楣。必得先知道自己的错处,才能够改。讲经的人对三种惑,虽能讲得出来,但是断不了。例如三惑首先要断的就是见思惑中的‘身见’,孔圣人说要‘毋我’,老子说‘吾有大患,唯吾有身’,身见是吾人第一大祸患,必得先断。佛家以‘观身不净’考察我们身子没一处是清净的,观纯熟了,就能断身见。但是我还办不到,头一品惑就断不了,还证什么果?

 

三种惑若天天断,也不是一生就可以断除的,所以才需要三大阿僧祇劫。要如此长的时间才能断三惑,实际上,大家都办不到,这才有净土法门。因为净土法门不必断惑,只要一心不乱,就可带业往生,不必断惑往生,若要断惑才能往生,就用不著净土法门了。阿弥陀佛发愿建造了极乐世界,就是为著大家不能断惑,要你带著惑上极乐世界,不是‘证果’了生死,是‘往生’,往生还没有了生死,还有变易生死,只不过不再六道轮回了。但是一生极乐世界,就可一生补佛位,分段、变易两种生死到时都没有了。这种便宜法,大前提只要七日乃至一日,能一心不乱,就行了!所以叫做‘难信之法’。

 

阿弥陀经是佛的境界,任何一句都没法讲,愈讲愈糊涂,上智与下愚的人都能往生,中间不高不低的人,反而起不了信心。古德说:‘不必三祇修福慧,但凭六字出乾坤。’不必三大阿僧祇劫的修福修慧,只靠‘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就能了生死,可是大家不信,即使修净土宗的人,也掺杂得乱七八糟。现在有人说:‘只有带惑往生,没有带业往生。’这句话是糊涂到万分了!为什么呢?因为惑、业、苦这三个字是连著的,有惑就有业,若断了惑还造什么业呢?‘带苦往生’、‘带业往生’、‘带惑往生’这三种是同一样的啊!

 

又极乐世界有四个位次:一是凡圣同居净土,二是方便有余净土,三是实报庄严净土,四是常寂光净土,另外还有边地。凡圣同居净土是九界往生,人、天修净土法门,往生到西方还是凡夫,没有证果,虽然没有果位,却不再入六道轮回了。若蚂蚁、蚊子会念佛也能往生,可是蚂蚁、蚊子又怎么知道什么是惑?怎么断惑?再者,往生凡圣同居净土必得有念佛一心不乱的功夫,若未到一心,还半信半疑,也能往生,但是不能生到四土,而是生到‘边地’。生到边地比天堂还好,在莲胞里,经过十二大劫才花开见佛,为什么要这么久呢?因为往生时是带著惑业生到那里,在莲胞中没有外境勾引,很容易断惑。

 

凡夫带著三业往生到凡圣同居净土,九界众生都能往生到这一土。声闻、缘觉断了见思惑,带著尘沙、无明惑生到方便同居净土。这二土众生的惑业苦有异熟时,起惑是因,有如下种子,过一段时间再冒芽、开花、结果,并不是今天拿核桃种子来种,立刻就长出桃果来,必得‘异时而熟’,隔一段时间才成熟,隔多久才成熟呢?那不一定,全看‘缘’的多少,例如下种后,有浇水,有阳光,就容易冒芽开花结果,种瓜一年就成熟可吃,种桃要等三年才能成熟。

 

菩萨带著无明一惑往生,在极乐四土安养,若生到凡圣同居土,必定是带业的,可是菩萨的惑因业缘到结成苦果,是‘同时三相体用’。因为菩萨仍带有无明惑,而无明惑就在第八识中,第八识的活动极为微细,在大乘起信论称做‘三细六粗’。第八识与本性是一体的,本性一动叫做‘无明业相’,随著一动就有能力,叫做‘能见相’。有能见相就会找个对象,叫做‘所见相’。当本性一动就有三相,体用不离,一时具足三相,这三相非常微细叫做‘三细’,不到八地菩萨不会懂。

 

带业往生附说

 

‘带业往生’释题表后,有三条‘附说’,简单做个说明。

 

第一条:‘下等动物,不能皆知事理一心,必然带业,否则不曰三根普被。’

 

畜生道的众生,懂得什么叫一心?什么叫事一心?什么叫理一心?畜生道虽然不懂,但是也能往生,它眼里看,耳里听,心不往别处跑,定在‘阿弥陀佛’名号上,畜生就可往生,所以净土宗叫做‘九界往生’。佛法把凡圣有情众生分成十个法界,有佛、菩萨、缘觉、声闻、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十法界除佛不必往生之外,其他九界众生皆可往生。

 

第二条:‘若不带业往生,何有凡圣同居土?’

 

极乐世界分作四土,众生因念佛功夫深浅不同,分别往生到四土,四土以外还有一个边地。边地不是化生,而是胎生,经过十二大劫,莲花开后见佛才悟无生。凡圣同居土是专为肯信愿念佛,而一品惑业未断的众生,带著惑业来往生此土,如果往生不是带业,那阿弥陀佛何必要设一个凡圣同居土呢?

 

第三条:‘各家注经,不离本宗,然各有方便,殊途同归。’

 

佛经有两部大经,一是华严经,一是法华经,这两部经对‘本性’各有主张,其他经说的都是方便法,唯有这两部说的彻底。带业往生的道理,在前面已说过了,至于惑业苦的苦是从那里来的呢?从业而起。业又从何而生?业从惑起。惑的根源究竟在那里?现在就来追根求源,请看表:

 

          ┌一、万法灵明之体曰性,有‘不改义’。(大乘义章)

          ├二、‘性自有,不待因缘’。(智度论)

惑起于性─┼三、性具善恶,具十法界,一约情智说,二约迷悟说。(天台发之,荆溪四明皆述

应略述性  │    ,华严亦有此说。)

          ├四、‘性起’谓缘起真妄和合,此谓华严之极谈。

          └五、性具善恶,性不可改,阐提不断‘性善’,还能令‘修善’起否?佛不断‘性

                恶’,还能‘修恶’起耶?

            答:阐提不达‘性善’,还为善染,‘修善’得起。佛不断‘性恶’,能达于恶,

                于恶自在,不为所染,‘修恶’不得起,且广用恶法化度众生。(观音玄义)

 

‘惑起于性’惑在本性里出来,应该把‘性’略微地解释。

 

一切的事情都在‘性’里发生的,若明心觉悟,见了本性,则‘觉后空空无大千’。因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本性一迷就成了‘识’,识就会虚妄分别,变现一切万法。所以说‘万法灵明之体曰性’,而咱们在迷里所见到的一切事情,却皆是迷惑颠倒。本性有‘不改义’,金刚经以金刚比喻本性,金刚明亮不被破坏,而能破坏一切;比喻本性若明,就能破坏一切虚假,而一切虚假坏不了本性,俗话说:‘山易改,性难移’性是不能改变的,这个道理出自大乘义章。

 

既然惑从‘性’中出来,性又从那里出来?大智度论说:‘性自有,不待因缘’。佛经都说‘因缘所生法’,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法,但是‘本性’不是因缘生,也不是自然生,本来自有,众生本来就有这个性。为何本自有?这就不能说了,必得自己觉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性本自有,性中具有一切,所谓‘性具善恶’,本性里有善也有恶。孔子在论语说:‘性相近,习相远。’孔圣人没说性是善的,所以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不算对!大家的本性差不多,若有了习染,染善你就善,染恶你就恶。世间圣人孔子说的‘性相近,习相远’和出世间圣人佛说的‘性具’,相当一致。佛在法华经就主张‘性具’,‘具’是全有,有善也有恶,若只有善没有恶,就不算具全。

 

本性中具有什么?具有十法界。十法界分四圣六凡,四圣是佛、菩萨、缘觉、声闻,六凡是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这十法界都是从心里造出来,所谓‘心外无法’,一切都在心中,十法界不出这一心。四圣是善,六凡是恶,所以性具有善有恶,这是事实,理由为何?有两种:‘一约情智说’。情是情识,众生都有情识,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可见喜怒哀乐爱恶欲这七情是不正常的态度,七情未发作出来,叫做‘中’。七情发作出来,你控制得住,让七情在一定的节度上止住,不再往前发展,就符合中和之道。可是人都有感情,坏就坏在有感情,今人也常说:‘别动感情’,会说但不懂得。学佛的人讲究智慧,要转识成智,有八识就永远在六道轮回,八识若转成四智,就成功了!什么叫智呢?就是‘二约迷悟说’的觉悟,因为迷惑颠倒才有七情,觉悟就有智慧,所谓‘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迷时如同作梦,梦里有喜有怒有哀有乐,醒来觉悟以后,梦里的事物,消失一空,那有什么事值得喜怒哀乐?而这迷悟不离一心,所以说心性中本具善恶。

 

性具善恶的道理是出自那里呢?‘天台发之’,天台宗讲法华经,阐发这个教理。‘荆溪、四明皆述’唐朝的荆溪湛然大师、宋朝的四明知礼大师都曾阐述性具的道理。‘华严亦有此说’以华严经为主的华严宗也主张性具一切。天台家讲法华经,主张‘一念十法界’、‘一念三千’,一个念头中十法界都有,在短短的时间内又可作三千变化,例如念头抓住佛,当下就是佛,念头抓住地狱,当下就是地狱众生。念头若抓不住那一个法界,就在十法界中变化,愈变愈多。专心念弥陀,不要让它‘一念十法界’,也不要‘一念三千’,而要‘一念一法界’。

 

‘性起’与‘性具’讲法不同,‘具’是全有,本性里全都有,‘起’是发动,本性原本是不动、不改变,本性一起动,就乱七八糟了。例如一碗水不摇动时,东西照得清清楚楚,一摇动就不能照物了。‘性起,谓缘起真妄和合’真是真如本性,妄是迷惑颠倒,外头所有相皆是虚妄,真如本性与外头的虚妄现象是一回事情。当现象生起时连带本性也一同起来,故名缘起真妄和合,这和‘性具’的道理并不相斥。‘此谓华严之极谈’,这是华严经特别的主张,懂得‘性起’的道理,就能分辨‘不变随缘’和‘随缘不变’的不同。真如本性一点都不变化,这对自己有好处,但是对众生没有好处,对众生必得要以佛法度他,弘法照例要以四摄法,当布施、爱语、利行三摄都度不了的时候,就要以同事摄。例如有人喜欢喝酒,你要度他就得陪他喝酒,他喜欢赌博,你就得陪著他赌,这叫‘随缘’。‘不变随缘’是本性一点都不变,却可以随顺众生的缘,这谁能做到呢?‘随缘不变’是随众生的因缘,而真如本性不变。不论是真如在前,或因缘在前,你只要不变就行了。

 

既然性具善恶,性原来是不可改的,那‘阐提’不信佛法的人,本性虽然也有善有恶,能不能引导他的‘性善’做善事呢?又既是性有善有恶,成了佛,本性仍具有恶,那佛还会不会再学恶,再变成恶人呢?

 

不信佛、不信因果的人,他的本性虽然有善,但不了解善恶,若引导他往善走,他虽不知是善,却能被善熏染而行善。熏染要经过长时间的熏习,以善熏习久了就能心安理得,安安稳稳的行善。成佛以后,性虽有恶,但是佛能通达,遇见恶境,一见即能明白,不会做恶,虽然随缘度众,但是恶事染不上佛,恶发生不起来。例如佛家有一个规定,在家人不能看出家律仪,‘律’是一条一条规定那些事不能犯,‘仪’是规定应有的礼仪,出家僧众一举一动若依律仪,则可合规矩不犯戒律。戒律规定不能犯的罪,很多是我们想不到的罪,没有受戒的人拿来看,反而学坏了。这些戒律都是佛制定的,佛对于这些奇奇怪怪、乱七八糟的事,明明白白,佛不但不做,还订出来禁止人做。佛也广用恶法度化众生,例如佛知道入什么地狱,是造什么罪,众生若知造什么罪,入什么地狱,就容易改了。从前我性情很刚硬,上刀山,下油锅,我都不怕,但是有一个热屎地狱——又热又有屎尿,又有蛆从口鼻爬出来,我受不了,我信这个,我也不敢犯地狱罪,足见一个人怕一条就少造业了。

 

丙一、‘随眠无明’谓无明烦恼眠伏第八识中

 

讲表第三段‘带业往生’的题目,已经讲完了,现在开始要讲解‘带业往生’下列的五条细目。带业往生的道理甚深,首先要知道‘随眠无明’的道理。要了解随眠无明之前,先要分清楚佛家所谓的‘愚人’是什么?这是怕大家误会了‘愚人’的本意,因而随便说,造了罪业。其实,我们还够不上叫做‘愚人’,若把没证果的叫做愚人,那是一知半解,甚至半解也谈不上。今天引一段文字,补充说明‘随眠无明’的意思。

 

‘愚者,指地前有种种之二愚,分十地断之,甚为复杂,兹仅举初地,可推想其余。

初地所断之二愚,一为执著我法愚,二为恶趣杂染愚。(即是恶趣诸业及恶果等)

诸业诸果,虽体非愚,然而业是愚所起,果是业所感,故皆名愚。’

 

小乘讲十八界——六识、六根、六尘。六根是指身上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在那里?很多人误以为根就是眼球、耳朵、鼻子啊!这都不是根,眼球、耳朵等只是工具而已。譬如一个鼓,鼓的根在那里?若以为鼓皮就是根,便错了。若去掉鼓架,剩一张鼓皮,敲一敲会响吗?若以眼球为眼根,就是外行。眼球等等其实都是附属品,眼能看东西,是神识的作用,俗云:眼神。眼球、眼皮这都不是看得见的神识,例如一个人睡著了,或是人刚死时,眼皮、眼球都未坏,拨开他的眼皮,他也看不见。怎么会有眼的神识呢?学佛就是要学明白‘神识’,要不然就别学了!外头种种的现象的叫‘尘’,尘又是从那里来呢?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也都是神识变的,所谓万法唯识,万法唯心。证了小乘罗汉果还弄不清楚‘六根、六尘、六识’这个道理,更别说第七识、第八识了,大小乘的差别就在此。

 

小乘断见思惑,证了罗汉果,了了生死,不入六道轮回。但是还不能办佛家的大事,佛家讲究度化众生,自己懂得了,要教人家也得明白,众生明白,才算得度啊!自己还糊里糊涂弄不明白,就去度化众生,这是糊涂人教糊涂人,大家一团糊涂,不过是闹乱子而已,还不如待在家里好,在家还造不出罪业来,满嘴胡说八道,是在造罪啊!虽证了罗汉果,但他没有度众生的学问,对事情不明白,还不能度众生。大乘法门得随缘不变,不变随缘,随缘就要度众生,怎么随法呢?有人来问问题,若答得驴唇不对马嘴,就是害人,甚至让人中了邪知邪见。所以我讲经都是按经典上有,考察好了,以祖师的注解当作录音带,翻译出来给大家听。若讲错了,是祖师讲错,他负责任,与我没关系。

 

罗汉没大用处,得修菩萨道,菩萨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四十一阶位,十住、十行、十回向叫‘贤人’,贤人还不够了解,登地菩萨成了圣人,可以不算是‘愚人’了。但是一地、二地、到十地,每一地皆不一样。初地菩萨不算愚人,二地更不算愚人了,一直到十地菩萨,才真正不叫愚人。你瞧!不只是罗汉叫愚人,即使菩萨也还是愚者,但为什么还带著「愚’呢?学佛千言万语,就是要不起惑、不造业、不受苦,若还有惑业苦,怎么能算解脱呢?菩萨还有惑、业,还有变易生死,有惑业苦,里头就还有愚痴,所以十地菩萨还带业,还起惑造业,这道理很微细。佛家一般讲的‘愚者’,是指‘地前’的菩萨,统统有愚痴。其实愚有两种,什么阶位都有这两种愚,十地菩萨就有二十种愚痴,分十地来断,一地断两品,一直到第十地,二十种愚痴才断干净。其中情形甚为复杂,今仅举初地来讲,其余的可类推。懂了佛法所谓的‘愚者’,知道愚者也不是简单的,往后我们就不能随便自称是愚者了。

 

初地欢喜地所断的二愚,一为执著我法愚,二为恶趣杂染愚。初地菩萨还没有彻底打破我执,仍有俱生微细的我执愚痴。初地菩萨仍有法执,佛法是用来度众生的,众生有病就给他吃药,病治好了,他还吃药,例如现在人病好了,还吃补药,实在是自找倒楣。病好了,就没事了,法药就不须再执著了,但是初地菩萨菩萨仍愚痴执著法。若有人误会说:我现在就不吃药了,不要佛法了!那也不对,我们现在人人有病,一身是病,药可断不得,怎能一刻离开佛法?

 

‘恶趣杂染愚’,在六道中轮回的众生皆是恶趣,天道也不清净,都有执著。六道众生心里一动就造业,恶趣众生动心造的业很少有好事,往后必得恶果。忏悔偈云:‘罪若起时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灭罪亡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心里想干什么坏事,就是造了罪业,若只是磕头,心中不肯忏悔,那是多事,没用处。必得把动的心叫它不动了,立时打消,动的心没有了,罪跟著也没有了。所以你念佛时,你的心就是佛,你不念佛,你的心就不是佛。有一则公案说:有一位老和尚一切都放下了,唯独喜欢一个花瓶,心里牵挂放不下。老和尚寿命临将终了时,功夫很好,还终日打坐,阎王派小鬼去找,老和尚入定,没形象,小鬼找不到。眼看拿人的时辰快过了,有一个小鬼较聪明,看老和尚屋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一个花瓶,心想大概是老和尚还牵挂舍不得,就把花瓶往地上一摔,花瓶一破,老和尚一听,就动了心,便现出形象,让小鬼抓去了。所以心经云: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才得究竟涅槃。恶趣、杂染的迷惑,会污染自心,到了初地菩萨才断除。恶趣杂染的业和果,体虽不是愚痴,却是为著愚痴而造业的,因愚痴而造业,造了业就要受结果,造业就是起因于愚法执。到了登地才断这两种愚,即使罗汉也还未断这两种愚痴。了解佛法所谓的‘愚人’意义后,就可以讲带业往生的头一条——随眠无明。

 

前面讲过法华经的‘性具’和华严经的‘性起’,性具是本性具足善恶,性起是本性一动,连善加恶一同起来。请问,性具,是在那里具有,在那里收藏?性起,是在那里发动?学佛要断的三种惑——见思、尘沙、根本无明,根本无明惑就是在第八识中。第六识如何会闹,仍有停止的时候,但是第七识思量执著第八识,却没有停止过。前面六个识会造善、恶等一切业,都是因为第七识执我造出来的,凡事有‘我!我!我!’才造罪,造的罪就往第八识送,第八识就如仓库一样,什么都收藏,根本无明就是收藏在第八识里。咱们投胎时,第八识先来,死时,前七识都走了,第八识最后才走,它走了就是真正的死了,它不走,就不算死,所以第八识是‘去后来先作主公’。发愿念佛往生的人,临终时,这一切东西都收藏在第八识里,第八识带著收藏的东西,没有加以洗干净,就带到西方极乐世界,投到莲胞,这叫‘带业往生’。

 

第八识带业往生,第八识中仍有‘随眠无明’,‘无明’指根本无明惑,无明就愚痴,愚痴便造业。‘随眠’的眠是睡大觉,比喻这些无明烦恼眠伏在第八识中,往生西方净土的众生都带有这些随眠无明,初地菩萨往生净土也还带有无明愚痴,何况是一品惑未断的凡夫,怎么不是带业往生?

 

丙二、立相住心

 

现在讲第二条‘立相住心’。这张讲表可以说是佛家的全部教理,为什么呢?华严经讲到十回向,再来就是登地了,三贤位要一大阿僧祇劫的时间来修行,这很不容易。讲经的,嘴里讲的也不过是万分之一啊!不能详细讲,详细讲,愈听愈不明白。确实也不能讲,一讲就牵扯著其他的经典,因此讲到十回向,讲了一百个真如法以后,才讲‘无著无缚解脱’。懂了不著相解脱的难处,才能听净土这一套,要不懂这个,任何人都不懂。

 

逼到这里,没法子,才知道净土法门之所以特别。譬如法相宗的祖师——玄奘大师,玄奘大师学法相真是苦不堪言!(人家的经历充足,念的书也多,不是普通人做得来的)。他老人家从印度回来要找传人,找了武将尉迟恭的侄子,他在外头风花雪月,不干正事,玄奘大师就是挑了这个人,后来叫窥基大师。窥基大师原本不肯答应跟玄奘大师出家,两人讲了条件,窥基说:‘这不是开玩笑吗?我怎么还学佛啊?’玄奘大师说:‘非你不行。’窥基说:‘除非讲条件,我得吃喝玩乐,一概都听我的,我就出家跟你学。’玄奘大师说:‘那好啊!都听你的,一切这些风花雪月的事情,你干你的,我不管,我教你的你可得接受。’窥基大师接受下来,到后来,也学成就了,还曾经因为用功吐了血。要想用一番功夫,就是这么不容易的啊!

 

现在有人连个中国字都不认得,就敢在这里,以两三个月,找一帮小孩子,说把三藏十二部都查得清清楚楚了,那真正是造无限的罪业!你自己造罪业,别人管不了!但是,你一个人提倡,大家扰乱了,连台湾、美国、南洋都被他扰乱了!华严经的一百真如他们都没看过,他怎么会懂得‘带业往生’呢?

 

佛经文字在此处是一个讲法,换个地处又变了,千变万化,没有呆板板的。譬如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只要有现相,都是你的意识虚妄分别,自己造出来的。你要是什么相都没有,就是真空了。金刚经又说:‘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那净土宗的‘立相住心’,不是跟金刚经反对吗?别的宗都说要不著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妾,原来没有相的啊!净土宗特别了,偏偏找个相来安立在这里,安在这里干什么呢?安你这个心啊!不安一个假相,这个心就四下里跑,不晓得跑那里去了。咱们这一个心,成天乱七八糟,自己并不知道。若立上相,使心安在这里,心要是离开这个相,你的心就是乱了,不离开这个就对了,所以要立上这个相,叫你守住心!心能安在净土宗所立的相,不四下里跑,就成功了!法无定法,没有一定的事情,咱们这些凡夫不懂得这一套啊!

 

净土宗设立这个相叫你著相!著是执著,执著这个相,怕你不著相。‘住心’,心打妄想,到处跑,一个念头可以有三千境界,法华经说:‘一念三千’。安上这个相,叫你的心著相,全副的念头都在相上,不往别处跑。念头那里也不去,就安住在这一个相上,这是净土宗的特别法子。

 

净土宗立的相有佛的报身、报土、以及欣极乐、厌娑婆的相,使众生的心安住在上头。赞佛偈:‘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化佛无数亿,干什么?化菩萨众干什么?有身就有土,身都寄托在这一个土上。阿弥陀佛的法身是在常寂光净土,佛的报身是他修行的结果,结果就是报身,报身有报土,报土名字叫自受用土,佛不现相则已,现相就在自己的报土享受。能到佛的报土,只有十地菩萨,其他任何人去不了,普通人是到佛的化土,此土是专叫普通人享受的。这一些相都是假的啰?有些人就主张西方极乐世界是没有的,皆是假的。这个讲法,华严经没有,各经论也没有,就是这些无知妄作的人这样讲,我们万不可如此说。化土叫他受用土,譬如这个图书馆的房子,今天是谁受用?是大家在受用啊!这个房子原来有吗?没有,也是人心造出来的,只要叫你得利益就对了!阿弥陀佛在常寂光土如如不动,化身报身则普现世界,度九界众生,人人得度,你只要拿著这些相当真的就行!例如这尊佛是木雕泥塑的,诸位拿著当真佛看待,你就有感应!你拿著他当木雕泥塑,他就是木雕泥塑,你是你,他是他,你两个人丝毫没关系!万法唯心,全在自己,你的心里一感应,佛的现相就在你的心,就成功了。

 

所以净土宗立的这些相并不是‘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是给你安上个真相!众生执著的都是假相,净土宗却叫你著真相!假相是乱七八糟,真相是实实在在,叫实相。心安住在阿弥陀佛,一切都甩开,心就在阿弥陀佛上,著阿弥陀佛这个相,就是‘心即是佛,佛即是心’,佛是真的,心也是真的;佛是清净的,心也是清净的。有多少人相信这一套呢?就是修净土宗的,他的心也不在阿弥陀佛上,台中修净土宗,几个人的心安在阿弥陀佛上啊?立上真相,叫你著相,你偏不著,你偏要乱七八糟,这样子不成功怨谁呢?

 

净土宗念佛,心安住在佛,心即是佛,佛即是心。除了净土三经,其他与净土宗有关系的经典,都讲实相念佛,‘实相念佛’是到了最高处的念佛方法,今天说的就是‘实相念佛’。只要心安住在阿弥陀佛,净念相继,这清净的念头永远不断,接续连著,一断就不成功了。弥陀经上说,若一日若二日乃至若七日,连念七天七夜不断的,有几个人呢?要是不念了,叫‘失念’,正念甩掉没有了,这是大随烦恼!

 

临命终时,阿弥陀佛来了,要不颠倒才能往生,所以净土宗里才须要有‘助念团’。助念是怕你临终时,身体一长病,一糊涂,净念断了,但是有别人在旁边念,你只要听见,心里不断,就成功。唯有净土宗有助念,别宗没有助念的方法。助念都是念阿弥陀佛,可没叫你在那里念这经、念那经,敲敲打打的,助念不弄这一套,外行才弄这套!助念虽然很好,但是只在临命终时才请人助念,不是临命终,你能天天请人来家里给你助念吗?平常没人助念,净念不能相继,失念了,怎么办?

 

中国的佛学与别国的佛学不一样,中国历代有圣人,在论语孔子说:‘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内’是你心里,‘省’是察考自己,察考自己的内心,叫‘内省’。‘不疚’,‘疚’是有毛病、有错误。考察自己,心里头一点错误也没有,一点掺杂也没有,心里是清清净净的,如此则‘何忧何惧’,有什么事情可以使你忧愁,让你害怕!平常怎么知道是‘失念’,还是‘净念相继’呢?你得要常常省察自己,孔子弟子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一天按这三条来省察,问问自己办错了吗?所以孔子‘一以贯之’之道,曾子得到真传。临命终时求人给你助念,没到命终要内省,察看你起的是什么念头?起的是阿弥陀佛的念头,那很好!阿弥陀佛以外,就是乱七八糟的颠倒妄念。

 

一动了念头就造业,造业就是现行动作,察觉念头现行动作了,便用阿弥陀佛的名号压住他,不叫他起现行,叫伏惑。净土三经没教你断惑上西方,一心就行了!所谓‘一心’,心只有一个念头,没第二个念头,没有第二个念头,就是‘立相住心’。心都在阿弥陀佛身上,就成功了。

 

丙三、以果为因

 

‘以果为因’伏惑往生,是净土宗另一个特别。

 

佛经很深但不离因果,因就是一个事的原因,一个开头,有个开头就有个结果。但是,不能当时种因就有结果,必得有缘!万法因缘生,有因有缘这才结果。结果以后呢?并不是就完了,果里头又含有因,比如桃、杏、瓜成熟了,里头有种子,这种子又是因。所以果以后又是因,又是因缘果,永远不断!坏事情也是因缘果,好事情也是因缘果,但看你是走那个路子。净土宗立相住心,伏惑往生,虽然得到往生净土的果,但是并非断惑证果,往生后仍要继续在因地修行,断除含藏在八识心中的无明等惑业。伏惑是因,往生是果,往生净土后,又是另一番修学佛法的因,所以净土宗的伏惑往生是:‘以果为因’。

 

丙四、莲胎断惑

 

‘莲胎断惑’当生成就登彼岸,这是净土宗的另一个特别处,特别之处在那里?众生往生前都不是断惑,普通九界往生,如蚂蚁、苍蝇、蚊子、小鸟,它要往生,难道它们都成了等觉菩萨吗?岂有此理。我们学佛这么些年了,我自己一品惑都还没断呢!到十地菩萨才分著断惑。凡是学佛,必得断了惑,才称证果。‘莲胎断惑’凡是九界往生,往生后都入莲胞去断惑,会念佛的众生,在净土七宝池里就长出一枝莲花来,念得成熟就入莲胞来,到了莲胞里头,有几天就开的,也有经过多少年、多少大劫才开的。在莲胞里头,干什么呢?就像人在他母亲肚子里,什么事情也不能办,包在里头,跟外界这些坏事情不接触了,所谓‘心本不生,因境有’心原来不往外跑,因著外头的境界勾引,而起心动念,在莲胎里头,没有勾引你的境界,就可以断惑。往生到莲胞里是带著惑去的,有惑就有业,这不就是‘带业往生’?莲胎断惑在经上说得清清楚楚,怎么连这个都不懂得啊!

 

丙五、二力横超

 

‘二力横超’,在这个娑婆世界上,往上有六欲天,四禅天,四空天,到了四空天,就没法治了。如此直著往上修,未到四空天的时候,在第四禅天有一个净居天,在那里可以超凡入圣证罗汉果,这是竖出三界,要费多少年才能办到!如一棵竹子,里头一节节的,有一只小虫在竹筒中,它要一节一节往上咬破,才可以出了竹筒,这是竖出。横超三界,则是从旁边咬破一个洞出来,不必像竖出这么麻烦。小虫要如何横出呢?外头有块石头,竹子被风吹著,和石头相磨擦,风如同阿弥陀佛的愿力,小虫在竹里听到了,就下嘴啃;有风吹竹磨擦石头,小虫只要用一点力,就咬穿竹子出去了。靠二力横超三界,就是如此,不是出一些枉然无用的傻力气。横超出来要朝那里去啊?一旦横超,阿弥陀佛就来接你,这便是横超的力量。

 

‘二力横超’也是净土宗的特别处,别的法门是独力法门,仅靠个人的力量,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不得,唯有净土宗是二力法门!有阿弥陀佛的力量,和自己的力量!阿弥陀佛什么力量?你自己什么力量?阿弥陀佛他老人家发的四十八愿,在西方极乐世界的一切境界,都是阿弥陀佛的力量制造的,所谓‘皆是阿弥陀佛之所变化’,这是佛的力量。自力是信、愿、行,这三者是要往生到净土路上的资粮。这三资粮对了脱生死而言,不是因也不是果,了生脱死的因是戒定慧,所以戒定慧称作三无漏学。佛法任何一宗派,都离不开戒定慧三无漏学,要了生脱死,唯有戒定慧可以办到,佛说的千万种方法,若归纳起来,也不外戒定慧三学而已。我们修净土的,光懂信愿行,没种因,当然不结果,但在往生这个路上有资粮吃。

 

◎‘乘愿再来’释题

 

这个表第三段谈的是净土宗,净土宗有两大宗旨,第一是‘带业往生’,第二是‘乘愿再来’。但是这两大宗旨,经文上不是这样说,为什么呢?因为经是‘依义不依语’——看过法华经的都懂得。看经须懂经文的文理,文理里头藏著有意义,光讲本文听不懂,必得讲里面的道理,才听明白。这本经的道理跟另一本经文的意思一样,言语却不一样。

 

净土宗的根本就是华严经,华严经之离世间品后,接著就是入法界品和普贤行愿品,华严经的主人,就是普贤菩萨,讲华严若撇开普贤菩萨,就像一棵树刨了根本,还讲什么华严经?所以有人讲华严经,讲到十回向为止,登地菩萨就不讲了,接著讲普贤行愿品,则全部的华严经都包括了。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到了普贤菩萨的地位还有业!普贤菩萨还有业,怎么消业往生呢?业消尽就成佛证果了,那何必往生?

 

‘乘愿再来’没有反对的意见,可是,不带业往生,怎么乘愿再来?再来是带著惑业才能来,惑业没了,就不能来了。而所谓‘润生’是什么?就是烦恼种子还存在著,滋润它,叫它起现行,这才能再转生。不带著业,不但是不能往生,也不能回来。佛到各各世界度众生,譬如释迦牟尼佛,来到这个娑婆世界八千多次,八千多次皆是化身,不是他的法身,化身来这里八相成道,再成佛,成佛的时候得‘重入玄门’。再来八相成道时,打从开始怎么修行,怎么证果,怎么破魔,一切都得经过一遍,经过这八相成道,是不是‘业’呢?再发一张表,来补充说明‘乘愿再来’。

 

(润生)        ┌息苦生(救灾)      ┐

乘愿        菩萨├随类生(广度)      │

再来────受生┼大势生(富贵)    ┐├瑜伽论

(代受)    五种├增上生(十地为王)└┼观经‘以智慧光普照一切

                └最后生(妙觉)      ┘      令离三途得无上力’

 

乘愿再来,阿弥陀经上也没有,可是意义上就是如此。凡是大乘佛法,都有愿力,发一个大愿为度众生。愿有十种名字,里头有一种叫做‘愿轮’,轮是车毂轮子,车轮子随走随转,没有停止的时候,比喻佛菩萨度众生的愿,永远没停下来。例如地藏王菩萨,人家都成佛了,他不会成佛,是他的功夫不到吗?功夫早到了,是他度化众生的愿轮不休息。

 

乘愿再来和润生有什么关系?这是学理的问题。生是生灭法,有生就有死,有生就有灭,永远停不住。一切烦恼迷惑,皆是生死种子。生死种子在八识田里,好像植物的种子在地里是干巴巴的,若没空气,没阳光,它不生长,必得有阳光,有空气,有水分,种子它才破开长芽。所以种子必得滋润,方能生长。生死种子,有‘惑’的滋润,才能生到六道里来。若无‘惑’的滋润,生死种子变成干巴巴,就离开了六道。

 

行菩萨道度众生,度什么样的众生,就得变化什么样的形象,才好谈话。譬如我们现在是个人,要对一只鸡、一个蝇子、一个蚊子说法、它听懂了吗?或可有听懂的,那也是少数,必得有神通变成鸡、蝇、蚊子,变化成同类,它才听得懂。菩萨为度众生,一定要转愿轮!但是众生并不是一度他就听懂,譬如这一个场子里,有五百人来听经,听懂了的,有五十个人了吧!听懂了的,他信不信呢?要是一听就懂就信,就了不得了。所以乘愿再来度众生须‘代受’,代替众生受苦,因为众生凡所有受皆是苦。替众生受苦,可不是吹大气的,就像耶稣被钉到十字架上,代众生受苦一般。菩萨因为能观受是苦,才乘愿再来,甘心替大家受苦,众生接受不了的痛苦,他代替众生受。怎么个代替法?‘乘愿再来’底下这五条,就是菩萨乘愿再来的五种受生方式。

 

第一、‘息苦生’。佛经有说,有一个地方天灾人患,没得吃了,佛就投生变成鱼,给人吃,这鱼就是佛变的,为著救众生的痛苦。咱没这神通办不到,有神通就能变化无量无边的东西,知此就懂弥陀经所说:‘皆是阿弥陀佛之所变化’的道理。

 

第二、‘随类生’。六道每一道有胎生、卵生、湿生、化生等不同类的众生,例如水族一类就有多少的动物。众生有无量无边,佛菩萨为广度众生,所以化身永远轮转,随众生的类别去投胎受生,这必得乘愿再来才可办到。

 

第三、‘大势生’。菩萨乘愿再来有很大的势力,富贵比一切人都高,因为大多数众生都是希图富贵,想依靠有能力的人。所以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身边的两尊菩萨,一边是观世音菩萨,主张慈悲,一边是大势至菩萨,发动智慧,这是智悲双运。十六观经上,观世音菩萨是‘万亿紫金身’,大势至菩萨名‘无边光炽身’。观经上说:‘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途得无上力’大势至菩萨无量光炽身,智慧普照全世界,光明加被到我们身上,我们的罪业就消除,智慧就开了,开智慧便能离三途,得无上力。

 

净土宗把楞严经上大势至菩萨圆通章特别选出来,在此简单介绍楞严经二十五圆通。‘圆’是圆满,里外各方面皆是圆满的。圆满了还不行,还要‘通’,通是通达,这里看得见那里,那里也看得见这里,一点障碍没有,这叫圆通。得了圆通,就是佛果的地位。楞严经的二十五圆通,一种圆通一个法子,有耳里得的圆通,眼里得的圆通等等,第二十五位是观世音菩萨的圆通,第二十四圆通就是大势至菩萨,别的人都采取观世音菩萨的圆通,唯有净土宗采取大势至菩萨的圆通,大势至菩萨的圆通,有什么特别处呢?佛法是‘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归元没有第二个办法,但是方便法有八万四千法门。可是大势至菩萨的圆通没有方便,‘不假方便,自得心开’用不著方便,直接‘念佛忆佛’,什么也不要,就是在‘念佛忆佛’这四个字上。大家念一句阿弥陀佛,什么也不要,就是在‘念佛忆佛’这四个字上。大家念一句阿弥陀佛,也念多少年了,有什么用处呢?你对阿弥陀佛也没加‘念’也没加‘忆’,所以是漂漂浮浮啊!大势至菩萨圆通章,除了念佛号,什么也不要,这就成功。因为忆佛念佛,佛就是心,心就是佛,自能开悟,用不著方便法。你若不信,那就没法子了。十六观经说:‘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念佛忆佛就是拿这个心作佛,拿佛作心,这还不是‘归本’吗?

 

第四、‘增上生’,力量够了,再增加上力量,叫‘增上缘’,行菩萨道的人,功夫虽然到了,还得用增上的力量。十地菩萨就了不得了,只有法王能跟他说法,法王就是乘愿再来的菩萨,为了增加他的力量,他再入十地,当法王去教十地菩萨。法王不仅是教十地菩萨,譬如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就是法王,也来这里作法王。世间法中,譬如中国的尧舜禹汤这些圣王,也都是些修行的,他必须来治理天下,做一番功德,他才成功。这叫‘增上缘’。中国自古以来出这些圣人,跟别的国不一样,别的国没这种福气啊!

 

第五、‘最后生’,修行到了成佛就圆满了,这必得一步一步一步干到最后,全始全终,不能半途而废。到了等觉菩萨若不干了,也不是最后,必得完全证得大圆镜智,才算是最后的一场。华严经上叫妙觉,等觉以后是妙觉,这是最后的。

 

乘愿再来的菩萨有这五种受生,每一种都是‘生’,有生就是生灭法,就不是证‘无生法忍’,所以乘愿再来的菩萨道都还要留惑‘润生’,还没有业尽情空。要是证了果位,不问证的是大果小果,都是现在生前得果位,生前不得果位就完了,所以说:‘证果全在生前’,并非死了才证果。

 

往生并没证果,若说证了果位才往生西方,是现在这美国华侨的胡造谣言,说消业往生,什么业也没有了才往生,这是大悖经义!往生的‘生’,就明说是还有惑业、有生灭,并非不生不灭的证果。往生到了那里才再证果,才不生不灭。在这里证了果,再上西方极乐世界,那叫多事。在这里往生,生还有生灭,到那里再修,才没了生灭,到那里还要再修,这不是带业往生嘛?

 

◎附语——净土宗为难信之法(三忍)

 

今天讲这个表的‘附语’,附语是‘净土宗为难信之法’,凡是学净土的都晓得‘难信之法’!别的法门,听了还相信,唯有这个净土法门,信的很少,为什么不信净土法门?因为大家都不懂,以为那有这种便宜事情,不相信,所以叫‘难信之法’。认识了净土宗难信的所以然,将来就不会随便说谤经典的话而造罪业。

 

‘净宗为难信之法,惟佛为“世间解”独知其义。’

 

佛有十个名号,‘世间解’是佛的名号之一,‘世间’有器世间、有情世间、觉悟世间。物质、山河大地等叫器世间,这些物质有过去、现在、未来,随生随灭,故称世间。有情世间是动物,不限于人,连小的蚂蚁、蚊子,都算数,种种的动物也有过去、现在、未来,所以也叫世间。这些东西谁能都晓得呢?唯有佛能了解,所以佛才称‘世间解’,即使到了十地菩萨,也不能称世间解。十地菩萨都够不上,我们这些博地凡夫,什么也不懂得,我们怎么能晓得呢?净土宗为难信之法,唯独佛‘世间解’才能彻厎知晓其中道理。

 

仁王护国经上有两句话说:‘三贤十圣忍中行,唯佛一人能尽原’。三贤是指十住、十行、十回向的菩萨,这三十位菩萨叫贤人,贤人就不是普通的凡人。十回向以上,就是登地菩萨,境界高于贤人叫圣人,共有十地,所以叫十圣。三贤人和十圣人的地位,要紧的是离不开‘忍’这一个字。凡是学佛学大乘的,最低限度要懂六波罗蜜,头一个是布施,一切都得要放下;第二是持戒,有佛时以佛为师,没了佛则‘以戒为师’,戒就是佛,全部的佛法就是这个‘戒’字;第三就是‘忍’,忍辱波罗蜜后才是精进、禅定、开智慧。‘忍’有若干种,各忍有各忍的讲法,其中‘生忍’和‘法忍’最要紧!

 

‘生忍’是在人群中跟众生相处,忍受众生的侵犯。譬如唱戏里的神仙或佛,都拿著拂子,有小动物或大动物来找他麻烦,他不能杀生,就用拂子把它赶跑了。修行人没有这个拂子,也得忍受著。不问众生待你如何,你都得忍受下来,不能加害于众生,不但不加害它,也不能反抗它,不能为了你的利益而消灭它。譬如去除蟑螂、拿老鼠,为著它与人有害处,这是站在人的私心立场上,若站在老鼠的立场,人就是它的害物,要是没人,老鼠活得很自由,所以究竟要以谁为主呢?修行人明白这个道理,必得忍受,这叫‘生忍’。

 

‘法忍’是修行人在修法上的忍,修行得有修行的法门,不论什么法门,都是要心不往外跑,能收起来,安到一个地处,安住不动!‘动’之一字是大毛病,安住不动是不容易的,没修行没有功夫的人,不知道这个难处,有修过功夫的就知道难了。弥陀经中,六方佛出来证明,六方佛中,东方头一尊佛就是阿(音同触ㄔㄨˋ)鞞佛,阿(音同触ㄔㄨˋ)鞞就是不动,这是第一要紧的!修行人用功时要忍耐,心不离开这个,这叫‘法忍’。不仅佛家如此,只要真正修道,就是如此,孔子书上也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心不可有很短的一点时间离开道,心与道脱离一下子,心就无道了!道是一点都不能放松!念孔子书的能这么讲的,有几个?谁的心能安忍不离道?孔子本人是不必说了,他的三千弟子,最好的颜回,别人比不了,颜回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只要是不合乎礼的,颜回也不看、也不听、也不说、也不做,就是走这一个‘忍’字。孔子不如此,孔子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一切听之自然,‘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耳顺是没有听不懂的事情,都能原谅,都能了解。到了七十岁从心所欲,一切随意自如,没有忍,忍字用不到了。孔子与颜回不一样,颜回离不开‘忍’字,还有勉强,不自然!孔子是‘忍’字都没了,完全归于自然!注解论语有若干种,能如此注的不多见,有真正求道的人才有这种讲法。

 

仁王经上说的‘三贤十圣忍中行’,三贤十圣为什么要忍呢?因为他没断惑,有惑就造业,有造业就有痛苦。有忍就叫伏惑,有忍就不是断惑,断了则什么都不在乎了,一直到十地菩萨都有惑。登地以后一地一地断,渐渐地断,还未归于自然,所以是‘忍中行’,十地的菩萨若往生极乐,也都还带著业。‘唯佛一人能尽原’,三贤十圣都有惑,唯有成佛以后,才能尽除根本无明惑,到达原头,其余的人都办不到。

 

此理在大乘起信论上,佛为大乘人讲八识,小乘人不懂第七、第八识,佛只为说六识。华严经到了第七回向才讲微细智,这一阶位的菩萨开了微细的智慧,与普通人的智慧不一样,譬如你想打开这一把扇子,懂局的人看你一拿扇子,心里一动想开的念头,还没开,他早就知道了,所谓‘至诚之道,可以先知’,至诚的人可以知道人的动机!又譬如:很宁静的一盆水,什么杂质也没有,光光明明,若一动到水,起了皱纹,水就不光明了,便看不清楚。水一动、起皱纹、失去光明,这三者合著起来,而阿赖耶识的一动也是如此,先起无明,后有能见,再生所见现象,这三者——无明、能见、所见也是一时具足三相!

 

阿赖耶识的名字有若干,在唯识论与了义灯上都有记载,一种叫‘种子识’,一种叫‘根本识’。‘识’是虚妄分别,俗名‘灵魂’,学佛修行好了,‘转识成智’,成了智,就没了识,识就是智。静了就是智慧,乱了就叫神识。第八识叫‘种子识’,一切的种子都藏在里头。又叫‘根本识’,咱们投胎时,阿赖耶识先去投胎,我们死了,前面七识都走了,他最后走,叫‘先来后去作主翁’,他当众生的主人。藏在阿赖耶识的种子不干净,就永远在轮回里头,不会了脱。三贤十圣还有惑业种子,唯有佛是清净种子,所以在十法界中,唯佛一人能尽原,真正业尽情空了。

 

‘忍’就是一副药,病好了,就用不著它。忍的种类很多,其中‘音响忍、柔顺忍、无生法忍’这三忍与净土宗有密切的关系,必得要懂。在净土三经上都有提到三忍,无量寿经上就把这个指出来,古德特别为此注解,若不懂三忍,无量寿经就讲不下去。忍的意思,一、忍耐。事情麻烦很为难,不好办,得忍耐,忍耐著无论如何也得办。二、安忍。心安住一处,不准再摇动。所以有忍就是还不到家,还没有归于自然,可是功夫不到,就得用忍,要是没病了,就不必吃药。

 

往生西方净土是去上学,我们在这里学不成,上那里去求学,到那里不轮回,在不入轮回里升学。弥陀经说往生是九界往生,譬如蚊子、苍蝇,它一往生就是菩萨,它在这里,什么阿赖耶识也不懂得,糊里糊涂的,可是它懂得音声,听到佛、法、僧,会念一句弥陀圣号,心完全安到这上头,也可以得假一心不乱,命终就能往生到极乐,到那里上学,收住心,听众鸟演唱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等法,才懂得念三宝。它在这里听不懂这些法,心收不起来,到那里,听到‘如是等法’,懂得佛法僧三宝,再听见风吹树叶,跟演奏音乐似的,众生一听这音乐,心舍不开,安到这上头不动了,这是法忍。

 

在极乐世界听了风树乐声,得到的忍有三种:一是‘音响忍’,听见乐声,心便安到音乐上。娑婆众生的五根,以耳根最灵敏,楞严经二十五个圆通,观世音菩萨就是以耳根证得圆通智慧,所以佛拿出‘音响’来给娑婆世界的人说音响忍。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一只手没声音,两个巴掌一拍便能发出声音,两手不拍,无声无响,两手一拍则无中生有声,两手一离开,有中又生无,所以声音是缘起性空,亦空亦假亦中,这个道理微妙极了。佛在娑婆世界说法,以音响的譬喻,叫众生开悟,例如学佛,以声音比做佛,佛是有还是没有?说有,则本身不响;说没有,可是一拍就响了,所以华严经说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三者是一回事。心若觉悟作主了,就是佛!心迷作不了主,就是众生!其中道理很麻烦难懂,所以净土宗才把这些难懂的文字都藏起来,要你去办,不必求解,叫作难信之法!不开悟也能成功。

 

听了风树乐声,得了音响忍,心里便得‘柔顺忍’,柔和平安的忍力。咱们大家的心里绝不柔和,就算是修养得很好,也有一肚子的牢骚,没有柔和心,自己不觉。‘顺’在佛法上,跟孔子的‘耳顺’一样,懂得真空、假有、非空非假的中道实相理。学佛不懂得中道,只懂空或只懂得唯识的假有,都没用处!若证得中道,会了空,就不会反对有,会了有,就不会反对空。现在学佛的人,参禅的反对唯识,研究唯识的反对参禅,这都不中用,不懂实相之理。必得心中柔和,万事都能顺从中道之理,得到这个,智慧才真开了!

 

懂得中道实相,能柔和顺从,然后证得‘无生法忍’。在此之前是有生有灭,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也是有生有灭,直到证得无生法忍便无生了。不生也就不灭。如心经所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证得无生法才懂得真正的不生不灭。无生法虽加一个‘忍’字,表示还是有点勉强,可是到此境界就不得了。

 

弥陀经为什么要讲这三忍?譬如今人到电影院听了黄色跳舞音乐,心安到那上头,心里一定不忘它,不忘就是忍。若到真正规矩的庙里,在那里规规矩矩地,又念了一个佛赞子,这个声音跟黄色音乐不一样,你的心理又变了!得了音响忍,就可以得后头的两种忍,得此二忍,心就安到那里,这才‘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自然’就不勉强了,不勉强还忍不忍呢?可以不忍了,自然而然就念三宝。在此之前,听见众鸟演畅三十七道品,是‘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只懂得念三宝,还不归于自然,但是已懂得佛法了。没往生前,念了多少年的佛,其实还未皆‘悉’念三宝。

 

以上所讲的,不晓得要读多少卷书,才懂这一点佛理,不是弄上三、四个小孩,花了三、四个月将三藏经典全看完了。若这样看,我也会,不必三个月,我一个星期也就看完了。我一个字一个字的看过去,不认字也不要紧,一直念下去,谁不会呢?所以讲这种话的人是大言不惭,说大话,不知道羞耻!佛法得要圆解,不解,最好就是相信圣言量,既不能相信又不能解,那就没办法了。

 

◎附语——净土宗为难信之法(六即佛)

 

无论干什么事情,不可一知半解,一知半解不如不解,不解还不会走邪路、走错路,半解就容易走邪路、走岔路。净土宗是难信之法,今再以天台宗所说的‘六即佛’来证明净土宗殊胜难信之处。

 

吾人学佛,是学佛的什么事情?天台宗说‘六即佛’,吾人学的是那一‘佛’呢?六即佛的简表如下:

 

    ┌理  即—唯具佛性者────────────────────┐

    ├名字即—唯解佛性之名者──────────────────┴外凡

六即┼观行即—五品弟子位──────────────────外品┐

    ├相似即—十信位(六根清净位)─────────────内品┴内凡

    ├分真即—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等觉位─────—圣因

    └究竟即—妙觉位───────────────────────圣果

 

‘六’是个数目,‘即’当‘这就算是’讲,比如:这就是扇子,这就是块响板。六即佛,有这六种就是佛。众生皆有佛性,街上走的狗是不是佛呢?禅家赵州和尚,有人问他:‘狗是不是佛,狗有佛性吗?’赵州和尚答:‘狗有佛性。’又有一人来问:‘狗有佛性吗?’和尚说:‘狗没有佛性。’旁人问他:‘您怎么颠颠倒倒的,又说狗有佛性,又说狗没有佛性。’赵州解释狗有佛性的道理,又把狗没有佛性解释了一套,这个公案出自五灯会元。试问:‘在这个道场听经的人有佛性吗?不在这里听经的有没有佛性呢?’那不一定,有的有,有的没有,有这六条就是有佛性,一条也没有,就没有佛性。

 

第一、‘理即佛’。‘唯具佛性者’,有佛性,知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懂得这么一句话,虽没修行,就算是有佛性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自己是众生之一,当然也有佛性,心里已有佛的影子。这只是在理上说就是佛,所以叫‘理即佛’。懂这个理也就算佛的一分子,若连这个理也不懂得,譬如外头的人,你说‘人人都有佛性’。他说‘什么叫做佛性呢?我不听这个。’这种人就不是‘理即佛’。有些人很阔绰,也有钱,也有势力,他就不是‘理即佛’。有太多人,他自己有本性都不晓得,所以能够知道有本性,就不错了。

 

第二、‘名字即’。‘唯解佛性之名者’,知道佛这个名字。有一些人知道佛的名字,可是他不信有佛,认为这是迷信。名字即佛者,他知道有佛,能觉悟确实有佛,这就是佛了。他懂得佛的名字,比‘理即佛’更进一步,他相信有佛,至于佛是怎么回事情,他弄不清楚,但知道佛有好处。

 

‘理即佛’和‘名字即佛’叫外凡,是佛门的凡夫,虽然知道在理上有佛性,也知道有佛的名字,还是纯粹的凡夫,虽是门外汉可就不得了。在庙里拜拜的善男信女,他们不知佛是什么,也没有看过佛经,就承认有佛,到庙里也烧烧香,拜拜佛,知道烧香拜佛有好处,这是‘理即佛’或‘名字即佛’。外凡虽是佛法的门外汉,却不反对佛法,已种了善根,有机会可往前用功。

 

第三、‘观行即’。佛法有止观法,‘止’是把乱七八糟的心停住,‘观’是作一种观想,想一种境界,譬如十六观经就是观一种境界。观不是随便观,止也不是随便止,佛书上有止观法,有小止观法、大止观法,该怎么止,该怎么观,都有一定的规矩,按这个规矩,就叫行,好比人走路要按著一定的路子行走。隋朝智者大师是天台宗的祖师,修法华经,也兼修净土。(古来禅宗、唯识宗等各宗的祖师,多半兼修净土。)智者大师临涅槃时,弟子问他:‘您这一生得的个什么境界?’智者大师说:‘我得了五品弟子位,为著我在这里度众生,终日忙,不能再进步了,只到了这五种境界。’五品弟子位就是观行即佛,五品弟子位简表如下:

 

            ┌随  喜  品‘闻实相法,而信解随喜。’

五品弟子位─┼读  诵  品‘读诵法华,而助观解。’

            ├说  法  品‘自说内解,而导利他人。’

            ├兼行六度品‘兼修六度,而助观心。’

            └正行六度品‘正行六度,而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观行转胜。’

 

这五种境界出自法华经,得了这五种境界,往生西方就不平常!要不往生西方就平常了。五品弟子位的地位是‘外品’,不是内里的功夫,还是外皮,没到实相,仍是凡夫。但这个凡夫是内凡,我们是门外的凡夫,智者大师是门内的凡夫。修到五品弟子位,若不修净土往生西方极乐,还得在六道轮回投胎,下一生再修行。若生到极乐净土,则皆是阿鞞跋致,永不退转,横超三界,一生补处,不必经过声闻、缘觉、菩萨,直到第八地的菩萨地位——净土宗才有这种便宜事。五品的五个条件,大家能做到一、两分,就算是门内的内行凡夫了。

 

五品弟子位,一、随喜品,‘闻实相法,而信解随喜。’闻实相法,懂得佛学里头的实相法门。佛学分析万法,每一法有三种看法——空观、假观、中观,一即三,三即一,有真的,有假的,有不真不假、亦真亦假的。学佛先学‘真’,万法皆空,这个空是真的。但只有‘空观’不中用,只是自己得好处,绝不能宏扬佛法,不能叫大家得利益,必得懂得‘假’。‘假观’是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知各个形相都是众缘和合聚集起来的假相。学了空观、假观,还得学‘中观’,了知‘假就是真,真就是假’的中道实相。佛门中得了罗汉果,还不懂得中道实相,佛才能证悟中道实相。五十年前,有人叫我给他作首诗,诗中提到三谛三观,有一位懂得一星半点的文学家看见,评论说:‘诗还不错,我给你改个字。’他把‘中谛’改成‘真谛’,他说:‘所有法皆是真谛,那不比中谛好吗?’他把中谛看成是上中下的中,他不知道初学佛先懂真谛,并不懂中谛。这不是门外汉看几本佛经就能讲的,不懂唯识宗、性宗,就不能讲。

 

实相就是中谛,是实实在在的现相,所以称作实相。修到随喜品,悟得实相之理,才肯相信随顺照著去办。为什么要懂才能相信随顺去做呢?譬如有一位富家子,家里有很多土地财产,有下人给他种田,有一天,种田的下人跟他开玩笑说:‘少爷!你光在家里享福,你知不知道种田的苦处啊?’富家子弟说:‘我享什么福啊?没什么福享啊!’下人说:‘少爷!您知道您家里有多少地吗?’少爷应说:‘我家里有十顷地。’下人说:‘这十顷地在那里呢?’少爷茫然不知,下人就领著他去看田,下人一路上指著田说:‘这不就是!这不就是!这不就是!这不就是!......’打早晨一直转到十二点,富家子说:‘我不能再听了,我长病了,我实在得吃药了。’下人问:‘你长了什么病?’富家子说:‘没什么病,可是就是走不动了。’下人明白了,便说:‘我会治病,你到我家里去坐一坐,我给你把病治好。’下人带著富家子到了家里,端出稀饭、窝窝头,说:‘少爷!这就是药,你吃吧!’富家子一吃,说:‘这个药不苦,吃了,病真好了!’原来他一辈子就没挨过饿,连喊饿都不懂。早先若问他‘什么叫饿?’是白问,一个人不懂得饿,叫他去实验实验,就懂得了。所以懂得才相信,相信才能随喜,遇见事情他就肯去做。

 

二、读诵品,‘读诵法华,而助观解’。凡是学什么功课,必得默读加上念诵,自古以来每一种学问,都讲究念诵。念诵时,自己念出来,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清清楚楚,口念耳听,从心里出来,发诸于口,再从自已的耳朵听进去,如一根线,不往外头跑!三字经云:‘口而诵,心而惟’,自古以来中国读书人必得经过这一套。经过念诵,‘而助观解’,读诵有助于止观,了解所观想的东西,古人云:‘书读千遍,其义自现’书懂不懂不管,就接连著念,念上一千遍,‘其义自现’书的意思自己就透出来。因为诵念时,心里止住,就跟水似的不摇动了,止静的水能照见,而止住的心也就能了解书中的义理,这是中国的读书法。现在学校里头,古人的书不许念,只念教授编的讲义,讲义通不通还是问题,不通的讲义,念了有什么用处呢?不学古人,自己作出来的文章,不东不西不南不北,不晓得是什么东西!所以,无论干那一行,都要有老师,无师之徒到那里人皆不要,没经验是不行的。读诵第一步是‘口念耳听’,口念耳听熟了,第二步是‘心念心听’,一步比一步深。

 

三、说法品,‘自说内解,而导利他人’。‘内解’是心里了解,懂得了。经过随喜、读诵,懂得实相,到了‘说法品’就能导利他人,将自己了解的,说给人听,说出来的不会超出范围,范围以外办不到的就是尘沙惑。说法必须懂得多少就给别人说多少,知道多就讲得多,知道少就讲得少,万别不知道的妄作聪明,自己造谣言。譬如,别造出‘消业往生’这与三藏十二部都不合的谣言。‘带业往生’不只是印光祖师提倡,元朝的祖师就说了,明朝的蕅益祖师不知念了多少书,他也痛痛快快的常说‘带业往生’。所以说法讲经,要知道一就讲一,知道二就讲二,万别知道一知道二了,自己就一二合起来变成三,不能这样乱推,三有什么根据?不得自己造谣,没根据自己去类推!论语记载,孔子在卫国,卫灵公问孔子如何摆阵,孔子说:‘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祭祀俎豆这事情我学过,军旅之事,我没学过。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孔子是圣人,没再加说什么,可是有的注疏把俎豆解释成战争,往孔子脸上贴金,金贴愈多愈污辱孔子。

 

四、兼行六度品,‘兼修六度,而助观心’六度最后一度是般若,般若就是即空即假即中,不偏空,不偏有的中道。而最后这般若是什么做成的?开始从布施做起,布施就是放下一切,然后持戒,再忍辱,再精进,精进就可以得禅定,得了禅定,般若自然就现出来了。这六度都顺著经历一遍,可以帮助心定,心定则有助于开智慧。智慧就是真如本性,学佛要明心见性,要念佛见佛,见的佛是什么?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得见如来。’以三十二相去观佛相,这是行邪道,见不著如来。华严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佛、众生是一桩事情,心迷了就是众生,心觉悟了就是佛,兼行六度可以帮助见本性。

 

五、正行六度品,‘正行六度,而自行化他,事理具足,观行转胜。’正行不同兼行,譬如修一种,以一宗为主,再修一种为助,这叫兼行。正行,是把六度合成一块,拿六度作一度修。自己正行六度,拿六度当一度办,再劝化别人也正行六度。‘事理具足,观行转胜’,佛法有事有理,有体,有相,有用,事相有各方面的分解。譬如这一只手,体、相、用、空、假、中、都有了,这是总说。分解就不一样了,有大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皆不一样,这五指各有用法,拿武器、写字,五个指头五个用法。但是五根手指就是一只手,五就是一。修到正行六度就可以事理具足,圆融无碍,所有的观想,所有的行动,一条条的发展到极处了。

 

观行即还未明见本心,是外品功夫,却是内凡了,和我们这门外凡夫不同。智者大师的修行证悟这么高,还只得五品弟子位,幸亏有兼修净土宗,要不修净土,那得再修几千年。这五条,不能全部做到,若做到一条有一条的好处,都做到有都做到的好处。

 

第四、‘相似即’。六即再归纳分三种,简表如下:

 

        ┌┬理  即┐

        │└名字即┴外凡                                      ┌安住

        │┌观行即┐                        ┌‘住’为菩提初─┴引果

六即表─┼┤      ├─半内外                ├无‘十信’功难以安住

        │└相似即┴‘此处十信’乃十住之助位┼‘十信’功成始进‘治地’

        │┌分真即┬圣┬因                  ├‘十住’为灌顶住(圣因)

        └┴究竟即┘  └果                  └‘小白花位’

 

六即佛分三种,理即和名字即,完全是凡夫,是门外的凡人。这个阶段就不容易得到,外国大总统连这个外凡也办不到,他是凡夫之凡夫。观行即和相似即,是半内半外,是门内的凡夫。所谓‘相似’就不是真正的的理,比如一个碗放上一个钱,然后离著远远的,碗里的钱就看不到了。若倒水入碗,也离得远远的,就看得见碗里的钱,看到的不是那个钱,是水中折射发出钱的影子,这叫相似法。又譬如相片中的人,不是真人,是真人的影子,虽不是真人也能起作用。佛法有相似法,虽是相似法,也是不错。‘相似即’是十信菩萨位,十信并不在菩萨四十一阶位中,十信位是加到十住里,所以不叫五十一个阶位,而叫四十一个阶位,只说‘三贤十圣’,没有人说是‘四贤十圣’。为什么有十信位呢?学佛从初住——‘发心住’开始学,这是圣因,发心住对于佛法的中道了解一些,发菩提心要修菩萨道了,这是第一步。往上有十住,你得一步步地往前进步。若第一步发心住,心还安不住在菩提道上,就要用一个方便法,十信位就是方便法。把初信到十信修成了,发心住的‘住’字就不摇动了。就可以往圣果上走,所以十信位是发心住的一个助缘。

 

十信位是六根清净位,修十信,要使六根清净。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根和识要相提并论,识主分别,透过六根跟外头的六尘一结合就能分别,根尘若不接触,就不发生‘识’。六根六尘一接触就叫染尘,不接触就不染尘,不染尘就叫清净。六根清净不染,就是金刚经所说的不著相,六根清净不著相时,什么也看而看到的不是假相,如看到蜡烛不叫蜡烛,蜡烛只是造的假相,若见蜡烛就当作蜡烛,听声音就执著声音,这就是搅乱不清净。六根跟外头的六尘不接触,就可不著相,不著相就见了佛,故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六根清净要紧的是管好第六识,叫‘防意如城’,拿意识当作城一样,关好城门,不许里头的识往外走,也不许外头的六尘进来,用城墙把它俩隔开,意识就清净了。你的心终日染尘,做好也罢,做坏也罢,怎么劝也不肯防意如城,不肯真正为了求道,临终不能往生,,可不要怨别人。防意如城之外,还得‘守口如瓶’,言语要像嘴窄肚大的瓶子,一肚子的东西都出不来。现在没有一个人不好多说话,祖师教人要‘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今人相应不理。耳根听的若皆是阿弥陀佛在说法,耳根就清净了。我们学净土宗信愿行,现在有那一根清净了?修净土就得‘净念相继’干净念头相续不断,什么叫干净念头?什么也不想,心念就干净。这很难,净土宗就换上一句佛号,心念只有这句佛号,佛号就是佛种子,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佛就是心,心就是佛,这个佛字一直不断,就成功了!‘净念相继’要成功,须有一段时间,才上来必须出声念,叫‘口念耳听’,口念得清清楚楚,口就没闲功夫说别的话,耳朵再听得清清楚楚,口耳连成一块,心就不往外头跑了。第二步是‘心念心听’,六根清净,就不必用嘴念,可以‘心念心听’,在这里坐著喝茶煽扇子,可是心在念佛。我说一句妄诞的话,不是自夸,我现在也学著「心念心听’。到了第三步叫‘神念神听’,连心都不想,等于孔子的‘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相似即的十信位,是十住的助位,‘“住”为菩提初’,十住位是圣因,成圣道的一个原因,必得安住才得圣的果位。‘无“十信”功难以安住’,没有十信的功夫,心难以安住不动,不得六根清净位就安不住心。‘“十信”功成始进“治地”’,十信的功夫修满成了功,才可以进入第一发心住。第二叫‘治地住’,心地干净了才能下种子。譬如地上,要种花或种粮食,必得把地里头的砂子、石头都淘汰干净了,才能下种子,心地干净譬如把地整治好了,要做什么就可做什么。‘“十住”为灌顶住(圣因)’,最后第十住叫‘灌顶住’,在印度,学佛修行的功夫到了,就给行灌顶礼,灌顶跟登记似的,指明某年某月你该成功。礼记上也有,男子到了多大年纪,给他加冠戴帽子,多大年纪结婚,什么年龄该干什么,古来都有一定的规矩。灌顶登记了,就跟证果一样,所以十住是‘分真即’,是圣果之因,叫‘小白花位’。

 

净土宗九品往生,在无量寿经、十六观经都有,在阿弥陀经上也有,找得到吗?阿弥陀经上清清楚楚,我看著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三贤十圣,阿弥陀经上也有,找得到吗?阿弥陀经说的四色莲花——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白色白光是最初级,最低的,往生最初最下的莲花就是白色白光的莲花,一往生就不是普通人天了,因为受了灌顶记,就得了果位,就是白色白光的小白花位。修净土宗以九品莲花为父母,懂了‘六即’的教理,才知净土宗的便宜。

 

讲倒在其次,必须要用心听,对大家有很重要的帮助,往后不问讲经的人是否还能讲,再听到这些道理是不容易的!错失这个机会就办不到了,这个机会,说起来还是这位华侨帮大家的忙,他胡造谣言,才逼出来这一套。这几张表,大家得好好地保持著,预备著参考。

 

返回[广州华严寺网-般若文海]首页 | [繁体版]



 
广州华严寺网 Copyrights reserved